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衣怒马】蒋紫涵|盈盈骑马过,浅黛亦风流

鲜衣怒马

鲜衣怒马少年时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白驹过隙,岁月荏苒,千帆过尽,往事随风,看着这些学生青春逼人的文字,既羡慕又嫉妒。羡慕他们如旷野之鸟,活力满满,间不容发,憧憬生活的样子;也嫉妒他们意气风发,神色坦夷,无所畏惧,走向生活的勇气。毕竟成熟带来的结果,虽可避免幼稚的伤害,却也错过了起始的勇气。

这些年轻人,做着自己年龄段该做的事,穿自己年龄段该穿的衣,写着自己年龄段该写的文字;将风景丢失在山水间,将点滴往事储存了下来,将爱恨怨恋诉诸于纸上,将喜怒哀乐渗透在笔端。他们笔下,有春天相识,夏天热络,秋天分手,冬天疗伤的故事;也有片言只语,皆是经历,万语千言,化为闲笔的感悟。他们深知,每个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其原因与使命;每个生活中的偶然必然,都会成为青春路上的印痕。茨威格说:“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也许,给别人的礼物,还需要积攒;但给自己的礼物,就在这字里行间。相信穿行于乱花之中,他们的每一个拐弯,都是为了走到一条更好的路。

好吧,年轻不为梦想埋单,老来凭何话说当年?然后,推荐一下,鲜衣怒马少年时,字里道尽长安花!

《鲜衣怒马》栏目,专门推送学生优秀作品。

本栏目既接受个人投稿,也欢迎指导老师以班级或者学校为单位投稿,尤其欢迎带辅导老师点评的作品。

-------高丽君

盈盈骑马过,浅黛亦风流

——闲聊古诗词中“年轻女子”的形象

古诗词中“年轻女子”这一意象,向来有趣。但是,这篇文章中涉及到的几首诗词,并不是我深思熟虑以后刻意挑选出来的,而是我第一次读到就觉得惊艳,深深记在心里的。所以我也不敢说它们多好、多有代表性,只是我自己偏爱罢了。
先来看纳兰的这首《浣溪沙》吧——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第一次看到时,我正好在散步,是放声读出来的。下阙“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这几句非常好听,韵压得婉转,描写出的意象也非常直接清晰。词的上阕很常见,不能说多好,但是这个夕阳西下的时间点,一位年轻女子骑马过去了,画面感立刻就出来的。而且,“骑马过”和“薄妆浅黛”这两个词,本身营造出来的,是一个带着一点英气的女子形象。可是,“盈盈”和“羞涩”,立马又增添很多少女感,形成一种平衡。这种混杂的气质,让我觉得很美。
提及“羞涩”,我立马想起了李清照那首最著名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很难表达这首词带给我的一种美学享受,但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句,是真的曾经让我明白,原来一个绝妙的场景和主人公的心理,是可以用不到十个字勾勒出来的。我读过很多花间派的词,其中对思春、伤身、凭栏、新婚、望夫等等不同情感状态的年轻女子有无数种描写,但是读多了,其实会觉得很相似。如何别出心裁地描绘一个春心萌动的女子,真的很难,因为太多人写过了。
这首《点绛唇》很干净也很简洁,语言轻快明亮,完全没有哪一句是我觉得可以删去的,整首词就是在讲一个最简单的故事,场景也没有转换,甚至这位年轻女子(据研究是她第一次见她丈夫时的场景)的心理感受也只用了“羞”这一个字描述。但是,待嫁女子那种几乎要溢出来的羞怯和对未来丈夫的好奇,通过“袜刬金钗溜”的铺垫,在“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句中推上高潮,也直接结束。我自己写作时,确实很难想出来这么合理这么常见却又这么巧妙的场景,整首词都因为这一句而变得精致完整(坦诚地说,如果去掉最后一句,我会觉得这首词很普通,并非前面的场景就不美了,而是我确实在很多花间词中见过大同小异的描写,但是没有哪一首,让我觉得能超过这最后九个字)。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李白的《长干行》。其中有一句写的是——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这个场景和《点绛唇》有些相似,都是年轻女子因为“羞”而去躲她们的男人。但是,《点绛唇》中的主人公假装去嗅青梅而回头偷看了,《长干行》中的主人公却是“千唤不一回”。这很妙啊,对于没有见过的未婚夫,当然会好奇地转头偷看,而对于这个“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的竹马,忽然从玩伴转变为夫妻,羞怯到怎么都不愿回头对视。这两种不同情感的拿捏和场景塑造,真的很绝。
既然说到了待嫁女子,韦庄的这首《思帝乡》是不能缺席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首词不像纳兰的《浣溪沙》让我有种暗含悲哀的感觉,也不像易安的《点绛唇》让我觉得完全轻快,这首《思帝乡》其实带给我有一种隐隐约约的压抑与惆怅。
初读时觉得,主人公因为少年风流俊朗就“妾拟将身嫁与”,颇有点现代女子的潇洒做派,加之“春日游,杏花吹满头”这句非常轻松的场景的加持,让我觉得这首词是很美好欢乐的。但是后来散步休息的时候在脑中回想,读来读去,想来想去,竟然觉得有些沉重。其实很明显,如果说前几句让我觉得这位主人公敢于打破封建礼教,想要自由婚姻,最后一句“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句,实在是将整首词打回原形。我们当然可以将这一句解释为这位主人公对少年情感深厚,日后被抛弃了也不后悔,但是,我总是隐隐约约觉得,这最后一句,表达出封建礼教之坚固——好像这首词的前部分,全是在为主人公只能成为礼教牺牲品做的铺垫。
我没有去查作者是否真有此意,甚至没有去看创作背景,因为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是主观的。
回到“年轻女子”这个意象上来,这首词在描写这位主人公的时候,也非常有特点,开头一句写景并交代背景,下一句让不可或缺的男主人公出场,剩下的整个下阙,都是对女主人公的直接心理描写,直白地没话说。因此,这首词很清楚,没有辞藻堆砌,也完全没有一些婉约词拖泥带水、半天不知道在写什么的感觉,让我觉得很舒服。更何况,词中透出来的那一点反抗精神,实在让人喜欢。
下面两首诗,我想放在一起讲,因为它们带给我的感受和美学意象非常相似,是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和白居易的《采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采莲曲》)
作为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读起非常好听。此外,它的场景描写和语言运用,也很干净、清爽。其实说来说去,这首民歌就是写了一位思春少女去采莲子。但是少女的那种联想力,从一个莲子想到自己(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种模糊的心理描写和说不清是不是的暗喻,真的把那种思春少女胡思乱想的能力婉转又彻底地表现了出来。更何况,暗喻完以后直接明写,“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这句简单过渡一下,后面的那些藏在西洲美景中的相思,又模糊又清晰,又婉转又直接,绝了。
《采莲曲》这首诗我印象很深刻,第一次读到,是高中时钱彤抄在小卡片上给我看的。第一眼,我就觉得它和《西洲曲》太像了,不止采莲,真正像的是少女怀春那种温柔却幸福的感觉。“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这个场景,特别让我觉得真实,就很像是诗人看到这个画面后如实记录下来了而已。
很多婉约词,尤其是花间派的词,都有一种失真的感觉。你会觉得那些场景被加工过了,为了更符合诗人的心境或者诗词的语境,而被人为修饰过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面提到的一个概念——“有我”和“无我”之境。所谓“无我”,就是这首诗或词中,找不到作者的影子,并非指这首词客观到没有作者情感的存在,但是,对于读者而言,他们读不出来。我读到的大部分婉约词,都是“有我”的(其实不仅是婉约词,豪放词也一样的,“有我”表达情感才更直接热烈),但是这首《采莲曲》,让我觉得是“无我”的——场景简单,语言欢快,没有心理描写,很像一段没有旁白的小电影。
提供一个新思路,这两篇诗相同的场景——荷塘。一般而言,荷花莲子会给人轻松愉快的夏日感,至少原来我完全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后来我读到了一些不知道是南朝还是晋代的诗,像“夜夜采莲子”“登莲台”等等,就把“莲”这个意象,和“性”结合在一起了。加之“莲”一直有“怜”的意思,因此,荷塘这个场景,其实很奇妙。模糊的意象,模糊的暗喻,大胆的民歌,其实带着另一种美感。
停笔至此,希望至少有一篇诗词,你也体味到了“少女”这一意象,带来的美感。

作者简介

蒋紫涵,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2019级学生。

顾问组成员

(排名不分先后)

王士敏  王友明  李东辉   蔡汉顺  李锡文 马明高  丁尚明  高丽君  周  海   张道德

责编团队

(排名不分先后)

荆淑敏  马明高  吴云峰  李锡文    李佩红  胡安同   蔄红伟  苏小桃   黎  乐  高丽君  赵  阳  袁明秀   邓贵环  周  海   李慧丽

新锐

坚持“尊重名家,不薄新人”的办刊理念。

感情求真,思想求深,角度求新,

视野求广,语言求美。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合作纸媒:西岳评论散文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