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淮安 | 亦庐照相馆,定格老淮阴人的生活瞬间
——记忆淮安,淮安人的民间档案
1959年夏日,亦庐照相馆。
中间为我姥姥,母亲抱着大妹妹,前右为我哥哥,我穿着跟哥哥一样的衣服,当时4岁。
文化大革命前,清江市数得过来几家照相馆。一是水门桥北、淮海路西的时代照相馆,二是东大街工人文化宫门东的曙光照相馆,三是最有名气的人民南路的亦庐照相馆。亦庐照相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为工农兵照相馆,80年代又改回亦庐照相馆。
作者父亲,摄于1951年
记的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经过亦庐照相馆,不认“亦”字,读为“赤”字,就读成“赤庐”照相馆了。我想,那个年头肯定有不少像我一样的白字小先生。到现在,我们一起的小伙伴,在提到此照相馆时,有时还调侃称为“赤庐”照相馆呢!
那时候的照片通常会压上照相馆的钢印
亦庐照相馆,坐落在现清江影城的对面,门朝西,两层楼房。楼下柜台和工作室,楼上摄影棚。那时摄影棚里有三四种绘画的布景。有带楼台亭阁的,如北京颐和园;有带现代楼房的,如上海外滩;也有室内的,如中西式家居,等等,反正是根据客人需要配置布景。
文革中,大都用天安门广场作布景,手持红宝书,照出来还真像是站在天安门广场一样呢 。照相馆摄影棚里灯光齐备,什么强光弱光、顶光正光侧光背光、红灯黄灯蓝灯,一应俱全。摄影师将头伸进用黑布围绕着的高架照相机前,几番调整位置和姿势后,手握气囊开关,将客人目光吸引过去。尤其是有小孩照相的,摄影师手中还要拿着玩具逗着玩,说“笑”,咔嚓一声!照好了!
小时候,我们小伙伴经常去照相馆照相,去亦庐照相馆比较多。因为去城南公园和清江电影院时,顺便就照相了。照了以后,一般是一个星期后才能取。可是我们老是急不可待地提前去询问刷好了没有?都希望早点看到自己的光辉形象。
清江浦记忆馆,老式照相机,汤玥摄
有两次在亦庐照相馆照全家福的记忆很深。
我家于1966年10月份去亦庐照相馆照了一全家福。那是上海的堂姐和沛县的堂姐一起来淮,父亲很高兴,就去亦庐照相馆照了全家福。我们全家七口,加上两个堂姐和大堂姐的女儿,一共十口人。随后,我和哥哥和弟弟三人单独合影一张。照片上,哥哥14岁,左臂上戴着红卫兵袖章。我11岁,比哥哥矮一头,胸前系着红领巾。弟弟6岁,矮我一头,无组织。这两张照片,今天看来十分亲切和珍贵。
作者三兄弟
1981年秋天,我们全家又去亦庐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我的父母亲,哥哥、嫂子和小侄儿,我和夫人(当时我的女儿还没出生),大妹妹和妹婿,弟弟和弟媳,小妹妹。一大家子欢欢喜喜很开心。这张照片,我父母亲一直悬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天天看。我们回家也经常看上个半天。
还是亦庐照相馆(当时已改名为工农兵照相),我和夫人的结婚照也是在这里拍摄的。那是1981年的春天。那时候已经兴租婚纱拍照了。我租的西装,夫人租的白色婚纱。一套照片有横式双人近景合照,有立式全身合照;有小尺寸的,还有放大的;有黑白的,也有人工上色的。虽然没有现在数码彩色效果好,但也别有一番情调。这一套结婚照,我十分珍惜并保存完好。
从那以后,因为单位有照相机,基本上不去照相馆照相了。1985年我电大毕业时,要交证件照办毕业证,我又到亦庐照相馆照了一张二寸黑白证件照。我对这次像片的效果十分满意,刷了一次又一次,作为证件照用了好长时间。呵呵!30岁,正当年的帅哥呀。
70年代初我在公园百货工作时,我一同事的姐姐和姐夫都在亦庐照相馆工作。她姓马。我的同学赵春鹏,工作分配到市饮食服务公司,照相馆就属此公司的。赵春鹏在时代照相馆和亦庐照相馆都工作过。所以,我去亦庐和时代照相也有人照应着点。
作者女儿1982年3月4日出生,这是百日照
照相馆业务一直很红火,人们生活中总是离不开照相的。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机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彩色摄影,美国的柯达、日本的富士、中国的乐凯等彩色胶卷销量惊人。亦庐照相馆同其他馆一样,上马彩扩一体机,生意十分火爆。不要说单位了,就是私人三卷五卷地扩印也是排队等候。
因为国货乐凯胶卷的苦苦支撑,柯达和富士在中国的价格始终维持在老百姓能接受的水平,如今,三个品牌均已退市
时代飞速发展,随着数码摄影时代的到来,传统胶片摄影市场逐渐淡出市场。柯达、富士和乐凯生产厂于2012年前后分别宣布破产或者停产。老清江的三个照相馆也从市民的视野中消失了。
现在,有影楼或者是证件快照,那只是部分人的一时需要。人们普遍使用数码照相机和手机照相了,不但功能全,像素也越来越高。人人都那玩自拍或拍人拍景,都是摄影师了,谁还去找照相馆呀。
亦庐照相馆,你把我的形象定格在一张张的照片上,我也在脑海里牢牢地记住了你。
———THE END———
照片右侧是天津路小学陈大龙老师。右侧是她的先生。这两张照片都是拍摄于亦庐照相馆,拍摄时间大约是1990年。陈老师和她先生是1988年出生。
照片中,两个孩子骑着同一匹小木马,同样的背景,相仿的年龄。他们当然不会想到,20多年后他们会成为一家人,这两张照片成了他俩缘分最好的见证。
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一次擦肩。
对他俩来说,幼年时同一匹小木马,摇出了他们今生今世的相守。
缘,妙不可言。
位于里运河畔中洲岛的“清江浦记忆馆”,有一个小房子挂牌为“亦庐照相馆”。门口一块牌子上显示,亦庐照相馆创始于1893年,由清江浦人龚恺在大尽头开设,为清江浦城内最早的照相馆。
以上两图由记忆馆汤玥提供,感谢
人们在这里寻找记忆中的老式照相馆的印记。四位来自韩国的朋友,在背景墙前合影。
作者:胥全迎
编辑:刘海宁
记忆淮安
记忆淮安 | 亦庐照相馆(作者:刘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