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全:第六届全国《镜花缘》学术研讨会综述

大雅清音,共订清秋山海约;

学人名士,细论名著镜花缘。

2019年10月12日至13日,第六届全国《镜花缘》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举行。

大会会场

会议由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共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主办,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连云港市文化创意发展研究所承办。会议收到交流论文31篇,来自江苏、北京、重庆、河南、山东、陕西、辽宁、贵州等地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多名研究者及本地乡邦文化爱好者(研究者)共50多人出席本次研讨会。

作为一部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学次名著,《镜花缘》的研究一直较为平静。这次会议能够邀集这么多的交流论文及参会人员,可谓难能可贵;这多少也说明《镜花缘》这部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及可供开拓的研究空间。

本次会议,体现出如下学术特点。

一、对《镜花缘》等才学小说观念的进一步思考。

扬州大学文学院万晴川教授的《矜才炫博: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一文指出,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其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呈现出鲜明的矜才炫博特色;这既是古人小说观念的产物,也与各自时代的政治、学术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清代小说受乾嘉学派的影响和西学的渗透,小说成为作者炫耀或保存自己学问和才艺的重要载体;小说中矜才炫博的风习对小说文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炫博”而催生了地志博物小说和才学小说等流派;因为“矜才”而造成了古代小说跨文类的文体特征,形成了诗话体小说、诗文体小说、赋体小说、韵文小说、小说戏曲复合体小说等种种类型的小说。

温庆新教授在发言

扬州大学文学院温庆新研究员的《“以小说见才学者”辨正及其小说史叙述意义——兼及“才学小说”的概念使用》一文认为,《中国小说史略》专篇讨论《野叟曝言》、《镜花缘》、《燕山外史》及《蟫史》四部小说并名之“以小说见才学者”时,并非基于类型归纳或文体判断而言,这些小说依旧被归入“神魔小说”或才子佳人型的“世情小说”中;鲁迅此举实为强调此类小说写作者“自寓”、“寄慨”的创作倾向,突出“以小说见才学者”创作现象在小说史的叙述意义,是其建构“从无意为小说向有意为小说演进”的小说史演进规律之目的使然;学者将“以小说见才学者”曲解为“才学小说”等,当作重要的小说类型,进一步偏离鲁迅本意。

二、《镜花缘》写作特点与价值的探讨。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曹亦冰教授的《论<镜花缘>的特点与价值》一文深入分析研究了《镜花缘》小说的特点与价值,认为有五个方面较为突出,即“广见闻,以刷新读者视野”;“厚知识,以增加小说的高雅度”;“重文化,以提高小说的丰富内涵”;“善技巧,以提高小说的感染力”;“勇颠覆,以增强小说的思想性”。

曹亦冰教授在李汝珍纪念馆

江苏海洋大学文学院谢丹副教授的《<镜花缘>中才女芳名审美意蕴探析》一文认为,《镜花缘》进步的女性观也体现在小说中百位才女芳名的命名上,她们的芳名很有特点,富有一定的审美意蕴。

江苏海洋大学文学院徐虹副教授的《想象本土化的<镜花缘>》一文认为,《镜花缘》是一部想象丰富、描写奇异的海洋小说,作者多侧面、多角度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神话传说与海属本土化相结合的海外世界,其海外山川地理、各国人情风物、政治文化等有着浓郁的古海州本土属性。

山东大学文学院周琦玥(在读硕士)的《<镜花缘>蓬莱仙境书写探微》一文认为,蓬莱意象作为仙道气度和海外仙山的代称,在清人著作中屡见论及;《镜花缘》涉及蓬莱意象的描写,且认为李汝珍对蓬莱仙境的想象源于史籍记载和个人生活经历的有机融合,同时蓬莱意象贯穿小说发展脉络,彰显作者态度。

渤海大学文学院段雨晨(在读硕士)的《论<镜花缘>的女性意识》一文认为,《镜花缘》是一部为天下女子立传的小说,其主旨是宣扬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想。

李汝珍沿袭了世情小说的传统,塑造了百名才女的形象,通过解放思想和才女意识两方面来体现对女性社会问题的关注,但仍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三、主题学角度的探讨。

大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王立教授的《<镜花缘>对于民国武侠小说的精神建构——还珠楼主小说文本生成的主题学审视》一文认为,《镜花缘》对还珠楼主小说影响,包括仙道追求、服食养生与个体的生命意识,海外世界想象、异国风物及其空间地理观,御灾、救灾等对于民生、治生问题的关注,以及敬畏生命、人兽平等互助的进步生态意识等,两位小说作者都带有博览群书、才学超群的突出特点,而其作品也都带有逞才博学的类似优长。

四、对《镜花缘》专门技艺(学问)的探讨。

乔光辉教授在发言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乔光辉教授的《李汝珍<受子谱>与<镜花缘>的关系》一文认为,李汝珍《受子谱》渗透出作者对弈理的深刻体察;作为棋手小说家,弈理对《镜花缘》的内容、结构、思想均有深刻影响。

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何洪青的《镜花水月一碗茶——有关<镜花缘>茶文化的一点思考》一文,结合小说中茶事的描述,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茶文化与《镜花缘》的关系,并指出《镜花缘》茶文化的不足之处,令人耳目一新。

山东大学文学院姜复宁(在读硕士)的《从<镜花缘>看李汝珍的音韵学思想》 一文,通过对小说文本的爬梳,探索了李汝珍的音韵学思想,并作了客观的评价;而将《镜花缘》与《李氏音鉴》对比,则又发现《镜花缘》中的音韵学思想更为存古,这是其创作旨趣影响而导致的“求雅存正”的特色。

五、文化观照。

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谢忠斌的《镜光能照真才子——试述李汝珍伦理思想的文化特征》一文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考察,李汝珍的伦理思想具有以下特征:复古、除弊、矛盾,并由此展开阐述。

中国镜花缘文化研究中心揭幕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任小芳(在读硕士)的《<镜花缘>中白猿形象的“文化文法”》一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休戚是同”观念可视为《镜花缘》中白猿形象的“文化文法”,《镜花缘》中白猿与以唐小山为代表的众才女的关系遵循的就是这一法则。

而作者之所以这样设置,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即二者关系渗透了人、与猿应和谐相处的观念,宣扬了儒家报恩观念,体现了作者认为当人处在人生的棋局中迷失方向时,破局之法就是“返本归真”这一处事理念。

六、比较研究。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李传江教授的《东游西走:<镜花缘>与<西游记>游历叙事空间比较》一文指出,《镜花缘》前四十回不同国度的游历叙事空间与《西游记》相关情节安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科考失意文人无意经商的海路游历,后者是僧徒一行有意取经的陆路见闻;前者以服食仙药仙草了道成仙结局,后者以斩妖除魔西天封佛收尾;前者以贬抑武周王朝殊方异域文化为中心,后者以褒扬李唐王朝中土正统文化为主旨。

这种总体上一致的游历叙事空间结构艺术又与两部小说相同的“寻求”母题有关,只不过因为借以表现的宗教思想体系不同才有了有意为之的相对区别。

武汉大学文学院刘瑞(在读硕士)的《<镜花缘>与<山海经>风格差异性之比较分析》一文认为,李汝珍借鉴《山海经》中的诸多名物概念,加之其丰富的才学底蕴和娴熟的写作技巧,从而创作出《镜花缘》前四十回丰富多彩的海外异国景象;尽管二者在名物概念上存在共通性,但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章风格,并分析了造成这种风格差异性的原因所在。

与会代表合影

七、《镜花缘》的译介与传播。

江苏大学文学院王勇博士的《试探<镜花缘>在海外的译介与研究》一文认为,国内学人对于《镜花缘》在海外译介与研究情况关注还不够,还缺乏系统的疏理;据此参考相关资料,对《镜花缘》在欧美、日韩新以及台港澳的译介与研究情况加以综述、探讨。

四川外国语大学南方翻译学院范正峰助教的《<镜花缘>传播媒介概述》一文认为,20世纪是《镜花缘》传播的高峰期;在传统媒介中,书籍、报刊、舞台演出是《镜花缘》最重要的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影视、网络等新型媒介逐渐占据传播的主体,文学传播逐步与现代媒介相结合,更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对于《镜花缘》的传播而言,传播媒介最为直观地呈现了小说的流传轨迹,显示了读者以何种途径和方式接受小说内容,并侧面对小说传播的文学面貌及社会地位有所揭示。

八、其它研究。

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赵鸣、徐洪绕的《<镜花缘>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溯源与解析研究》一文认为,古代海州早在秦汉时期就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镜花缘》中蕴含着当时我国与海外人文交流的事实,并为我们洞悉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人文民俗文化提供了史料和范本。

小组讨论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周希全副教授的《<镜花缘>语言研究述评》一文认为,学界对《镜花缘》语言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关注的焦点是文本中海州方言的语言特色。

进入21世纪后,研究人员以高校研究生为主体,研究焦点转向《镜花缘》的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研究重点是探讨部分虚词的发展演变规律,以及句式、词类。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周文业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研究》一文介绍了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目前的进展和将来的发展,并且认为,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后,就可借用计算机自动比对古代小说的各种版本,对于研究版本演化有较大的帮助。

连云港区域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兴国的《“镜花缘文化”与语文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文认为,《镜花缘》是板浦的,地处板浦的苏光中心小学一直倾力于“镜花缘文化”与语文课程建设;基于小学语文课程特色化建设的角度,对“镜花缘文化”内涵进行解读,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阐释,对项目成效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

大会会场

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的李雄飞副研究馆员、北京百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千岳女士的《<镜花缘>清代版本补叙》一文,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为基础,对《镜花缘》清代版本作了梳理,详细著录并考证了各种版本的版刻特征及其刊刻、收藏的源流,纠正了前人著录中的讹误。

中国《镜花缘》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姚祥麟先生、李汝珍纪念馆杨光玉馆长、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殷小芳副教授等,分别从不同角度谈了文学(文化)资源的整理、保护及为当下社会服务的现实问题,自成一说。

会议期间,代表们饶有兴致地考察了早于敦煌三百多年的孔望山东汉摩崖造像(石刻)、板浦李汝珍纪念馆,实地感受海属文化的特点,由此激发关注、研究、推介《镜花缘》文化的积极性和认同感。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镜花缘》文化研究中心

许卫全

2019年10月19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