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穿越指南 | 宋代点茶法和现代泡茶有多大不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方式也因世易时移而不断演变。唐时煎茶法代替煮茶成为主流。宋时点茶法大为风行,并影响日本、朝鲜半岛茶俗,也随之影响两地茶器的艺术风格。
今人泡茶方式与宋代点茶法大相径庭,具体有什么区别?如果不小心穿越回宋代,怎样在文人茶会中伪装成宋代人?
被长期遗忘的宋代点茶法
现代人喝茶是散茶撮泡为主,从明代开始的习惯。倒回宋代,饮茶方式就大不相同。一些看过日本茶道表演的朋友,可能觉得能从中找到宋式点茶的影子,但也真的只是影子。
宋代茶文化传到日本,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与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衍生出诸流派,到今天早已和真正的宋代点茶不是一回事。因此想要了解宋代点茶的本来面目,还是要从中国本身的考古和文献记录中溯源。
宋代点茶法的步骤很多,最关键的点茶步骤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少量沸水成糊状,再注沸水,同时用茶筅快速搅动,形成白色的茶汤沫。宋人认为茶沫越白,茶品越佳,也随之催生斗茶文化。
据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文献记载,点茶法的主要步骤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取盏、点茶(七汤七点)、分茶等。
▲赵丽颖、冯绍峰主演宋代背景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点茶场景,其中茶盏也使用的仿宋建盏。
宋代点茶法的详细步骤是怎样操作的?
第一步:备器
▲南宋 审安老人《茶具图赞》 将宋人点茶必备十二种茶具“拟人化”
▲宋徽宗的《文会图》中,特意将主桌边上的备茶侍者也绘制到图中。
第二步:备茶
宋代人的茶叶“出厂形态”是饼状,也叫团茶。喝过普洱、老白茶的朋友可能觉得没有什么稀奇。但普洱老白茶的茶饼只要敲下一块就可以直接撮泡。而宋代的茶饼需要一系列步骤碾碎筛成细粉才能开始点茶。
而且制作宋代贵族、皇室饮用的茶饼,比如龙凤团茶,不仅要精选御茶园最好的芽尖,还要经过蒸芽、榨茶、研茶、造茶、过黄、烘茶等繁琐工序,成本很高,欧阳修《归田录》中还形容小龙团“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龙凤团茶各种模具样式。
※摘自《中华遗产》2016年05期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不仅称赞“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还有茶事之精工,曰“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释义:宋代茶事活动中,茶叶采择精细程度,制作工序繁杂,品种档次繁多详细,烹点之妙等都达到了极致的地步。>
到朱元璋开国之后,因为团茶奢侈靡费,直接下诏罢贡,散茶撮泡也随之代替点茶法成为主流,并延续至今。
第三步:炙茶
准备好点茶所需茶具和团茶之后,需要将团茶制成茶末。
团茶在存储过程中难免受潮,为便于茶末形成,须将龙团凤饼取适量置入茶焙笼炙烤。且宋代饼茶属蒸青绿茶,苦涩味其实偏重,炙烤也是有助于提升口感。
第四步:碎茶
▲《茶具图赞》中木待制为木制的茶槌,用来捣碎茶饼,以待下一步碾茶。
第五步:碾茶
将茶饼槌成碎块之后,接下来就是用茶碾或茶磨碾细。
茶碾早在唐代煎茶法中早已应用,且所用材质有铁质、陶瓷,甚至金银。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物中就已经发现金制茶碾。
而茶磨则是约在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 皇祐三年(1051年)期间大量出现。
范仲淹(989-1052年)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曾记载:“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便是金茶碾碾茶故事。
茶碾甫以宋代中期出现的茶磨,磨出的茶末才是真正的“碾如黄金粉”。
茶磨在《茶具图赞》中,被拟人为“石转运”。使用茶磨碾茶最早文献记载于梅尧臣(1002-1060年)《茶磨二首》。
茶磨二首
其一
楚匠斲山骨,折檀为转脐。
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吐雪誇春茗,堆云忆旧溪。
北归唯此急,药臼不须挤。
其二
盆是荷花磨是莲,谁砻麻石洞中天。
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第六步:罗茶
《茶具图赞》中将茶罗拟人化为罗枢密,其筛网用罗绢制成,细密而紧致,可过滤出极细的茶末。
第七步:熁(xié )盏(重要步骤)
熁(xié )盏,即炙盏、温盏,给茶盏预热。宋代点茶会将茶盏以火烤热,这是点茶之前的重要步骤;如果盏不热,茶沫就不容易浮起。
因此建盏不仅因为“茶色白,宜黑盏(蔡襄《茶录》)”成为点茶首选,也因为铁胎保温,“熁之久热难冷(蔡襄《茶录》)”而成为斗茶神器。
▲宋代 建窑兔毫束口盏 日本林原美术馆藏
亲自在饮宴中为臣下点茶的宋徽宗,也认为兔毫盏为茶盏之首,在《大观茶论》中称赞建窑兔毫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第八步:点茶
经过前七项准备工作,才终于能开始点茶。点茶须注水七次,同时以茶匙或茶筅快速击拂茶盏中的茶汤,使茶末与水交融,直至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虽注水次数多,但整个过程不过数分钟,手速要快。宋徽宗就是点茶高手。
▌第一汤:调膏,量茶受汤
用以小勺舀取茶末。
▲图中为现代人仿宋代点茶,取茶末图。
首次注沸水,在盏中调作膏状。且需沿着茶盏的四周边往里注水。
▲图为赵丽颖、冯绍峰主演宋代背景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点茶场景,女主盛明兰提汤瓶向盏中注热水。
《茶具图赞》中将汤瓶拟人化为“汤提点”,注汤点茶之意。
点茶所用的汤瓶,体量比作为酒壶的“注子”尺寸更小。特别是汤瓶的瓶嘴颇为细长,方便提起点茶。
▌第二汤:用力击拂,注水落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大娘子为其女儿如兰演示点茶中的“击拂”场景。
想要快速“击拂”出茶沫,必须用到茶筅(北宋前期为金属制茶匙,后改为竹制茶筅)。用茶筅搅动茶膏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手腕需以茶盏中心为圆心转动,逐渐加力“击拂”。
▲《茶具图赞》中将茶筅拟人为竺副帅。茶筅多为老竹子制成,其根部宽大,尾部略细,造型“如剑脊”,现在日本茶道的茶筅形制也来源于此。
▲金代壁画中的点茶场景
一只手快速、用力打出大泡泡和小泡泡,注汤时,不沿盏壁,而是提水点到茶面上,绕茶面注入;另一只手持筅用力击拂,茶面汤花已焕发出色泽,产生细泡。
▌第三汤:击拂轻匀,粟文蟹眼。
先注少量水,此时匀速使用茶筅,将大泡泡击碎成小泡泡。
后注多量水,重复匀速击拂,使茶面汤花细腻如粟粒、蟹眼,此时茶色已有六七。
▌第四汤:调幅击拂,云雾渐生。
▲南宋 建窑银兔毫束口盏 2011年在伦敦苏富比以 1,105,250英镑落槌,现为建盏拍卖排行榜第二。
▌第五汤:乃可稍纵,茶色尽矣。
再注少许水,随意击拂,达到水乳交融。每次注水都需用温水,因此宋代的汤瓶小而精致。
蔡襄《茶录》载 :“甁要小者,易侯汤。”
明代初期朱权所著《茶谱》中记:“茶瓶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
▲截取故宫博物院“点茶动画”中画面,点茶之汤瓶须放在燎炉上加热,以备不时之需。
如茶面汤花未泛起,便需用力击拂使之发立;若茶面汤花泛起过高,则需用筅轻浮使之凝集。这时茶面如凝冰雪,这时茶色已全部显露出来。
▌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
▌第七汤: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经过以上步骤快速形成的汤花,如茶品和茶盏都上佳,则可以做到白沫经久不散,称为“咬盏”。宋人斗茶一看汤色纯白程度,二看咬盏时间。因此保温性能好、釉色纯黑之中又有变化、重心稳定的建窑束口盏就成为首选。
最后:分茶
将盏置于漆雕盏托上即可品茗或参与斗茶。
▲《茶具图赞》中将剔犀盏托拟人化为漆雕秘阁,便于盛茶,更为稳固
宋式盏托在日本被称为天目台,在当时是点茶必备。
轻便隔热的剔犀盏托在《茶具图赞》中最受推崇,但剔犀盏托虽然美观,与建盏也合衬,但极为耗费工时,因此素漆、金属、瓷器盏托也有市场。
▲建窑 南宋 建窑兔毫盏 林原美术馆
▲宋代剔犀盏托与建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北宋定窑白釉划花回纹盏托,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鎏金银盏托,1990年福州茶园许峻墓出土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中大娘子点茶讲解完整版,影视剧不一定还原历史,但可作为一个动态参考。
宋人除点茶之外,还喜好焚香、插花、挂画,合称为四艺(亦有称“四事”者)。有机会继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