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品经理的未来在哪里
专栏作者/爱可乐的仓鼠
医药市场部的实践者。
最近,爱上了观看别人拍摄的vlog。平凡的似水流年,岁月的酸甜苦辣,因为某些似曾,所以会泛起我心中共鸣的涟漪。
我发现,很多在工作中苦苦追寻的人,常常会选择毛不易《像我这样的人》作为vlog的背景音乐。沙哑的嗓音,忧伤的旋律,是为了述说迷茫、不甘、自艾的心绪,还是为了给压抑找一个宣泄的出口?也许,这些都是兼而有之的缘由。
之前,我写过一些文章,有区域产品经理的工作思路、方法,亦或预测某些产品未来跌宕起伏的命运。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这样一个话题:区域产品经理的发展。之所以会把它摆上台面:一是“发展”这个问题着实令我困扰;二是工作中的境遇常常让我反思这个岗位究竟价值几何。
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案例。近日,一位资深区域产品经理在某区域产品经理交流会上分享了她随访代表的故事:
某科室一直不接受公司的产品,主任对于销售的拜访置若罔闻。产品经理通过随访代表,采用主动、专业的拜访方式,成功博得主任的好感,并成功预约了一场迟来的科室会(销售几年都没预约成功)。
台上的分享者声情并茂,台下的聆听者若有所思。这一幕完美的画面却令我有些惆怅:这么多年,这名代表的地区经理在干什么?产品经理做了销售管理的活,是喜是悲?
或许,这正是区域产品经理面临的窘境。放眼望去,“四海之内皆天下”,蓦然回首,却发现并没有一块独享的蓝天白云。诚然,我们可以用“真正帮助了销售”聊以自慰,但如果这种帮助是一种的常态,我不得不怀疑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
目前来看,区域产品经理主要有三个工作方向:
一、大客户经理,也就是KA。
通过公司提供的会议、医学项目等资源,维护区域重点专家。药品也是商品,抛开合规与学术,销售自然离不开客户,维系合作关系自然离不开资源。所以,KA型的产品经理倍感滋润,手握专家资源,对于升迁或跳槽都是一笔可以显示的资本。
二、会务经理。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成了这类产品经理的标签。每天电话声此起彼伏,脑海被机票、房间、注册名额等各种数据塞满,一场疲惫过后来不及麻木就又一次粉墨登场。
恕我直言,作为产品经理,如果这是工作的常态,那你不得不警醒自己的价值。一名应届生,悉心做上一年,足以担当此任。这或许不该成为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
三、产品医疗专家。
实际上,这种类型的产品经理最难寻觅。因为他不但要对产品洞若观火,还要熟稔临床的实际工作。
比如笔者很尊敬的一位前辈,在转型做外企心血管线产品经理之前,是北京某知名三级医院的主治医师。这种从甲方到乙方、由临床到管理产品的产品经理对于医生的想法与需求拥有深刻洞察,这恰恰是许多药学出身产品经理的天然短板。
如果肯下苦功,成为产品专家的目标并不遥远。但想要成为医疗专家,如果没有切身感受,恐怕总是有些许差强人意。但至少,你不但要熟稔产品,更要尽可能的懂诊疗。
举个例子,一个市场部主导的病例收集项目,星罗密布地设计了两页纸。诚然,站在规范的临床诊疗角度、怀着为真实世界研究积累数据的美好憧憬,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
但对于一个主要应用于消化科治疗腹泻的普药,门诊应接不暇的病人,医院各种考核指标的束缚,再加上和慢病相比,此类患者极低的回访率......如此的林林总总下,这张貌似专业详实的表格却显得如此不合时宜,这场我切身经历项目的效果几何就可想而知了。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面试某知名内资的区域产品经理,作为省区岗位,省总反复强调的是黑龙江专家基础薄弱,找不出一个可以讲课专家的现实,所以这个岗位注定与KA结缘。
而我曾在过往的一次面试中,不但试讲了PPT,还被问了很多和讲科室会有关的问题,现在想来,这家口服中成药企业也许就是需要一个专业点的讲者。
最后展望一下未来,也就区域产品经理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归谁管。
到底是中央市场部还是省区,因为这很有可能决定了你的工作职责与权限。
二、产品线很重要。
普药还是特药、新药抑或老药,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推广模式。学术不是销售的唯一,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可以披上合规的袈裟。所以,了解推动产品销售的真正动力,才能摸索出得其所的工作方式。
三、成为产品医疗专家是个不错的方向。
产品经理做KA,有赖于公司的资源;而做一名纯粹的会务经理,时常会百无聊赖;而成为一名产品医疗专家,不是靠自身努力就可以有所成绩,而且这也很可能是一种稀有的竞争力。即便是在营销为王的氛围里,你依然可以成为那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