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比谁每天走的多吗?别再追求每天10000步了,每日最适宜的行走步数是……

走路,是很多人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多走路也是实现规律运动的一种相对容易的方式。规律运动是人们改善或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改善血压、降低胆固醇、调节血糖、减轻体重,以及提高生活质量。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为中年人多走路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添加了证据。该研究发现,在38~50岁人群中,每天走路至少7000步,与死亡风险降低50%~70%相关。

来自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美国CARDIA(年轻人冠状动脉风险发展)研究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共纳入了2110名年龄在38~50岁的受试者,其中57.1%为女性。

通过连续7天佩戴加速度计,研究人员收集了他们每天走路的步数和走路速度等信息。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人员还统计了受试者的多项健康信息、疾病史和生活习惯。随访期间,研究人员每2年对受试者进行1次随访,以更新相关信息,并统计受试者的死亡情况。

在平均长达11年的随访期间,共有72名(3.4%)受试者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

每天较多的走路步数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相比于走路步数<7000步/天的受试者,走路步数为7000-9999步/天,与死亡风险降低72%相关;走路步数≥10000步/天,与死亡风险降低55%相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当每天走路步数超过10000步时,并未对死亡风险产生额外的有益影响;走路的速度与死亡风险之间,也并未有显著关联。

走路是最“物美价廉”的运动方式

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是改善和维持我们身体健康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任何形式的有规律运动都比久坐要好太多,可以为我们提供实质性的健康益处,包括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有规律的运动“不容易”,每天上下班走路更加“可行”。在“没时间”锻炼的情况下,走路成为不少人选择的快速锻炼方式。

2014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6岁至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结果,调查显示,人们健身时最常采用的项目是健步走,占大众健身项目42.5%,排名第一。

走路不必拘泥于地点的限制,简便易行,健身效果也非常不错。比起其他条件苛刻的运动而言,走路确实是适合于每个人“物美价廉”的运动方式。虽然看似平淡无味的行为,却也有着“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的美名。

特殊人群的健步走要诀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肥胖人群、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进行健走应根据自身状况,遵照医嘱制订运动计划,并在过程中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同时,建议上述人群外出锻炼应做充足的准备和防护措施,并搭伴而行,避免在人流稀少的区域独自健走,以便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肥胖人群:量力而行,防止关节损伤

肥胖人群的健走强度不宜过高,建议采用中低强度,也可间歇变换为短暂的中高强度,加速脂肪的消耗。健走时应适当增加摆臂幅度和频率,可采用“中轴扭转”的方式,增加腰腹的锻炼。

严重肥胖者健走易发生膝关节损伤,建议使用健走杖,并注意适度适量,以保护膝关节。健走运动会增加食欲,肥胖人群应注意合理控制饮食,防止体重增加或反弹。

高血压人群: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高血压人群应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健走强度和运动量,以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健走前要做轻度热身运动,如伸展、下蹲运动。

健走中要时刻注意身体情况,如果感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热身、健走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头部低于腰部、憋气或用力等情况。

健走结束时要缓慢停止。若停止后出现头晕、胸闷、气短、食欲下降、次日疲乏等症状,说明有可能运动量过大,应调整强度。

若减少运动量后,仍出现不适症状,应停止运动,必要时可去医院就诊。若身体条件允许,可以在每天健走中适当增加小强度的力量练习和柔韧性练习。

糖尿病患者:加强保护,贵在坚持,不过量

在用毕三餐约1小时后均进行20~40分钟的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在清晨起床后空腹状态下进行体育锻炼不可取,容易发生低血糖和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运动前的血糖情况,可适当进食或在运动中携带糖块,以免发生低血糖。随身佩带糖尿病患者信息卡和急救卡,以便出现意外时他人能够给予救治。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外周神经病变,对伤痛不敏感,因此不要赤足行走。健走前、健走中和健走后不建议饮用含糖饮料或运动饮料,否则易导致血糖过高。

健走后,要仔细检查双足,尤其是趾间、足底、足跟处,有无受压、红肿、血疱、水疱甚至肿胀等情况,一旦发现问题须及时就诊。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运动量,过量健走易发生关节水肿等症状,造成运动受限,增加血糖控制难度。

五种行走方式

以下走路方式,可以最大幅度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运动强度比散步大得多,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可以说是最简单、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有氧运动。

01
快步走

快步走又称健步走,运动强度中等,对于体力有一定的要求。

  • 热身运动:在健步走前5~10分钟,以每分钟80~100步的速度步行,做好热身活动。

  • 走路方法:每分钟步行100~120步,步幅尽量大,心率达到(170-年龄)的程度。每次大约5~6公里的距离,一周坚持运动5次以上。

  • 整理运动:运动接近尾声时,可以放慢速度走5~10分钟,或者做5~10分钟的拉伸锻炼。

  • 快步走的好处: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作用。

02
摇臂大步走

顾名思义,摇臂大步走就是在快走的同时,需要大幅度摆动双臂,锻炼四肢。

  • 在开始运动前,建议先进行一定时间的热身运动。

  • 走路方法:双臂前后摆动,一只手摇臂伸掌尽量高过头顶,另一只手摆臂尽量向后伸直,尽量迈大步。每三十分钟可适当放松下手臂。

  • 整理运动:运动接近尾声时,可以由大幅度摆臂变为前后摆动双臂,减慢走路的速度。

  • 摇臂大步走的好处:可以提高心脏活力、舒展筋骨、强健肌肉、消脂减重。

03
上下拍手走

上下拍手走,即走路时双手先在自己头顶上拍一下掌,然后手放在背后拍一下,上下交替进行。

  • 走路方法:一般按照脚走两步,手拍一下掌的节奏运动,尽量迈大步前进。

  • 上下拍手走的好处:可缓解颈肩酸痛,非常适合腰、背、肩伤痛者。

04
原地踏步走

原地踏步走适合在户外以及室内进行,春季多雨,不能外出时,糖尿病患者不妨在家练习原地踏步走。

  • 走路方法:运动时需挺胸、抬头、收腹,尽量摆动双臂,大腿尽量抬高,原地踏步走步速越快,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热量越多。

  • 原地踏步走的好处:增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腿部力量,原地走也会消耗能量,对控制血糖有好处。

05
倒走

与常规散步往前走的方法不同,倒走是倒退着往后走。

  • 走路方法:用小腿带动大腿,小步往后退,腰背、脖颈要挺直,倒走时,最好可以足后跟先着地,脚掌再着地。

  • 倒走的好处:倒走能够锻炼小肌肉群,牵拉平时压紧的或不容易被活动到的关节韧带,同时,还能锻炼人体腰部、颈部和背部的肌肉,特别适合有腰背痛症状的糖尿病患者。

老年人腿脚不好就尽量不要倒着走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