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昆:吴敬梓的谐音与隐喻(《儒林外史》新读之五)
用谐音来求吴敬梓的隐喻,是否可行?在周进、范进、王惠、荀玫四进士中,我们读出“士子之中有使尽愚力者,有滥竽充数者,有一心猎取功名利禄者。到头来,老的枉费心机,少的也跟的倒霉。”
或许有人认为这种方法,纯属臆测;如有巧合,亦非作者本意。
吴敬梓塑像
在儒林外史中,许多人物的姓名、字号,均有暗寓,前人已经指出。
如虞博士,名育德,自果行。虞者,余也,或自谦作“愚”。易经云:“君子以果行育德。”显见作者笃信君子之道,力行实践。
庄征君,名尚志,字绍光,有“克绍祖志”之意。
杨执中、权勿用二人,隐有“佯为执中,权且勿用”,此二人皆热中功名,却又希冀清誉,假隐者之名以欺世,有惩俗劝戒之效。
王德,字于据;王仁,字于仁。两兄弟昧良心,枉顾亲妹妹病重,收受贿款,同意妹夫立偏房为继室。等妹妹、妹夫相继死亡,歹徒觊觎遗产,私下给予财物,因此弃未亡人而不顾。“据于德,依于仁”,才是读书人应有的行为;作者有意嘲讽此二人“忘德、忘仁”。
连环画《严氏兄弟》
另有卜诚、卜仁兄弟,也隐有“不诚不仁”之意。
胡赖,此人诬告医生药死其兄,真胡闹兼赖皮也。
吴敬梓是否处处在玩谐音附会的文字游戏呢?检视一下熟悉的王冕故事。
王冕确有其人,何以不据原事直书,或改其姓名以避讳?则王冕一名,有谓“王者之冕”,或反训为“无冕之王”,或转意为“王免、无王”之旨。
说“王者之冕”,其与吴王(明太祖)论王之道,以仁义为先,自能“载冕称王”。反训“无冕之王”,则无为王之实,却有王者仁义之心。若以谐音读之,王冕“王免”,无须受君王箝制或得到嘉赏。其与吴王(无王)论谈,而不应聘入官,正见其意。
刘旦宅绘《王冕画荷图》
试观王冕周遭的人物:时仁知县逢迎巴结,乃是“时人”,自以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其所以平步青云,“时”也,命也;危素老臣骄傲自视,“危”国“危”己。你瞧,这些人的姓氏,可不是随随便便安上去的。
再找西湖宴集分韵赋诗的一群人,来探究竟。
景本蕙,字兰江,是个卖方巾(帽子)的人,到处给人“戴高帽”。“本”轻而利重,“惠”而不费,就能在地方推波助“澜”,造成风尚。
行医为业的赵洁,字雪斋,因大儿子中举人,官员来拜见他,诗友奉承他,便踌躇满志,不可一世,真是“遭”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整理本《儒林外史》
两位专门批选科举文章的卫体善、随岑庵,“善于伪装,随人沈吟”,也混迹诗社。
麻子支锷,字剑峰,盐商,冒戴读书人的帽子,夜间饮酒闹事,还自以为是“李太白宫锦夜行”。他该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凹凹凸凸宛如“剑峰”峡谷的脸。
胡子浦玉方,字墨卿,生员,跟着酗酒夜游,弄得一脸“墨”色。
匡超人,名迥,原是个孝子,与常人“迥”异。可惜中举之后,追寻功名,攀寅另娶。说他是“超人”,真是“超乎常人”。
分析至此,则不论何姓,均有被吴敬梓调侃的机会。其实,于姓名、字号、特征中隐喻人物行为及习性,已存在古代讲唱说书的型态里,颇有增强听众注意力,并达成诙谐的效果。如一对进京赶考的朋友,名路遥与马力,隐有“路遥知马力”之旨。
《儒林外史》邮票
另一对貌合神离的朋友姚寿与戴命,共同追求女子祝晓幸,因而互斗心机;此中便藏有“夭寿短命”、“真侥幸”等咒诅之语。
章回小说继承了讲唱的传统,文字中流露了这种“谐音影射”的技巧;吴敬梓写此书时,也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这种技巧,并且有所发展。
如首回胖子的作官女婿送他鹿肉,乃食其“禄”也;第十二回,假名士集合“湖如莺脰夕阳低”的莺脰、西湖,都是大势已去、福短如鸟颈的读书人写照。
用心去读《儒林外史》的地、物、名姓,是可以察觉作者不曾直述的象征和比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