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大学教授:不要盲目地成为中国教育的牺牲品还自鸣得意
不要盲目地成为中国教育的牺牲品还自鸣得意
丛日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从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一直存在着严重缺陷。1952年,我们国家学习苏联,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对学科进行调整,把苏联的办学模式整个搬到了中国。这个模式来到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民国时代的综合性的大学,即university,都被肢解成一个个专业性的学院,专业性的college。这是表面上的变化。在这个变化的深层是什么?是一种基本教育理念。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人才教育的理念。
民国时代办的综合性大学的理念是什么?是人的教育。通过大学的教育完成人的教育的最后阶段,让你成为有教养的人,成为文明的人,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教育使你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使你产生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也能够形成一种崭新的多方位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人的教育,是对人的提升,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使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变得丰富,成为有教养的人。
但是,我们学习苏联的办学模式,教育目的就完全变了,变成一种人才教育。它把人当成材料,人才人才,人都变成了材料,人都变成了工具。是什么工具?是国家建设的工具。我们每个人都是工具,经过大学的学习,让你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也就是,你今天学什么,将来就让你干什么;你将来干什么,现在就让你学什么。这样就把高等教育简单化和降格为一种高等职业教育。
这次院系调整、学科调整和高等教育模式的改革,使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知道,原来的清华大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university。和民国时代多数大学一样,都是美国的模式。当年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是非常强的,民国时代有“四大导师”, 这四位导师都是文科的大师,他们都在清华。学习苏联模式之后,就把清华大学这个真正的university给肢解了,肢解得七零八落——把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部分还有理科给了北大,北大还吞并了燕京大学,所以说北大的腰就一下子粗了起来。还有好多学科被分离出来,建成一个个专业的学院。
北京有一条著名的学院路,号称有“八大学院”, 这八大学院就是这次院系调整、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什么航空学院、地质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师范学院,最南头的就是我们北京政法学院。我们学校也是这次院系调整的产物,就是将清华、辅仁、燕京、北大几所学校的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剥离出来,成立了这么个政法学院。
那么清华大学成了什么?清华大学号称“工程师的摇篮”,成了“五道口清华工学院”,就是培养工程师的。让你学轴承将来你就干轴承,让你学锅炉你就干锅炉,让你学水坝你就干水坝,让你学昆虫将来你就搞昆虫。所以,整个清华大学就变成了工学院。清华大学原来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现在你去看,他们把后面一半给砍掉了。它不能不被砍掉,培养你做工具,当人才,要什么“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啊!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批评说,中国高等教育的这几十年是失败的,我们没有培养出一流的大师,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些说的都不错。但是我觉得,这样说出来的仍然是表面现象,仍然是目光短浅的人才教育思维模式。如果真正有洞察力的话,你就会发现,这几十年高等教育造成的真正损害是什么?是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低下、国民的教养水平的低下,甚至培养出一批批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满脑子偏见,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严重缺陷的人。有知识没文化,有技术没学识,有才华没思想,有能力没教养。没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没有丰富的内在世界,不懂得人的价值,不知何为人的尊严,没有自尊也不懂得尊重人。总之,我们培养了许多没有教养的低档次的“人才”。
很多人注意不到这一点,仍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去想问题。包括钱学森先生,也在反思我们大学教育的问题,由于他的名气,他说了几句话就受到广泛关注,被称为什么“钱学森之问”。其实,他仍然是从人才培养的狭隘角度来看问题的,这仍然是工科出身的人的那种思维方式。按他的思维方式,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知道,清华大学由综合性的university变成了专业性的college,变成了工程师的摇篮,也确实培养了一大批普通的工程师,但没有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工程师。这些人的身上是有缺陷的,因为他们受到的教育是有缺陷的,而这种有缺陷的教育一定会在所有人身上打上烙印。所以我经常说,我们的同学要不断反思我们这个教育模式的问题和缺陷。因为这个教育模式一定会在我们身上打上烙印,使我们也带着这样的缺陷。如果我们认识到它的缺陷,就不要盲目地成为它的牺牲品还自鸣得意。我们就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要有批判和反思的精神,然后用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教育体制带给我们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