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慢性胃炎 优于西药雷尼替丁
中国的针灸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神针”,被誉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蹟。
一项中医临床研究证实,针灸可以减轻胃炎的痛苦,疗效比药物雷尼替丁更好。
据美国一家针灸研究机构 HealthCMi近日报导,中国郴州市的临床研究人员对比针灸和雷尼替丁分别治疗56例慢性胃炎的效果,发现针灸可以比雷尼替丁更有效地减小或消除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病变和炎症。
临床医生使用胃镜检查证实,针灸的有效率高达96.4%,而雷尼替丁的有效率仅为69.9%。
该研究发表于2015年第10期的《上海针灸杂志》。研究者在报告中描述,俗称的胃炎在医学中定义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炎症为特徵的消化疾病,造成消化不良、烧心、噁心、呕吐、腹胀、唉逆或柏油样大便等痛苦。
雷尼替丁对症治疗副作用大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方法,主要是清除幽门螺旋菌的对症处理。研究人员按照西医的这一原则,给予一组56名患者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每天两 次)的治疗。雷尼替丁是一种组胺受体阻滞剂,以减少胃酸产生作为药用机理,适用于防治胃肠溃疡和胃酸食道反流病。但是,雷尼替丁的副作用很多,如容易增加 患肺炎的危险、对胎儿不利,以及透过母乳影响婴儿等。
针灸(fotolia)
中医辨证分析精深全面
为了对比疗效,研究人员对另一组56名患者进行针灸。但在决定针灸方法之前,研究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分辨患者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四种主要病因(饮食不节、 情志因素、感受邪气和禀赋不足),之后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分别诊断为五种类型,即脾胃气虚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和胃阴不足证。
最后,研究者选择脾胃虚寒型作为研究对象,制定适合患者个人病情的针灸方法,如疏通肝脏和胃腑能量流动、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滋养和补充身体,达到中医要求的整体调理之疗效。中医将此描述为“疏肝和胃、健脾理气、养阴益胃”。
针灸法简便、安全、经济
研究人员选择和作用适当的单一或多个组合穴位,在试验中针对脾胃虚寒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选取三条经脉上的五个主穴进行针灸,即任脉的气海和关元穴、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和天枢穴以及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
研究人员给予患者每日半小时的针灸,十天为一疗程,共两个疗程,疗程的间隔为一天。
专家表示,针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目前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经济、方便、安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