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天官廖纪非海南人,而应是沧州东光人

廖纪(1455-1532),字廷陈,号龙湾,民间称作廖天官,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学家,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是明代得到最高地位和最高荣誉的文臣之一。他曾掌管朝廷人事大权,保荐"全能大儒"王阳明及尊称明朝"三大才子"之首的杨慎(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词作者)等国家栋梁之才,被同僚视为明代的“萧何”;同时他又"羡万金而不染",为明代清官典范。廖纪尤其推崇中庸之道,著有《大学管窥》《中庸官窥》传世。廖纪墓1960年被挖掘,考古学家称其墓葬规模是明代官员墓的特例,其出土玉带上的玉佩为二十六枚,是明代所有出土玉带玉佩数量最多的。然而,长期以来,他被以为是海南万宁市(原属陵水县)人,还被称作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与丘浚、海瑞一起被誉为"南海三星"。实际上,廖纪却几乎没有与此地发生任何关系,他的出生与成长地应该是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

早期史料多记廖纪为东光人,如《明史》卷二百二《列传第九十》记:廖纪,字时陈,东光人。弘治三年进士。授考功主事,屡迁文选郎中。正德中,历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厂,羡金无所私。迁吏部左、右侍郎。世宗立,拜南京吏部尚书。调兵部,参赞机务。被论解职”。又《弘治三年进士登科录》:”廖纪,贯直隶河间府东光县,民籍,国子生,治《诗经》。字廷陈,行一,年三十六,正月二十八日生。曾祖召兴,祖有能。父瑄,前母陈氏,母王氏。具庆下。弟纯。娶郭氏,继娶李氏。顺天府乡试第七十五名,会试第二百八十九名”。

但是,清中期以后的史料则多该记做海南人,尤其于其地的方志,所见颇多。如明谊、张岳崧《琼州府志·廖纪传》:“廖纪,字廷陈,陵水人。明志作万州人。祖有能,徙直隶河间东光县。弘治已酉,纪举于顺天,登庚戌进士。正德中,累迁吏部侍郎,扬历中外,所至有声。嘉靖改元,晋南京兵部尚书。寻致仕。”阮元、陈昌齐《广东通志·廖纪传》:“廖纪,字廷陈,陵水人。明《琼州府志》作万州人。祖有能,徙直隶河间东光县。弘治已酉,纪举于顺天,登庚戌进士。正德中,累迁吏部侍郎,扬历中外,所至有声。嘉靖改元,晋南京兵部尚书。寻致仕。”

两个说法,到底哪种更合适呢?本文以为说廖纪为沧州东光的说法较可取。据方鹏《大司马龙湾廖公传》、李时《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少傅廖公纪墓志铭》、过庭训《明分省人物考》卷六等同时代的史料记载,廖纪的先祖本闽人,宋末避乱游海南。入明,其祖父廖有能有能以事遭逮系京师,卒,其父瑄,号淡庵,时以生员侍行,度不能归依所亲,遂寓于东光。随后,廖纪即生于此、长于此;且几十年在京师为官,一生几乎没有回至祖籍地。卒后,亦葬于其地。1960年所发掘的廖纪墓,也是在靠近沧州东光的河北省阜城县,说明其死后安葬也未至海南。

廖纪出生在东光,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捷的情况下,几乎一生从未去过海南,那里的人文环境也不可能对他产生任何影响,那为什么却长久被当作为其地的人呢?此中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与孝道观念的影响。如弘治九年,廖纪的族兄廖彭自海南祖籍远涉大江,历河越淮,驾舟至河间府东光县,又至京师,先后拜谒廖纪之父廖瑄及纪,居有月余。在他即将归南之际,著名文人石珤曾撰《送廖君从盛还海南序》一文说:“物之生,莫不有始。水始于源,木始于跟,人始于祖。”廖纪一族徙至异地,祖孙三代七十余年间,“每岁时祀享,饮食未尝不南向而祭,相语家人以世世无忘海南。”他以为:“乐生反始,固礼乐之情,而安土敦仁,亦圣贤之所深予者,苟心之同焉。贻谋之善焉,世世守之以昌其业。则考工(指廖纪,下同)虽不必一归,君虽不至再省,其为固本深源重始之义,不已尽乎!考工方以文章事业为圣天子擢用,以扬于天下,为天下光。盖不独近显族属而已,固亦将上昭于五世、十世、以至百世而无穷也。斧屋相望,郁乎增高,此其报本追远,其事之大者,而从盛君之望,亦可以慰矣。”[1]文内既深含崇敬地歌颂廖彭万里寻亲的壮举,又情真意切地为廖纪不能一归地行为进行辩解与开脱;两者均紧紧围绕着祖先崇拜与孝道观念。

其次,古代文人多有根深蒂固的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意识。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里即记霸王项羽之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2]后来之世,此观念越益浓重。不管绵延几代,路有多远,只要功业有成,就要回祖籍置地筑屋,树碑起坊,建坟修墓。京畿只是开拓积累之地,家乡才是展示享用之所。没有了祖籍地的华丽展现,似乎功业就没有果实与欣赏他的观众。海南如果有与廖纪真实的历史遗存,恐怕与如此的观念有关。

另外,就是古代文人的祖籍地为各种目的所使,而竭力地去挖掘搜罗,从而使古代文人出生成长地与祖籍地混同的现象更为严重。如廖纪祖籍所在的海南,本来地处天涯海角,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而地方官员及乡人为增加区域文化的厚度与成员的自豪感,却偏要证明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就不顾廖纪几乎一脚也没踏上这片土地的事实,而将其强拉至祖籍地。弘治间,即有佥事金璋为廖纪在陵水县城北建进士坊[3]。万历年间,又有知县周文仲为廖纪立乡贤碑[4]。然而,在京畿地区,如廖纪式官员不在少数,各类文人硕士更车载斗量,其地地方官更不会有意识为其中哪一位来立碑树坊,或争抢某位名人以为其地所属。如此,便形成了京畿地区虽人文荟萃,却反而很少有人注意的现象。


[1](明)石珤:《熊峰集》卷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第七》

[3](明)唐胄《(正德)琼台志》二十五卷

[4] (清)潘廷侯纂修:《陵水县志)卷三《古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