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思维:行为可预测,威信会更高

在关键节点做沟通,一句顶一万句

有一次,我去帮朋友做管理咨询,提到了一个他们可以借鉴的项目,这位朋友听完之后非常兴奋,立刻对身边的助理说:“这件事很重要,一定要好好推进,你安排小张去做吧。嗯……还是让小王去做吧,感觉小王更靠谱。”

等他安排好事情,我们聊得差不多了,我就问他,为什么刚开始安排小张,之后又觉得小王更靠谱呢?朋友显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他说小王工作更积极,更有责任心,所以更靠谱。我反问他,更积极就更靠谱吗?他一时也回答不上来。

我曾经做过一个小测试,在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当中,让他们对下属的品质进行重要性排序,这些品质分别是:努力、善良、责任心、靠谱、情商。

他们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几乎无一不把“靠谱”排在了第一位。

我越来越发现,靠谱,其实是对一个职场人最高的评价。靠谱的人会让同事信任,会受领导重用,这样的人在职场上一定更有影响力,同事和领导也都愿意配合他。

那么,什么样的职场人是靠谱的呢?其实,积极主动、情商高这些并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做事情是否有结果。

职场上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结果的人;另一种是没结果的人。有结果的人在工作中一定会给你一个明确的交代,帮你解决问题,让你心安;没有结果的人,很多事就不了了之,没有下文,是那种让你不放心的人。前者你会很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他,对于他的事情我们也会上心;后者总会让你觉得不怎么靠谱,对他做的事情也不会寄予太大的希望。

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去深圳开会,主办方安排我做开场演讲。我在候场的时候,就觉得会场很热,很多人都已经汗流浃背,坐立不安。可见,这样的状态下,观众的体验肯定不会好。我找到会场工作人员问他们现场为什么这么热,能不能把温度降低一些。没过几分钟,工作人员告诉我,因为大厅的空调太少了。

我虽然不知道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也许是问了其他的工作人员,也许是随口应付我,但是,他显然忘记了我期待的结果。我需要的是把温度降低,最终他给了我一个温度高的解释,同时向我暗示:这件事他也没办法解决——这就是做事没结果的人。

这样的人在工作中我见过太多了,同事和领导交办一件事,发现事情有点难度,或者有些工作不是自己的职责,于是就找个借口不了了之了。

我找到当时在会场的同事,说温度太高了,让他去看看怎么回事。同事立刻就去了,很快他回来告诉我,是因为门窗没关好,空调也没有调到最大功率,所以会场很热,这个问题他已经让会务组去解决了。

我的这位同事就是工作中靠谱的人,他做事就有结果。其实,我当时就在想,这么专业的会场,不可能少安装了空调,一定有其他的原因,也应该能解决,结果果然如我所料。

相信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做事认真的人,我们也会认真对待他的事。如果我们自己成为一个靠谱的人,那么身边的人也会更加积极地配合我们,我们自然就在工作中更有影响力。

怎么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靠谱呢?很简单,就是做到三点: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做到这三点并不难,就是在工作中保持三个好习惯:

第一,提前沟通。

提前沟通,是确保一件事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方法。你知道怎么邀请一个业界大咖来参加你的活动吗?通常情况下,大咖是很难请的,但是聪明的机构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提前一年去预约,通常大咖觉得这件事还有那么久,就先答应下来,到时候总会有时间的。

这些机构还会每隔几个月就提醒大咖一次,大咖慢慢就会越来越重视这件事了,会提前把别的事情安排好,以便参加活动。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对同事和领导施加影响力,让他们配合我们的工作。提前沟通,给对方的缓冲时间越长,提醒对方的次数越多,对方就越重视这件事。

很多人之所以找人配合工作总是不顺利,推进起来费心费力,就是因为总是事到临头才去沟通,把麻烦丢给了对方,结果对方也有自己的事,自然就不太愿意帮忙了。反过来我们还觉得同事不体谅我们,导致人际关系越来越紧张。

所以,要让自己做事靠谱,提前沟通、多次沟通是非常好的习惯。

第二,及时反馈。

工作中我们反馈别人的速度,就是我们靠谱的程度。靠谱的人一定会及时反馈,哪怕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也会给出答复和接下来的安排。而不靠谱的人则是能拖就拖,最后满心不情愿地去面对,结果还丢三落四。

我们研修班有一位学员就犯过这种错误,她是一名客户经理,客户公司的领导对她们的产品表示有一些不满,按照规定,她应该主动和对方领导沟通,询问具体问题,尽快解决问题。但是她内心有些害怕,不知道怎么沟通,恰好那一周事情多,她耽误了一周之后才去沟通。没想到对方公司的领导出国休假了,一去就是半个月。结果半个月过去了,再去找对方公司领导谈这件事就很尴尬了,对方领导肯定不会忘了这件事,但是也没有心思再去谈了。这很影响领导对她的印象,会觉得她工作不够积极,不重视他。

很多人在工作中怕麻烦,觉得越早沟通事情越多,所以内心总是不愿意面对,想着先做别的事情,有意无意地就把这些事情就给耽误了。但事实上,工作中越怕麻烦,麻烦就更多;不怕麻烦,把问题解决了,麻烦才会消失,这才是靠谱。所以,及时反馈非常重要。

第三,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终。

靠谱的人一定会把一件事画上一个句号;不靠谱的人总想把事情画上一个省略号,最终不了了之。

我们让别人帮忙,常常别人帮完之后,我们就把那些参与的人给忘记了。慢慢地,别人对我们的事情就没有了参与感,以后就不会对我们的事情上心了。

做到有始有终,试着学会说这样的话:

“小董,我们的项目结束啦,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感谢你的付出,你的认真负责让我印象深刻,接下来我们一起再接再厉!”

“王哥,我们的方案通过了,感谢你提供的资料,你最靠谱了!”

“张老师,这次合作我收获很多,感谢您的包容,从您身上学到很多,尤其是对学员的关心和体贴,希望有幸下次继续和您合作。”

……

工作中能有这样的习惯,谁会不喜欢你?你提出的建议和请求谁会不重视呢?

这就是靠谱带来的影响力。

超预期交付,就是永远比说到的多走一步

我有一个学生,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研,后来她专门邀请我去清华大学转转,在此之前我还真没去过清华大学。我们走到了清华的一个大礼堂,在南端的草坪边有一个日晷,日晷上面写着四个字:行胜于言。

我笑着对这位学生说:你之所以能保送到清华,就是做到了这四个字。这位学生大一的时候就来上过我的课,她本科虽然是很不错的大学,但和清华还是有些差距。然而,她从大一开始,几乎门门课都是第一。除了成绩优异,大一的时候还带着同学们参加校排球赛得了第一,大二参加机器人大赛得了第一,大三参加清华大学的网络与计算机夏令营表现优秀,最终免试保送清华,是这个专业的第一名。

我对她的大学四年比较了解,她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绝对不是一个人默默努力的结果,每一次的机会和挑战,她都得到了同学和老师们的支持与鼓励。

记得大一的时候,她向我诉苦,自己一点儿都不想参加校排球赛,她觉得每天训练特别耽误自己学习,但是同学和老师都知道她的体能很不错,希望她能作为主力参加。当时,我告诉她,大学需要的不仅是好成绩,还要有在同学和老师中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

最终,她努力克服困难,取得了比赛的第一名,这是她们学院十年来第一次夺冠。后来,就因为她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现,同学和老师对她更加信任,也才有了最终保送清华的机会。

有这么一句话:你有你的逻辑,世界另有逻辑。我们自己的逻辑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认为只要做好了这些事情,别人就会认可我们,我们就会更成功。

然而这个世界的逻辑是,你能够为大家创造更大的价值,大家就会给你更多的机会。在工作中,需要的是你能为大家交出超预期的好结果。

我之所以说她行胜于言,原因就在于,她总是能够克服困难,最终让所有人都满意,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其实,行胜于言,就是超预期交付。无论是不是自己选择的事情,只要做了,就要做到超出别人的预期,给别人惊喜,让别人看到我们的实力。最终获得别人的信赖,收获更大的影响力,拥有更多的机会。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会有各种理由不去做好眼前的事情,比如,这件事自己不喜欢,和自己无关,自己本来就不想干,是别人让我们做的,或者有各种困难,觉得特别麻烦。总之,让我们有借口为交出不理想的结果做解释。

我们个人发展学会的创始人刘Sir,同时也是图书品牌“黑天鹅”的创始人,出版过《自控力》《黑天鹅》等超级畅销图书,是出版界的大咖。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合格的策划人,不是把一个已经名气很大的作者包装策划出来,而是把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作者,经过巧妙策划,最终把一本原本可能只卖两万册的书,变成卖到十万册的畅销书。

策划人要抓住每一次机会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样才能获得同行的认可,获得作者的青睐。长此以往,才有可能出现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创造出超级爆款。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这样,不能只埋头苦干,或者等待让自己一鸣惊人的机会降临,正确的做法是抓住每一次机会,持续超预期交付自己的工作,向身边的同事、领导、合作伙伴释放自己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多价值的信号,逐渐为自己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如何做到超预期交付呢?

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超预期交付的方法:

第一,超出对方的预期完成任务。

第二,超出自己上一次的表现完成任务。

首先,超出对方的预期完成工作。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带着一定的预期的,比如,我们打算去某一家餐馆吃饭,你在某款APP上看到了这家店的介绍,觉得还不错,于是就有了一个基本的预期。餐馆满足了你的预期,顶多算是合格。这时,你不会有额外的感受。

但如果某一道菜的味道远远超出你的预期;如果饭馆装修独特,服务也很贴心;如果再额外附赠一个果盘,果品配得又非常用心,这就会形成超预期的用餐感受。如果是这样,这家餐厅在我们心中就有了口碑,我们下次还会愿意去,还会推荐朋友去,这就是超预期交付带来的影响力。

我们在经营自己的影响力时,就像经营一家餐厅——身边的同事和领导交代我们一项工作,就是在体验我们的“服务”。如果我们的态度差,交出的结果也不好,他们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会降低对我们的预期,就不会将重要的工作、更好的机会给我们,我们的影响力自然越来越小,机会也越来越少。

超出别人的预期并不容易,我们可以转变一下思路,那就是超出自己上一次的表现交付结果。毕竟我们能力有限,需要完成的任务也确实比较难,但是没关系,只要我们的表现比上一次好就行。

有一次,我去中广核集团(大亚湾核电站的母公司)参观,看到墙上贴着这样一句话:一次性把事做对。这让我有点意外,但更多的是震撼。一个需要保证绝对安全的核电站,确实要一次性把事做对。核电站一旦出错,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他们对工作结果的容忍度是0,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

不过,幸好我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不需要面对如此可怕的后果,我们对工作中的不足和失误的容忍度不低,只要满足基本的要求,其实都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就先做好这一次的工作,然后下次再做得更好。比如,更早完成,提前上交,质量更高,方案更多、更完善,等等,这些都是比之前更好,都是在超预期交付。

这里我想提倡一种超预期交付的敏捷工作法,是让我们高效努力,持续优化的方法——就是一次比一次更好的交付。

例如,一家餐厅一次性便把客人点的10道菜全部做完一起上。这样出现的问题是,客人要饿着肚子等半天,而且,万一太咸或者太辣,没有任何调整的余地。而“敏捷”餐厅的做法是,先上一道菜,给客人垫垫肚子,然后问问客人的反馈,再一道菜一道菜地上完。

具体说,敏捷工作法包括两个要点:最小可交付和持续迭代。当你面对一项任务的时候,最小可交付就是第一道菜。通过反馈,再持续迭代,也就是不断地把后面的菜陆续炒出来,然后不断超出对方的预期,最终让对方看到我们的成长和诚意,这就是超预期交付。

要想成为具备影响力的领导者,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超预期交付自己的工作,做到行胜于言。

学会给你的信任账户充值

做两个有趣的思想实验:

第一个,当你遇到人生中一些艰难而且重大的选择时,比如,买房、投资等,你会向谁咨询意见呢?

第二个,如果你打算辞职去创业,你需要从同事中选择一些人一起干,那么你会选择谁?

认真想一想,你会发现,你咨询人生重大问题的人,可能并不是你的父母、伴侣、闺密。你希望一起创业的人,可能也不是平时和你走得最近的同事。那么,你会选择哪些人呢?相信你会选择那些不仅可信,并且真的能够给你提供有效帮助的人。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我们会相信他们,但是我们不会任用他们。反而是一些关系并不亲密的人,我们不仅愿意相信他们;还会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协作,解决一些难题。小时候看成龙的电影《警察故事》,里面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成龙饰演的陈家驹被坏人陷害,他在警局拿枪挟持上级要逃走,这时候他的同事们说:“家驹,你要相信我们。”陈家驹说:“我相信你们每一个人,但是我不能靠你们。”

真正的信任,就是相信并且任用,是愿意和你一起解决问题。不仅如此,信任也是有额度的,值得你信任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你还会将他们进行排序,然后优先选择和更值得信任的人协作。

这里我想说,信任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资产,它意味着人们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与你协作。而且每个人在别人眼里的信任额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职业精英研修班有一位学员曾经问我,他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入职,工作内容也是一样的,有一次他们业务比较忙,他和另一位同事都不小心把发给客户的数据弄错了,结果客户在群里投诉,领导出面才解决了问题。

但奇怪的是,领导并没有批评另一位同事所犯下的错误,在群里帮忙调节,还夸这位同事做事靠谱,只是一时没注意。而我们这位学员发错数据的时候,领导不仅在群里批评了他,还被拿到公司内部群里变成反面典型,通报让同事们以后注意,这位学员觉得很委屈。

相信你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为什么犯了同样的错误,原谅他却不原谅我呢?这是不是不公平?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人“信任账户”中的额度是不一样的——这个额度最终决定了别人给我们的耐心、重视程度、机会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信任额度。

什么决定着我们的信任额度呢?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沉没成本,指的是我们为了做某件事已经付出、无法收回付的成本支出。假如你想开一个餐馆,你怎么证明自己是真心实意开一个餐馆,不是只做一个个小买卖,赚个快钱呢?最好的方法不是把你的饭菜做得多好吃,因为你今天做得好吃,明天就可能偷工减料。最好的方法就是我们能付出一些不必要的代价,取信于人,让别人觉得你是认真的,而且是有决心干好的,不会轻易放弃。

为什么五星级酒店的大堂都特别气派?为什么很多产品要花大价钱请明星代言?他们就是先投入巨大的沉没成本来获得大众的信任,表明这些钱我都肯花,我还会偷工减料吗?

明白了这些道理,那么我们怎样在工作或者生活中取信于人呢?简单来说,就是付出看起来多余的努力,以此来获得别人的信任。

讲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在地级市银行工作的小伙子,他每天工作的内容是卖银行的理财产品。正常情况下,他的工作就该像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一样去扫楼,挨家挨户地敲门询问。然而,这一套基本已经得不到用户的信任了。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思考自己的目标客户是谁?大爷大妈。客户最集中的时间和地方在哪里?傍晚在广场上跳舞。那难道去跳广场舞的地方摆个摊吗?这跟扫楼没什么区别,还是没有信任可言。

这个小伙子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拿着数码相机,以一个摄影爱好者的身份给大爷大妈们拍照片,而且拍得特别认真。

广场舞在大爷大妈们心里是头等大事,突然冒出一个小伙子来记录这个美妙的时刻,他们当然高兴,而且还一定会朝这个小伙子要照片,照片怎么传呢?那就要加微信了,于是,他一下子就成了客户朋友圈里的好友了。后来,小伙子还给大爷大妈建群,线下拍照,线上分享照片,这样一来二去,大家由生到熟,这时再聊聊自己的工作,亮明身份,说摄影是副业,银行是主业自己就是卖理财产品的。然后,大爷大妈就问好卖吗?有什么理财产品?不管说什么,因为有了前面的信任感,老人听来都是入耳入心,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

小伙子去拍照,其实就是在付出不小的沉没成本,看起来似乎无效的努力,但恰恰在客户心中建立起了信任感,最终让自己收获了亮眼的业绩。

我们也可以试着付出一些看似多余的努力,比如,可以花钱报班提升自己,多花时间加班工作,多花时间和领导沟通……只要身边的同事和领导看到我们投入的越多,越能证明我们的态度和决心,就越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

《法华经》里有一句话“功不唐捐”,意思是:功业是不会白白地被浪费掉的,它会用一种我们无法预计的方式返回到我们身上。

你要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都能帮助我们充值信任额度,获得影响力。

走出舞台思维,在重逢中建立信任

我曾经在一部小说里看到一个有趣的情节,一个年轻人刚到某个事业单位工作,就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不要给办公室里所有的前辈打开水。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的办公室都有饮水机,开水需要拎着开水瓶去开水房打回来。

年轻人是单位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自诩为天之骄子,不甘心干这些杂活,于是问自己的长辈,自己该怎么办。长辈是这么回答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一直打开水,那从第一天就开始打,长年累月,大家会对你有一个好的印象,同事也多多少少会照顾你。但是如果你打了几天以后就厌倦了,开始抱怨,那就一天也不要打,要不然过段时间不光你会痛苦,别人也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差劲,不仅虚伪,而且做事敷衍。

你也可以一开始就不打开水,那么你就成了打破办公室“潜规则”、不守规矩的新人,大家会对你更挑剔,想看看你有什么本事,你就需要用突出的工作能力来证明自己,这样大家才会接纳你。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本事,大家会觉得你心高气傲,你就会遭到同事的排挤。

长辈的回答其实富有哲理,要想获得大家的认可,要么靠自己一如既往的好态度获得大家的信任,要么靠始终如一的高水平得到大家的赏识。总之,就是要能持续做好一件事,获得大家的认可。

持续做好一件事,就是把一件事重复做、一直做下去,这是证明自己最好的方式。可惜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重复对我们构建影响力、获得同事与领导信任的意义。

我们低估了重复的力量,世界上只有重复的东西才是永恒的,那些不能重复的往往都是短暂的。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一年四季循环往替。所有的生物其实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地分裂和自我复制,所以生命能够长存至今,重复才是生命的主旋律。

重复也是构建影响力的本质,将一件事情重复做,能够产生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就拿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来说,在1600年的时间里,人们陆续在敦煌建造出了735个洞窟,壁画面积达到4.5万平方米。

很多人不喜欢重复一件事,觉得一件事干久了没意思,想着要创新,要突破,要做出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来证明自己。

之所以会这样想,根本原因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思维模式出现了问题。

很多人内心的思维模式是舞台思维,觉得自己仿佛站在舞台上,身边的人都是看着我们表演的观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大家关注。为了证明自己,我们必须在舞台上表演,做出新动作、大动作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才不会被大家厌烦和抛弃。

但是,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觉。我们反思一下自己,你会盯着别人的生活一直看吗?根本不会。你记得上个月哪位同事业绩第一吗?你记得上次开会领导批评了谁吗?除了当事人自己记得,我们根本不会往心里去。

在人际关系上,正确的思维模式是路牌思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忙碌,大家都是川流不息的生命之河上的过客,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一个路牌一样,一直站在那里,给大家提供清晰、稳定的信息,这样大家才会记住我们,信任我们。

举个常见的例子,你去楼下超市买东西,你会发现超市里卖的东西非常稳定,有的一直有,没有的一直没有,为什么?这样的超市就是以路牌思维在经营,经营者为客户提供确定性的服务。你想想,如果一家超市,前天你去是开门的,今天你去关了门,明天你就会嘀咕是去还是不去,去了发现还是关门,你很可能就再也不会去了,因为它不能给你确定性的服务。

反观身边的朋友也是这样。你会发现,那些经常换工作,过段时间又在做新项目的朋友,你总会觉得不靠谱。反而那些一直坚持做着某些事情的人,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更靠谱。

重复能够带来两大意义:一是重复才能精进,二是重复才能被信任。

读大学的时候,体育课是选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我几乎每学期都选修乒乓球,每次去上课我们这些同学都是约着打比赛,比赛的时候变着各种花样秀球技。但是球场旁边的体育生,他们都是乒乓球省级运动员,他们一下午都在练习同一个动作,我们看得目瞪口呆,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

专业运动员就是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练上一年半载都是正常的。这就是成长的奥秘所在,只有在一个点上,不断重复,才能形成自己的条件反射,才能变成自己的优势,最终脱颖而出。爱迪生说过:天才总是在重复中寻找灵感。当我们能在重复中找到乐趣,我们就比别人高出一个境界。从影响力上来说,重复才能让我们真正被大家信任,传播学上有一个法则——七次法则。指的是人们从接受新事物,到形成认知,到选择信任,需要七次接触。就算一次接触印象再深刻,但如果次数不够,你也很难让对方信任你。也就是说,影响别人这件事,不是一见如故,而是日久生情。不是每次都变着花样,而是始终如一。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以贯之的重复构建自己的影响力,学会要么坚持一个理念,要么坚持一种行为模式。

马云就是一直坚持一个理念——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我身边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念,比如,拍出好的电影,做出好的音乐。有一个简单理念的人,都是行动力很强的人,也是容易获得大家的信赖的人。

当然,这样的理念是因人而异的。除了理念,我们还可以坚持一种行为模式,把一件事反复做下去。比如,“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每天早上坚持发60秒的语音,已经持续了7年;他还要做持续20年的跨年演讲,已经做了3年。

一件事埋头一直做,并坚持下来,你就有让人赞叹的力量。

我们职场人也是,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列待办事项,坚持每天运动半小时……一件简单的事情像吃饭睡觉一样重复做、一直做,不仅能修炼我们的心性,让我们更加稳重,还能让我们树立靠谱的形象。

我自己就有很多事情持续了好几年,比如,写晨间日记七年多;日程表用了四年多;睡前运动两年多;更不用说读书学习了,那更是没有间断过。这些习惯给我的工作效率以及身体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把一件事一以贯之地反复做,是一个禀赋一般的人把事情做好的最好办法。

想一想,如果你每个月收集同行业的最新资讯,每个月采访相同岗位上的一名前辈,把这些变成文字积累下来,不出三年,你绝对是公司数一数二的高手,升职加薪不在话下。绝大多数人的禀赋都是差不多的,天才只有极少数。大多数人只需要专注地做一件事,那么时间就是你与他人间差距的放大器。

积累关系货币,放大自己的声音

曾经在TED演讲上看到摩根士丹利副总裁卡拉·哈里斯分享的一段自己的经历和思考,相信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很有启发。

1988年,哈里斯第一次参加华尔街顶级投行的年终会议,会议上金融街的大佬会挑选一批新人成为合伙人。他观察了每一位候选合伙人被大佬们点点评议论的过程,当时哈里斯脑海里冒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也是候选人之一,谁会在这样的会议上为我说话呢?”

哈里斯说,企业组织任人唯贤的想法只是美好的想象。任何评估过程,只要掺杂了人为因素,就很难做到百分百的客观,大佬们一定会有自己的偏好。因此,你必须要保证,有人能在高层会议里为你辩护、支持和肯定你。

哈里斯还进一步提出,在职场上有两种货币:绩效货币和关系货币。绩效货币指的是你要有好的业绩证明自己。关系货币指的是你要有厉害的人来为你站台。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自己靠谱,还要有靠谱的人肯站出来说我们靠谱。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具备更大的影响力。

我们很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只要我自己真的厉害就好,何必在乎别人的评价呢?我们自己就可以证明自己。这样以自己能吃苦为荣的想法,是我坚决反对的。正确的想法是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让自己更轻松、更快速、更有效地达成目标,用结果来证明自己。

这里分享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个人发展学会一位专家合伙人,这个故事不仅能告诉我们靠谱的人为我们站台的意义,还能告诉我们怎样找到这样的人让他们帮助我们。

这位专家合伙人孤身一人去英国读硕士,在英国社会完全是零背景、零经验,没有任何人脉。

到了英国后,为了挣够学费,她需要尽快在校园里找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她跑遍了校园里所有办公室,投了不少简历,获得了四次面试机会,可最终都没被录取。

面试失败的原因,不是出在她的英语水平或沟通能力上,而是在这个国家里,她没有任何人际关系来协助她完成以后的助理工作。

怎么办呢?人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是会想出一些非同寻常的办法。第二天就是学校的迎新活动,校长会出席,她决定争取获得校长的帮助。

校长出现了,只见他满头银发、面容慈祥。她找到一个机会,鼓足勇气上去介绍了自己。她先表达了能被这所大学录取的感激之情。接着,她还分享了自己在几所学校中选择这所大学的原因,是因为一直向往这里的多元文化和对中国学生的友好。

一番愉快的沟通后,她接着说:“像我这样的中国研究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我们有足够的冲劲儿,热切地想为母校做贡献。如果我们在刚到校园的时候,这里的各种机会能够对我们更友好、更开放一些,让我们排除障碍,更有效率地投入到学术研究中,那母校的'兼容并包’的美名一定会传播得更远。”

这时,校长有些吃惊,接着就问她有什么苦恼。然后,校长亲自把她带到办公室主任面前。校长说:“你那里有空缺的职位吗?这是Lily,你们俩可以聊聊。”有了校长的背书,主任后来欣然招募了她,困扰她近一个多月的难题就这样轻易地解决了。

这个故事就说明,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的能力不行,而是没有人能够站出来证明我们的能力可以胜任这份工作。因为没有刻意去积累关系货币,就会让我们错失太多的机会。而积极主动地找到靠谱的人,向他们展示自己,证明自己,获得他们的信任背书,是非常重要也是很有必要的。

这个故事里还暗含了三个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靠谱的人,并令其为我们背书的方法:

第一,创造价值,而不是抱怨问题。

抱怨是无能者的贪婪。当我们带着满心的委屈和愤懑,想去控诉自己遭遇的不公平对待时,这个时候我们就是以弱者的姿态,给别人带来压力和厌恶感。我们更多是给别人添堵,大概率是不会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得到的也只是怜悯而已。

这位专家合伙人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对,她没有抱怨自己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更没有向校长控诉自己遇到的种族歧视,反而向校长展示了自己的善意和高价值。

她提到自己在众多学校中选择了这所学校,就是在暗示自己其实是很优秀的学生;她说自己是希望为母校的学术发展做出贡献,也是在努力为学校创造更大的价值;她还提到将母校兼容并包的美名传播得更远,更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抱怨问题。

当我们希望别人帮助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抱怨问题,而是要试着去解决问题,试着努力贡献自己的价值,你才会获得对方的认可和支持。

第二,把我们的小目标放到一个宏大的意义中。

大咖们关注的问题,一定比我们的维度更高,我们关注的是眼前的具体困境,而这些困境在大咖眼里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小事。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把自己的小事变成大咖会关心的大事。

校园的文化多元性、学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学校的美誉度,这些都是校长所关心的,这位专家合伙人就是从这些角度去和校长沟通,从而获得了校长的关注和支持。

这个方法说得接地气一点,就是将你的努力和某个更宏大的目标相连接,并且这个目标在社会价值观上是可取的、令人瞩目的。第三,创造长期交往的机会。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对信任有一个经典的说法:“信任源于重逢,没有重逢的地方就没有信任。”

例如,我们对火车站附近和旅游景点的伙食期待最好不要太高,因为他们并没有考虑用优良的服务吸引回头客。

当我们再见面再合作的时候,自然就会考虑长期的交往价值,就会对眼前的事情更加重视。这位专家合伙人暗示自己愿意为学校的学术以及学校的美誉度做出贡献,其实就是展示自己对学校的长期价值。

我们希望证明自己,但是忘记了自己需要证明的对象不是抽象的一群人,而是那些掌握话语权、能够为我们背书的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可能是我们的领导、优秀的同事、行业的前辈……试着让这些人说我们靠谱,我们就会更加靠谱,拥有更多机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