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到两位数”,这个口号绑架了谁?|盖伊|饥饿|减肥|健康饮食|瘦身|啤酒肚

  本文共2742个字,阅读需要7分钟

  入冬了,愈发寒冷的天气令人们穿上了厚厚的秋裤、毛衣、棉服。当然,手套、围巾、毛线帽等保暖配件也必不可少。但即使身体都已被包裹进衣物里,人们的焦虑也丝毫未减。

  告别臃肿,成了大家的普遍需求。时尚博主们开始分享各路显瘦穿搭;服装厂商宣传起了轻薄冬装;健身行业则打出了“冬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的口号。

  但“瘦”就是唯一的审美吗?

  ▎不瘦,就是不自律?

  前段时间,一则CALVIN KLEIN广告曾引发全网热议:身材丰满,身着运动内衣的黑人女孩Jari Jones,自信地看向镜头。

  

  △ Jones在自己的广告牌下开香槟,十分开心

  Jones的形象显然不符合主流审美。因此,不少人认为Jones拍摄的广告不仅会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是在宣扬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支持者认为,Jones的出现给大众媒介里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当头一击。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在拓宽大众对美的定义,或者说,是在帮助大众将对美的束缚摘去。

  CALVIN KLEIN广告的背后是一个广泛存在,却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把瘦与美、健康、自律、精英的概念画上等号。网络中“好女不过百”“减肥如整容” 的言论风靡一时,而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迷惑挑战,更揭示出了一种“炫瘦”风尚。对瘦身的执念,早不自觉地进入了无数女性的心中。

  同样,社会对男性身体也并不宽容。一边是欣赏瘦弱身材的“小鲜肉”风,另一边则是渴求肌肉胸肌的健美风。人们要求诸多:既要“脱衣有肉”,又要“穿衣显瘦”,一旦变胖,就会被冠以“油腻”的形容。

  

  △ 电影《瘦身男女》

  我们不自觉地认为,如果瘦了,我们的身体就会更加轻盈,我们也会随之变得更具魅力。而“胖”则成了一种文化羞辱,它意味着懒惰、丑陋、不健康,并且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以及占据更多的空间。

  一个身体的“问题部位”会被称为“大象腿”“双下巴”“赘肉”“游泳圈”“啤酒肚”;而超重的躯体则会被叫作 “肥猪”“水牛”“野兽”“鲸鱼”“大象”……这些都是美国作家罗克珊·盖伊亲历过的言语暴力。

  

把瘦等同于自我价值是一个强有力的谎言。这个谎言显然该死的令人信服,因为减肥行业日益兴盛。女人们持续努力使自己屈从于社会意志。女人们持续挨饿。我也如此。

  在她的回忆录《饥饿》里,盖伊写下了她的身体自白,讲述作为一名超重女性无时无刻所面临的身体焦虑。

  

  △ 《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实拍

  ▎“你为什么这么大?”

  十二岁那年,盖伊的身体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在树林里的小木屋中,她被自己心爱的男孩、以及他的一群朋友性侵了。从那之后,她的人生被分成了两半。

  她一直吃啊吃啊,随着不断变大的身形,少女盖伊找到了自己的安全感。食物为她筑起了逃避异性目光的堡垒,却也令她曝于公众灼灼的视线中。

  一方面,庞大的身躯令她失去了女性特质和性吸引力,她如愿成为男性视角下的“隐形人”。但另一方面,她的身材让她更加瞩目。她不得不面对一个残忍的真相:所有人,在看到她、考虑到她之前,先看到的永远是她的身体。

  盖伊的身体成了一个的家庭问题:母亲隐晦地表达出对她健康的担忧,父亲持续不断地和她分享最新的减肥产品,弟弟们会开她的玩笑,对着她唱“巨大之歌”。

  

  △纪录片《沉重人生》

  “你为什么这么大?”

  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看着她说。

  “你确定你能胜任坐这个座位应负的职责吗?”

  她坐在飞机上的紧急出口旁的位置,临近的乘客质疑道。

  “好样的”“坚持下去”“加油,姑娘”

  她去健身房时,总有人不请自来,带来鼓励。

  “像我这样的人在公共场合不能吃这样的东西。”

  当朋友递给她一包薯片,她这样说。

  她不得不占据更大的空间,因此她变得异常敏感。盖伊发现,无论站在哪里,自己都无法摆脱“我看起来怎么样的”想法。

  我是最胖的人。

  这句话如同一句自我摧毁的咒语,令她无处可逃。

  

  

  △纪录片《足不出户》

  当人们试图因肥胖而羞辱她时,她感到愤怒:

  

大多数女孩接受的教育是——我们应该纤瘦而娇小。我们不应占地方。我们应该被看到而不是被听到,而当我们被看到时,应该让男性感到赏心悦目,并为社会所接纳。

  盖伊认为,社会对瘦的期望,是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在男性凝视下,“以瘦为美”成为了主流审美。他们期待女人柔弱、可控制、并且不占空间。女性的身体也是一个公共文本,一个可随时供人讨论的话语场。

  盖伊坚决反对这种期望。

  

  △TED演讲《一个“坏”女权主义者的忏悔》

  食物成为了她的抗争方式。但她也陷入了一种反复的矛盾与纠结之中:暴食、运动、催吐、观看减肥综艺,研究健康饮食……在这一场她与自己身体的斗争中,她无力改变现状。她失败了,但也看穿了所谓瘦身的幸福,不过是一场消费主义的骗局。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盖伊逐渐意识到:

  身体上的饥饿,从来都和精神上的饥饿相关。

  是饥饿,也是渴望。

  于是,盖伊开始正视自己曾经经历的创伤,正视自己想要被看见、被理解的渴望。她决心不再刁难自己,试着和自己的身体和解。尽管如此,她仍会感慨作为一个胖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承受的压力和伤害。

  

  

  △TED演讲《爱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

  

我知道,仅仅只是减肥,并不会让我觉得活在自己的身体里很舒适。理智上,我并不把瘦等同于幸福。我可以在明天早上醒来时瘦下来,但我仍然会背负着自己拖曳了近三十年的沉重包袱。我还会独自舔舐自己多年来作为一个胖子生活在这个残酷世界上而留下的累累伤疤。

  学习如何和自己的身体相处,也是生活中的重要一课。事实上,很少有人能活在一个令自己感到舒适的身体里。但我们需要学习,不让自己的身体去支配生活。

  

直面自己,直面活在我身体里的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TED演讲《爱自己身体的每个部分》

  我们日常所面对的身体焦虑,或许没有盖伊一般极端;但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与自己和解,在这个拥挤的、充满束缚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

  从前,你或许会为自己偶然增加的体重而苦恼万分,在月度计划上一次又一次地写下减重目标。

  从前,你或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身材和他人对比,如果你是更瘦的一方,仿佛你就更轻盈、更健康,像一个胜利者,反之就输了。

  从前,在遇到超重人士的时候,你心中或许会为Ta贴上“胖子”“一定吃很多”“不爱运动” 的标签,哪怕你对对方毫不了解。

  而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开始重新看待自己的身体,为自己内心深处“把瘦等同于快乐”的想法而羞愧,也为自己仅从他人的外貌、体型、着装出发而产生的偏见而羞愧。

  你会思考:在我们面对他人的时候,究竟要经过多少努力,才可以穿透身体的驱壳,看到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 《饥饿:一部身体的回忆录》实拍

  《饥饿》不仅是盖伊写下的对自己身体和饥饿的回忆,更是一部冲破牢笼,自我治愈的坦诚之书。

  作为写作者,盖伊用她的经历和思考,给同样深陷困境的人以鼓舞。在生活中,她也是一名积极的社会活动参与者:演讲、访谈、在社交媒体上发声,她不断呼吁大众摒弃偏见,尊重他人,以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身形的人。

  希望我们都可以有盖伊般的勇气,去直面真实的自己,拥抱更多元的社会。

  

  版权说明:

  本文版权归新经典公司所有,本期编辑:十七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