华大智造带动基因上游加速、病原体检测异军突起,2020年基因检测行业能否有望回暖? | 2019年终盘点
对于NGS行业而言,2019年是久违的寒冬。和2017年的10亿美金、2018年的9.86亿美元相比,今年融资总额出现跳水式下滑。投资热度迅速降温,相比几年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今的NGS市场更加趋于冷静。企业面对市场红海不再竞相入场,而是更加理性的去寻找和发现市场还有哪些空间,还有哪些新的机会。
按照历年惯例,我们将对基因检测领域进行一次盘点,结合投融资数据和行业大事件,对行业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分析。
资本的宠儿有哪些?
首先看一下今年的融资详情:
数据来自动脉网知识库
与去年整体趋势类似,今年的大部分融资也集中在了相对中早期的企业,仅一家企业的轮次是在A轮以前。大部分的资金流向了A轮,这一部分企业一共吸纳了16.4亿人民币的金额;C轮次之,这一部分企业共募集资金12.6亿人民币;而B轮、D轮及其以后企业所募集资金总额分别为3.5亿元、3亿元。
如果仅从融资轮次进行判断,资本似乎首先考虑的是商业逻辑或技术获得初步验证、正在高速成长的新锐企业。然而,我们注意到,在完成A轮融资的企业中,华大智造在5月宣布完成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亿元。
而华大智造已经陆续推出了数款测序仪产品,首批订单已经交付,且此前已经有媒体猜测该公司可能计划港交所上市。因此,尽管处于A轮,华大智造并非一家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企业。将这个“最高分”的干扰项取掉,或许我们才能看到今年投融资市场的真正走向。
各轮次融资金额 单位:万元
在去掉华大智造的融资数据后,基因行业A轮融资总额为2.4亿人民币;泛生子在11月宣布完成5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尽管未公开具体轮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轮融资是在C轮以后。大多数资本在这一年更加保守,资金流向了已经取得部分成功的,发展后期的成熟企业。
2019年行业趋势分析
中国造产品加速,华大智造带动上游增长
细看资金流向,相比资金集中在中游应用环节,今年上游领域的融资占比有所上涨。
上游和中游产业链的融资资金比例为6:4。这得益于以华大智造为代表国产仪器设备、仪器耗材制造商的崛起。
2019年5月,华大智造完成中信、金石、松禾资本和东证资本提供的2亿美元A轮融资,创下国内基因检测领域今年的交易纪录。
一个月后,华大智造在欧洲人类遗传学大会上发布了基自主测序技术DNBSEQ™和stLF的“高清”组装基因组解决方案及标准。将基因组测序真正带入“全高清”时代。
9月9日,华大智造自主研发的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DNBSEQ-T7(下称T7)正式交付商用。据悉,首批测序仪已抵达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微基因(WeGene)等公司的实验室。此次测序仪交付商用是国产测序仪进入市场化的第一步,据透露,此次交付商用,将帮助国内基因测序产业进一步打破海外公司技术壁垒,实现在测序设备技术和性价比上的引领。华大智造方面表示,随着T7投入商用,将有望推动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进一步降低至500美元以下。
除了华大智造,另外几家国产测序仪智造企业也在今年有所收获。吉因加从2016年开始部署测序仪、试剂、软件“三证”齐全策略,并结合十余万份肿瘤基因数据,希望在肿瘤高通量测序赛道有所作为。2019年9月,吉因加两款测序仪Gene+Seq-200和Gene+Seq-2000获NMPA批准上市。
吉因加在9月20日的CSCO期间正式举行了Gene+Seq-200/2000为产品上市发布会。与其他测序仪不同,Gene+Seq-200/2000为肿瘤应用而研发,测序仪基于DNB纳米球测序原理,配有独创X状接头,达到测序技术应用尤其是液体活检的最高标准。
目前,Gene+Seq-200/2000平台已实现实验室大样本量的稳定运行,吉因加基于该平台已满分通过多项国内外权威质评。
纳米单分子测序仪赛道的齐碳科技也在今年完成了4000万人民币的第三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中关村协同创新基金、雅惠精准医疗基金。本轮融资完成前,齐碳科技已经累计获得2300万元融资,资方包括天使投资机构合力投资、华控基石基金等,风险投资机构百度风投等。
2018年齐碳科技开始着手控速蛋白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专利申请,另一方面也在持续为原理样机进行迭代,将原本16通道拓展到64个通道,测序数据分析算法准确率从80%提高到90%。截止至2019年8月,齐碳科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款纳米孔测序仪QNOME-6410已经完成工程样机的研发,将于2020年初推出最小可行化产品。
涉足上游测序仪领域的部分企业
不过,目前这几款测序仪都还在初步市场化或者研发阶段,市场上的测序仪还是以Illumina和Life-tech的产品为主。在临床上,大多数测序仪的适用范围还局限在NIPT的测试内容,还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需要探索。
2019年7月,贝瑞基因宣布其与Illumina合作研发的NextSeq CN500基因测序仪的适用范围已完成变更,更新后的适用范围为“用于人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序。
该仪器在临床上可用于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体外诊断试剂以及仪器配套的随机软件配合检测,且不用于人类全基因组的测序或从头测序”。也就是说,NextSeq CN500成为目前首个可以即刻开展大规模临床基因检测的NGS通用型平台。
该适用范围的变更,被国内基因测序行业誉为里程碑式的事件,意味着NGS在临床上已跨越NIPT进入更多疾病的领域。
泛生子也在11月13日宣布其开发的测序仪“GENETRON S5”经NMPA审查正式获批上市,拿到上游市场的入场票。
在试剂耗材环节,艾吉泰康还在今年5月完成了5000万元的B轮融资。此外,今年我国发布首个基因捕获国家标准《GB/T 37872-2019目标基因区域捕获质量评价通则》,作为基因捕获“中国造”的代表企业,艾吉泰康共同参与了标准起草。《通则》规定了目标基因区域捕获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要求,作为国家层面对目标基因区域捕获技术的应用领域的评价依据,为基因检测行业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导作用。
在以往几年的融资中,绝大多数的资金都集中在中游的应用环节,国产测序仪是稀缺产品。而随着华大智造、艾吉泰康等国产品牌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到在产业链上游的中国智慧。这也预示着NGS行业开始从技术的应用走向了底层技术的研发与优化,最重要的上游技术正在向国内转移。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测序仪的应用范围在向肿瘤检测发生偏移。贝瑞基因测序仪的适用范围变更,就是将肿瘤视为下一步的核心发展领域;吉因加获批的测序仪更是专门为肿瘤检测而研发。再加上多款临床适用的肿瘤检测试剂盒已陆续获批,我们可以预测下一阶段肿瘤检测的市场格局之战即将到来。
肿瘤检测领域开启闭环探索,药企、医院门庭若市
除了上游的仪器设备环节外,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肿瘤检测领域。在20起融资中,有4起与肿瘤检测相关,其平均融资额和融资总额都居前列。
各领域融资事件数量和融资金额,融资金额单位为万元人民币
肿瘤检测是目前NGS领域相对活跃的细分领域,多家公司与上游仪器公司illumina达成合作,这或许在从侧面说明肿瘤检测的市场规模正在上升。而今年,随着精准治疗的概念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肿瘤检测公司与肿瘤药企之间的互动在增加。
6月24日,艾德生物发布了其与礼来制药子公司LOXO ONCOLOGY达成上市药物临床研究合作的公告。公告表示,艾德生物自主研发的“艾惠健”和“维惠健”将成为LOXO ONCOLOGY跨癌种RET抑制剂“ LOXO-292”在亚洲范围内的药物临床实验伴随诊断试剂。发布协议所涉及的产品“艾惠健”是其基于PCR平台的多基因联合检测产品;“维惠健”则是其基于NGS平台的基因检测产品。两者分别于去年的8月、11月获批上市。
7月8日,金域医学就结直肠癌基因检测与默克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聚焦中国结直肠癌的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共同推动结直肠癌分子标志物检测(包含RAS / BRAF)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从而帮助医生和患者选择更优的治疗方案。
而在此方面投入最多的药企当数阿斯利康,8月20日,这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宣布与合并诊断公司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希望发挥各自在治疗和诊断上的优势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临床诊断疗法生态圈。这次协议中,阿斯利康一共与9家公司达成了同盟关系,包括金域医学、迪安诊断、鹍远基因、臻和科技、和瑞基因、吉因加、艾德生物、睿昂基因、智爱呵护在线检测平台。
据了解,此次合作旨在提升中国基因检测与精准诊断的技术能力,提升医生和公众对于基因突变所致癌症及其诊疗的作用规范的认知。
10月9日,诺禾致源和微芯生物成功签署肿瘤新药伴随诊断产品开发合作协议,共同开发肿瘤新药伴随诊断产品。诺禾致源将根据微芯生物提供的基因和位点列表开发检测方法,并构建阴阳性标准品来对其分析性能进行验证。如果达到性能目标,微芯生物将使用该检测在西奥罗尼针对小细胞肺癌的II期临床试验中对病人进行筛选分组并研究其所覆盖的基因和位点是否可以预测西奥罗尼的药效。
诺禾致源将根据微芯生物提供的基因和位点列表,开发检测方法,并构建阴阳性标准品来对其分析性能进行验证。如果该产品达到性能目标,微芯生物将使用该检测,在西奥罗尼小细胞肺癌的II期临床试验中对病人进行筛选分组。同时,也会研究其所覆盖的基因和位点,是否可以用于预测西奥罗尼的药效。
微芯生物将就合作内容中所包含的检测方法研发、临床试验样本检测等服务,以按次付费的方式向诺禾致源支付外包服务费用,并对后续合作中的相关阶段性结果获得确证后向诺禾致源支付相关的里程碑费用;对于上述所提及的服务费用和里程碑费用,双方将根据项目的进展在合适的时间点进行商谈并签订合同。
药企涉足基因行业自2014年便开始,但不同的是,几年前这些药企更多是以参股、收购、合资或者自建的方式参与,参与的也多是量级较大的上市公司和传统药企等。比如北陆药业投资世和基因、双鹭药业参股泛生子和安诺优达、康美药业成立康美生物、药明康德成立子公司明码科技等。这些合作更多其实是资本的参与,药企与基因企业的业务合作并不多,双方无论是市场目标还是打法,都有比较大的出入。
而在今年,这些互动更多是跨国药企参与,合作形式也从之前的单纯资本介入转变为了业务合作。一方面可以看出跨国药企对国内NGS公司技术实力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到药企对基因检测技术的重视程度,精准医疗的诊和治开始真正融合。而这些,都是近几年NGS企业耕耘的成果。
除了药企,医院方面也与检测公司的合作也在加深。这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贝瑞基因成员企业和瑞基因与上海胸科医院共建的研究中心。
9月6日,和瑞基因与上海胸科医院宣布成立“上海胸科-和瑞基因精准医学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临床资源和基因检测,大数据分析上的优势,通过有效结合正确的临床信息和基因信息,进行肿瘤精确治疗临床研究和前沿科学研究,并以科研带动临床转化和技术植入,让肿瘤患者尽早从个性化精准医疗服务中受益。据悉,这将是国内首个胸部肿瘤精准研究中心。
更深一度精准,真实世界研究走热
当然,共建研究中心对检测公司的技术实力和资本实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相比这下,更多的企业目前选择与医院的PI合作,来实现产品的转化与验证,我们在2018年盘点中预测的真实世界研究在今年迅速走热。
从2017年至今,至本医疗一共发起了5个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项目,在今年的CSCO上,我们也看到真实世界研究占了卫星会报告中很大的比重:在燃石、诺禾致源、和瑞基因等多家企业卫星会上,真实世界研究都成为了主角。
真实世界研究一般由医院牵头,甚至一个项目中可能会有多个中心同时参与。这是企业了解临床需求、积累临床资源、验证产品性能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另一方面,各中心的配合和沟通就显得很重要,这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当然,这还需要临床研究者做更大的数据研究,来完善它的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基因检测技术也势必带动临床研究的发展,使其朝着更加精准、深度的方向进行。
真实世界的突然走热,其实是随着对疾病研究的深入,RCT研究的短板开始出现开始的。RCT研究对适应症和受试人群的筛选都非常严格,无论是从患者状况还是依从性角度,药物在临床中的使用与RCT研究中都存在更多变化。尤其是在肿瘤这样复杂疾病面前,需要在药物使用过程中来观察他的疗效,或者验证伴随诊断产品中Biomarker的实际作用。在NGS肿瘤检测往医院下沉、精准医疗理念深入的过程中,基于真实世界的研究会成为必然趋势。
2019年5月发布,CDE发布了《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的基本考虑(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基本考虑》)。这是国内的关键政策信号,意味着CDE已经在其中对真实世界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其实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早已在真实世界研究的道路上率先迈出了一步,截至2019年9月,据不完全统计,在Clinical Trials上,以“Real world”相关关键词登记在册的研究达到1700 多项,其中来自中国的研究登记超过180 项,涉及肿瘤、心血管、内分泌、肝病和不良药物事件等多个领域。
在医院内部,临床机构也在探索基因技术与临床检测的结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今年组织的辽宁省临床诊疗一体化中心启动,首批参与的23家医院患者将获得统一的多学科标准化诊疗。据介绍,在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的医疗模式下,除了临床普适化应用的胸腔CT、穿刺、病例等手段,基因检测也是其中之一。
总的来说,以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精准医学理念为临床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使得新兴技术在临床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临床研究与产业之间的互动还没有打通,各个环节之间存在孤岛。
有临床资源的机构缺乏技术平台;而有技术平台的企业又缺乏临床资源和高质量的临床信息。资源与技术两极分化的矛盾已日趋明显,合作探索或许是目前可以想象到的唯一答案。
“之前是临床机构和企业大家各做各的,没有捏合在一起。现在我们要一块合作,通过临床信息、技术优势去进行深一步的探索,把有用的信息提炼出来,在临床上得到验证后去产业化,帮助更多的患者。”上海胸科医院院长潘常青表示。
检测、诊断、治疗、用药,在精准医疗的过程中,基因检测企业、医院、药企三者缺一不可。在这样一个三角中,基因检测技术起到了串联作用。随着技术与临床、与疾病治疗联系得越精密,这个三角关系将更加牢固,未来这三者之间或许还将有更多的互动和合作可能。
支付探索,商业保险入场
医疗不可能三角中提到,当产品质量和产品服务途径得到提升后,医疗成本的增长率也在同步提升。这一现象在肿瘤检测领域尤其明显。但基因检测本质是基于大数据计算的概率预测,如果上万元的检测产品却不能保证100%的准确有效,用户在支付上的意愿势必降低。
在这一点上,企业在市场和用户教育上做了相当大的投入,当然产品成本也会随之增加。打破医疗不可能三角,需要引进新的增量,即新的技术突破或者新的服务模式。在今年,保险支付的介入在行业掀起了些许波澜。
基因检测的本质是一种风险选择行为,基于这一特征,保险支付就有了介入空间。从2016年开始,业界便开始在寻找保险介入的方式。当时所推出的产品多以消费类检测为主,基因检测公司在其中主要是提供检测产品,更多的主动权由保险公司掌握。由于生物技术与保险支付的衔接不算紧密,这一次试水无疾而终。
今年,两家肿瘤检测公司先后与商保公司达成合作,首次将商业保险融入基因检测与支付环节。2月,至本医疗与北京健易保和上海诺惠医疗共同推出国内首款针对肿瘤检测及诊疗用药的创新支付保险计划“肿瘤检测联合用药诊疗保险”,保险首期覆盖ERBB2(HER2)、BRCA1/2、EGFR、ALK、ROS1基因突变;7月,至本医疗又宣布了与圆心惠保网络科技的合作,双方将携手开发“NGS肿瘤检测+疾病&用药管理”的创新服务。
同样是7月,臻和科技宣布与与诺惠医疗、北京健易保达成战略合作,推出“肺癌NGS检测联合用药保障计划”,首期计划将用于保障EGFR/ALK/ROS1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
合作中,产品销售不再是保险公司主导,而是将保险产品作为赠送产品打包到检测服务包中。如果患者在根据检测结果指导用药后无效,保险公司则将对患者进行赔付,这样的模式打消了患者在进行用药检测时的顾虑,保险公司的介入也是在为产品的准确率进行背书。
尽管产品比较单一,但这是肿瘤检测与商保支付探索的开始,如果这一模式得到验证,未来或许会陆续有其他肿瘤项目的产品出现,当下几款“用药险”产品的出现仅仅是故事的前序。对于肿瘤检测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对于肿瘤诊疗的新支付,行业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融资事件高发地带,遗传检测柳暗花明
遗传检测领域今年的数据也令人惊喜,尽管融资金额不是最高,但却是今年融资事件最多的一个领域。遗传检测领域已被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博奥生物、达安基因等几家大公司割据,这些新兴的创业创业公司还有哪些切入点呢?
我们研究了今年获得融资的7家遗传检测公司,发现他们有以下几个特点:
1.避开NIPT市场,聚焦基因遗传病领域;
2.突破市场场景,覆盖孕前、新生儿,以及健康人群;
3.聚焦严重性、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种。
所有的企业都选择避免与NIPT市场正面冲突,他们大部分选择了孕前筛查、新生儿筛查等应用场景,相比产前筛查市场覆盖人群更广。这些企业的应用研究仍然围绕生殖健康展开,NIPT这几年的市场铺垫正好是为他们进行了前期的市场教育。不过,由于华大基因、贝瑞基因均有涉足单基因遗传检测等领域,这些企业也不免会与大公司同场竞技。
强势玩家入场,KOL红利褪去?消费基因市场的最后一役
消费检测市场在今年迎来了较大变革,几家拥有大公司背景的新公司强势入场。
2019年2月,贝瑞基因和Prenetics Limited联合宣布双方共同投资的消费基因基因检测公司圆基因完成主要管理团队组建,并在第二季度末开始运营。
上海解兮生物在2018年推出了消费基因检测品牌安我基因。企查查显示,解兮生物最终控股人为袁健中,不知是否与药明康德旗下明码生物原中国区总经理袁健中是同一人。
深圳基因宝也在今年入围,自2018年4月成立以来,这家公司已完成了两轮合计近1.4亿元融资。天使轮融资中,基因宝引入国内四大连锁零售药房之一的大参林作为战略投资人参与。
就像突然出现的几个搅局者,这几家公司的加入使得原本就弥漫价格战硝烟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定价打到极致低。2019一开年,基因宝就带着9.9元基因检测服务进入市场,其常规检测板块定价在38元、68元和88元三档。23魔方和圆基因先后联合京东发起了限量的“零元测基因活动”,前者甚至已经推出了长期的免费检测产品。
23魔方回应,“零元测基因”是他们在营销投放上的一种转变,从过去的KOL投放到如今的用户教育。“过去23魔方一直走KOL投放的销售模式,但这几年我们渐渐觉得KOL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投放的成本很高,但是效果不如以前,我们觉得相应的商业模式应该做出调整。”
无论是KOL还是“0元检测”,新的产品要融入市场都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成本进行市场教育。回顾滴滴、饿了么、瑞幸这些在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品牌,不难发现他们都是通过大量的优惠折扣来获得市场、教育用户。
在渠道上,23魔方和微基因两家主要以互联网销售为主,新入场的企业在销售渠道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
借由大参林的连锁渠道,基因宝实现了“线上+线下”双渠道运行;安我基因则通过宝宝树、苏宁、京东、孩子王等渠道定向投放;圆基因深耕电商渠道,明星KOL导流,并在线下落地屈臣氏......
无论互联网渠道,还是电商和线下,这些公司在营销上都投入了相当大的成本,但市场的竞争并不全在价格。无论是哪一家公司现目前都没有特别明确的变现渠道,流量的竞争其实是数据的竞争,但这些数据到底能够做什么?谁也没有找到答案,寻找药厂买单,还是联合健康管理企业,这些数据如何用起来?谁先寻找到这一条出路,或许将掌握制胜关键。
病原体检测异军突起,基因检测应用突破路在何方?
以往,基因检测的应用主要是在遗传疾病、肿瘤、司法、肠道菌群和消费类的检测上,由于没有新的探索方向产生,基因检测应用层面的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今年,行业在新的应用探索上似乎有了新发现。我们注意到了一个新面孔。
这家公司叫做金匙基因,于2017年成立,但2019年是他们首次露面。金匙基因主要从事病原体检测相关的医学诊断,由诺禾致源创始人蒋智博士领衔。此外,我们还接触到一家企业杰毅生物也在进行病原体检测到探索,不同的是,这家公司的技术路径是NGS与基因编辑的结合。
而微生物研究企业锐翌生物、医学检验公司卡尤迪、微远基因也在今年纷纷推出了病原体检测产品。在金匙基因率先宣布融资后,这个行业貌似一下被点燃了。
将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于病原诊断,以解决病原诊断的检出率、时效性和准确性等一系列难点,让众多重症感染患者及时得到精准的诊断。
据世界卫生组所统计,全球的十大致死疾病中,与感染相关的疾病就占了三席。中国每年有一千多万感染患者,因感染致死的患者过百万,其中大多数无法查出真正的病因。目前传统感染相关的诊断方法有微生物培养、PCR、质谱等,但这些技术要么检出率太低,要么通量太低,均无法满足医学诊断的痛点。
另一面,基因检测行业是近些年风险投资机构的热捧的行业,其主要细分领域都有大量资本介入,也诞生了一批明星企业。相比之下,与基因检测技术结合的重症感染的诊断仍是一片蓝海市场。
从今年病原体检测市场入场的企业、以及资本对企业的关注度,我们可以感受到市场正翘首以盼NGS技术能够在应用层面由更多的元素。但仅仅一个病原体检测就足够了吗?当然不是。
在我国,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发生感染,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常见感染通过经验性的治疗和常规的检测手段都能解决。据统计,每年有约2000万人发生疑难、危重感染。这一数量虽高于全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和肿瘤新发病例数量,但其市场并不会超过两者的整合。要知道,现在遗传、肿瘤和消费类检测市场能容纳的企业总量也是有限的。
病原体检测的崛起是近年来测序成本下降所促成的,在赋能病原体检测的同时,在其他市场也一定会有未来可能。同质化竞争是当前NGS行业存在的短板,要使得投资人对行业保持新鲜度与热情,行业需要周期性推陈出新,赋能更多检测与诊断环节。
企业服务市场有望小幅增长,肿瘤早筛市场或将被点燃
当然,测序成本下降的不仅仅是病原体检测。2013年CRISPR技术的诞生使得基因编辑技术更具商业可及性,这项技术与基因测序技术搭档,带动了精准药物研发、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微生物药物、以及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的发展。
作为重要的支撑技术,在这些应用研究发展的同时,基因测序技术在这些环节的需求量或许也将同步上涨,测序服务市场需求或许有望实现小幅度增长。
在面向消费者或患者的测序应用中,无论是NIPT还是全外显子的测序价格,国内市场的底价都比欧美地区低得多,消费基因市场甚至已经实现了“零元检测”产品。基于价格的突破,这些应用有望走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在扩大现有市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将帮助更多的基因概念企业进行前期的市场教育,为更多的市场应用做好铺垫。
在肿瘤市场上,除了伴随诊断产品以外,有一部分企业所做的是肿瘤的早筛研究。相比伴随诊断,这一应用门槛更高,审批和落地的难度也更大。但我们注意到,在伴随诊断取得初步成功后,燃石医学在今年对外公开了其肿瘤早筛项目。肿瘤早筛是一个更大的市场,或许随着伴随诊断产品陆续取得注册证,更多的企业可能会开始布局早筛领域。
2020年的走向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那么,2019融资遇冷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
首先是这个资本市场的资金紧缺,投资机构募资相对困难,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他们更加谨慎和保守。
其次是上市退出的案例较少,除华大基因、贝瑞基因两家公司外,行业内还没有其他公司上市。
再次是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本在肿瘤、遗传病、消费等检测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大部分的资本都已经有所布局。然而在这些应用以外,还没有太多的新方向出现。
最后是在行业走热时同步掀起的估值泡沫,部分企业过高的估值让部分投资机构却步。
要预测2020年的投融热度,首先需要复盘以上的几个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资本募资、上市申报企业数量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我们注意到,诺禾致源在11月2日更新了招股书(其首次提交是在2018年12月24日);泛生子在完成新一轮融资后,迅速向纳斯达克递交了招股说明书,他们或将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肿瘤基因检测公司。如果该公司能够顺利上市,或许将给业内的投资人和创业者带来信心和鼓舞。
作为创业公司,更多只能在后两个问题上做文章。新的应用方向上,病原体检测是一个不错的新发现,单细胞测序企业也在今年开始露面。尽管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行业已经开始求变。
在估值泡沫上,经过从2018年到现在的资本寒冬,行业较2016、2017年已经趋于冷静,开始从盲目追求估值到创业的本质回归。
不仅如此,在经过行业洗牌后,行业分水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得以更加清晰的对标的做出评估。
因此我们预测,尽管很难回到2016年、2017年的巅峰时代,但在一年的沉淀和思考后,2020年基因领域的投融资或许会有所回暖。
大浪淘沙后回归本质,整装再出发。
“生命的新增量”:2019未来医疗100强大会
12月20日-22日,由动脉网、蛋壳研究院主办的2019未来医疗100强大会将在北京·九华山庄盛大启幕。
本次大会主题为:“生命的新增量”,将围绕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需求空间等因素,全面展示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创新生态。
本次大会包含:未来医疗主论坛、未来医疗百强峰会、未来医疗领袖峰会、未来医疗跨界峰会、健康医疗基金合伙人峰会、中日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健康城市发展论坛、创新健康险论坛、数字病理与精准诊断论坛、健康管理论坛、消费医疗论坛、互联网医院论坛、智慧医院建设论坛、药企数字化营销论坛、生物技术论坛、医学人工智能论坛、医疗器械论坛等,更有10余份报告、未来医疗100强榜单发布。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文 | 周梦亚
★ 互联网医院:政策明确,269家已建成、超100家新企业参与,生态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