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刘丽艳:陶醉在一个正南方向的地方

时间真是一个神奇的造物主,它能将人变老,亦能将人变新。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记者身份的我很年轻,年轻的我“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当然,这都是活在诗词里的女子。那时的我也的确明眸善睐,长发及腰。而为我们演奏的24位民间乐师却很苍老,苍老的他们因了音乐的滋养,倒还不至于“老色头鬓白,病形支体虚。衣宽有剩带,发少不胜梳”。因为他们穿着长袍,戴着方冠,我只能从他们握着的笛,吹着的笙、管,打着的钹、镲,敲着的鼓、云锣等乐器表演时,青筋突兀的手和纹路纵横的脸上,揣摩着他们的实际年龄。一曲接一曲,双管齐鸣,锣鼓相击;鼓声阵阵,笙笙入耳。时而间关莺语,幽咽泉流;时而铁骑奔突,石破惊天。20几位年纪不轻的男性演奏者,神情专注,各司其职。独奏、和鸣,进而达到和谐统一。这些有别于现代交响乐和时尚流行乐的演奏和曲风,曾经是那样醍醐灌顶般地震撼到了我,于是,在我的笔下,第一次出现了“四大音乐活化石”、“民俗文化之瑰宝”——屈家营音乐的字样。

时钟转了一圈又一圈,今天,时隔20多年后,当我又一次来到这里,聆听这既熟悉又陌生的音乐时,却蓦然发现了许多不同。

礼让启乡屈家营,再也不是那年我来时的模样:古朴大气的入村牌楼,规划统一的仿古建筑,装饰簇新的音乐会堂演艺厅……一切是那么美好。屈家营的一草一木在9月温暖的阳光里静谧而安详地闪着光。

让我惊奇的是20几人的演奏队伍中竟然加入了近半数的中青年女子,不是“传男不传女”吗?600多年的古训,早已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将现代人无法辨识的工尺谱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传给嫁到本村的女子,这也是屈家营人为了文化传承所做的一次不得已的改革吧!而比这更新的还有创建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的屈家营音乐会,经过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和老师傅们的无数次研究、碰撞,古老的工尺谱也已古谱今译成今天的蝌蚪乐谱。屈家营音乐也经过各级媒体的广泛推介而名扬四海。冀中平原上的一个普通乡村的古老乐队,登上了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学府,并且走出国门,将古乐带到了世界。

与屈家营音乐继承人们拥有同样快乐心情的还有一位老人。他叫王秀,一位瘦高、精神矍铄的老人,他的白陶同样走出了乡村,走出了国门。

在县乡两级政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特意为他建造的小院儿里,老人边为我们演示传统的制陶工艺,边向我们讲述他在参加一个国际性的陶艺交流大会上如何凭借精湛的技术让“老外”丢了丑的经历。其间,三个顽皮小童往来穿梭于展厅和庭院之间,嬉闹正欢,他们是王秀的孙辈,也是白陶艺术的未来。

朋友说,在所有的季节里,最喜欢听和看见九月的风吹散盛夏的云。我又何尝不是?尽管如此,还是在流火的七月,被一大片油菜花吸引着,来到一个叫林城的小镇。是个周末,田边停满了自驾车。老人、大人和孩子在油菜花间拍照。不远处是一对正在拍婚纱照的情侣。身着白纱裙的准新娘在一片金黄的映衬下显得愈发娇俏可爱。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原来是云鬓高挽的新娘发间随意别着的那朵油菜花在盛夏七月里熠熠生辉。

这一次我们是绕过花海,走进街道整洁、充满欧陆风情的民居。在一间名为“豆腐坊”的小院儿,我们驻足良久。院子里,一树火红的石榴从树间探出头来打量着我们。大炕、八仙桌、矮柜、碎花棉被……原来,时至今日,“乡愁”只能从这些摆件中寻找和纪念。

那个叫南王起营的村落,一定是一个绿树成荫,花团锦绣的所在,不然,它的街道为何都被冠以桃花、樱花等好听的花卉名字?

东大营、西大营、门铁营,盛世农合,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我们不停地用脚步丈量,用眼光追寻。其间,不得不说到一个生于60后,具有文人情怀的地方干部。他姓李,中等身材,走起路来健步如飞,看一眼,就给人一种笃定干练的感觉。每经过一个村庄,一条道路,一座桥梁,他都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们介绍它们的“前世今生”。熟悉它们如同熟悉自己的孩子。老大是什么性格,在成长过程中,经过了那些疼痛;老二是什么脾气,在前进途中,经历了那些荆棘。叙述这些的时候,他有时用方言俗语,有时用唐诗宋词。我知道,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过的人是断然不会这么出口成章的。从他送给我们的一本他的散文集《雨中情怀》中我得到了答案。这个具有大学文化,参加工作35年,在乡镇、园区农村基层一线工作了20年的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亲历者和打造者。今天我们看到的是结果:宽广漂亮的硬化公路,整齐划一、风格各异的乡村村落。那些过程的艰难呢?那喝了一斤半白酒才换来的高压线的穿村而过,那作了无数次工作费了无数次唇舌才请走的“钉子户”……一桩桩,一件件都留给了这些亲历者。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地方,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天安门正南50公里”!这个高悬在京津塘高速公路巨星广告牌上,被无数经过的人摄入眼帘,收在心底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固安。一个离京城很近,离首都二机场很近,一个仍有许多故事可以挖掘,许多情怀可以更改,许多美丽可以续写的地方。京南高地,固土为安。我想,从今以后的许多夜晚,我极有可能枕你入眠。在梦里,铁马金戈,烽火狼烟;在梦里,古音袅袅,歌舞升平;在梦里,红砖灰瓦,果蔬飘香。

作者简介:刘丽艳,女,1966年11月生。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现就职于廊坊市公安交警支队宣传科,出版散文集《光阴的故事》。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廊坊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0)

相关推荐

  • 美炸了!罗山这个地方已花开成海,只等你来!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军哥微信:37096414 杨柳风  杏花雨 浅草新绿  遍野花开 浪漫的 ...

  • 梦里水乡,乡村旅游首选地,第22次游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乡村, 让城市更向往. 令人向往的乡村,中村就是. 如果一个地方去过了还想去, 那一定是有好感了, 如果一个地方去过了二十多次还想去, 那一定是爱上这个地方了. 令人爱恋的地方, ...

  • 婺源之秋,靓丽之色!

    婺源的秋色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每年这个时候美"疯"了前来婺源赏枫叶的摄影师和游客们.晒秋.赏菊.赏花.赏枫,成为婺源一张新的名片-- 婺源的秋天,百余亩反季节油菜花田热情绽放,古村 ...

  • 文浩:「佳作欣赏」秦皇的岛,北戴的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在与北戴河谋面之前,毛老人和他的这首令秦皇岛北戴河名扬天下的<浪淘沙>,共同成为了我对北戴河臆想的源 ...

  • 「佳作欣赏」胡芳芳:秋风吹落天上声

    云锣轻敲缓缓拉开了天幕,星月在云间静静穿行,时而呢喃燕语,时而妙似幽泉叮咚.尔顷,一声惊雷,似裂锦,万千铁骑自天宇奔突而来,滚木礌石,刀光剑影,惊天地,泣鬼神,心儿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在黑夜里摸索前行 ...

  • 「佳作欣赏」叶叶乔:文化甘旅

         丁酉之秋,七月既望,会于固安之美丽新村,穿街走巷,游民居.观美图.赏白陶.听古乐,信可乐也. 丽日晴空,秋风不躁.9月9日的午后分外清爽怡人.我随同廊坊与胜芳的作家们汇聚固安,在李副县长一行 ...

  • 「佳作欣赏」孙东振:影子戏——母亲的回忆

    我的童年正巧在"文革"中,那时物质生活贫乏,文化生活也少的可怜.父母含辛茹苦,辛勤养育我们弟兄姐妹,清苦的生活中带给了我们很多美好回忆. 那时候的冬夜都比现在冷的多.薄薄的窗纸被冷 ...

  • 「佳作欣赏」张玉清:永远的风景

    那天,是他的生日,妈妈说:"儿子,你提个要求吧.妈妈一定满足你." 他想了好长一会儿,说:"妈妈,我想去看一场电影,我想要您跟我去看一场电影." 妈妈说:&qu ...

  • 「佳作欣赏」你要带着一张地图来固安(外二首)

          固安,这个天安门正南五十公里的地方,自古土地肥沃,民丰物阜,百姓和乐识礼,雅韵悠长.今日,东风屡振,号角尽吹,经济再焕活力,民生更上层楼,古调新曲,处处新貌,俯拾皆得诗意.--编者加 11 ...

  • 「佳作欣赏」高勤:给语言清清肠

    给过节打上"过劫"名号的,要么是清静之人被它的繁乱打中,要么是口袋贫民被它的下手"太狠"打疼,个中滋味长.有人算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国人有一百三十二天要么过 ...

  • 「名家欣赏」明代的传世山水名画

    <庐山高图> 明 沈周 纸本淡设色 纵193.8厘米 横9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1427-1509)吴门四家之首.字启南,号石田,更号白石翁.长州人.世代隐居吴门.他凭借想象描绘 ...

  • 「书画欣赏」明代浙派大家蓝瑛画作欣赏

    蓝瑛(1585-1664),一说(1585-约1666),明代画家.字田叔,人物画像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茅堂" .钱塘(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