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诊为 2 型糖尿病 5 年,37 岁患者口干、多饮的原因原来是……

37 岁女性,反复口干多饮 5 年

患者女性,37 岁,农民,反复口干、多饮 5 年,再发伴视物模糊 9 天。5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曾在当地医院测血糖高(具体不详),诊断为「2 型糖尿病」,期间长期使用门冬胰岛素 30 注射液控制血糖,未定期监测血糖。

9 天前上述症状再发,伴有视物模糊,感乏力。门诊监测指尖末梢血糖为 25.7 mmol/L,拟「2 型糖尿病」收入科室。近 5 年来体重下降约 10 斤。

既往有甲状腺亢进症病史 20 年余,期间不规则服用相关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病程中偶有胸闷、心慌、怕热不适。否认高血压、冠心病、肾病、消化道出血、哮喘等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已婚未育,无吸烟及饮酒史等不良嗜好。

体格检查示体温:36.5℃    脉搏:111 次/分    呼吸:20 次/分    血压:140/90 mmHg,身高:161 cm,体重:50 kg,BMI:19.2 kg/m²,甲状腺 I 肿大,颈部未闻及血管杂音。心率 111 次/分,四肢肢端痛温触觉稍减弱。

遂初步诊断为:2 型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辅助检查

相关甲状腺免疫指标(图源:作者)

相应血糖指标(图源:作者)

影像学检查

心脏彩超示:1、左房稍大;2、二尖瓣反流(轻度);3、三尖瓣反流(轻度);4、肺动脉高压(轻度)。

双下肢血管彩超示:1、双下肢动脉硬化;2、双下肢深静脉主干未见血栓。

双侧颈部血管彩超示:右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

甲状腺彩超示:1、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血供增多,实质回声不均,请结合 T3、T4 检查;2、甲状腺峡部实性团块(性质待定),TI - RADS 4 类,考虑甲状腺结节;3、右侧颈部淋巴结增大,考虑反应性。

入院情况

入院后给予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三餐前均 8u)联合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16u 睡前)控制血糖、丙硫氧嘧啶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入院后的前三天血糖监测(图源:作者)

可以看出该患者血糖变异度大,酮症未纠正,调整治疗方案为大量补液及静脉泵入胰岛素控制血糖处理。

病程中监测的酮体变化(图源:作者)

随着患者酮症酸中毒纠正,血糖也逐步趋于稳定。

出院前两天血糖监测(图源:作者)

患者此时仍有较大的血糖变异度,甚至一度出现低血糖,但整体血糖在可控范围内。

鉴别诊断

患者的病历特点总结(图源:作者)

需考虑的鉴别诊断(图源:作者)

最终诊断:成人自身免疫性隐匿性糖尿病「因中文名称较长,临床中通常简称为 LADA」

酮症起病,别漏了 LADA

一、流行病学

此类型糖尿病比例并不低,若以 18 岁为成人年龄截点,则 LADA 患病率为 6.1%,以 30 岁为截点则为 5.9%。我国 LADA 患病率高于经典 1 型糖尿病。LADA 在中国的患病率较全球高。

二、临床特征

LADA 作为一类特殊的自身免疫糖尿病,胰岛功能自然发展过程多呈缓慢进行性减退,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异质性。

01. 成人起病    

LADA 的发病年龄从 25 ~ 45 岁不等,发病年龄多在 45 岁左右。目前国际糖尿病免疫学会对 LADA 诊断年龄的建议为 30 岁以上。部分患者以酮症起病。

02. 体重情况     

与抗体阴性的 2 型糖尿病相比,LADA 患者以非肥胖多见。但肥胖不作为排除 LADA 的依据。

特别是初诊患者,若体型正常或偏瘦,胰岛 β 细胞功能差,血糖高,则 LADA 可能性大;但胰岛 β 细胞功能正常、体型超重或肥胖者也不能完全除外该型可能,因此需要进行门诊定期的随访,降低误诊率。

03. 胰岛功能减退

LADA 患者起病时尚保存一定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不需依赖胰岛素治疗,每名患者从发病至出现胰岛素依赖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需要 3~5 年。

根据空腹 C 肽下降的水平来看,LADA 患者胰岛 β 细胞功能减退比 2 型糖尿病快,但比经典 1 型糖尿病缓慢,LADA 胰岛 β 细胞衰退的速度是 2 型糖尿病的 3 倍。

04. 胰岛素抵抗     

LADA 存在胰岛素抵抗,且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较 2 型糖尿病差,因此 LADA 兼具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的特点。

根据 GADA 滴度,可将 LADA 患者分为 LADA - 1 型和 LADA - 2 型,前者体型消瘦,抗体滴度高,后者体型和 2 型糖尿病相似,抗体阳性但滴度低。国内 LADA - 1 型:LADA - 2 型约为 2:1,抗体滴度越高,胰岛功能衰竭越早。

05. 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中,酮症酸中毒在 LADA 早期发生率低,慢性并发症中, LADA 与 2 型糖尿病有相似的微血管并发症(眼、肾),神经病变在早期并不普遍。

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大血管病变发病率无明显差异,LADA 在确诊 10 年后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较 2 型糖尿病高 25%。慢性并发症方面,LADA 也介于 1 型和 2 型糖尿病之间。

LADA 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容易伴随与 1 型糖尿病相关的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乳糜泻及艾迪生病等。推荐中国 LADA 患者常规筛查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

三、诊断标准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关于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诊疗的共识中推荐的中国 LADA 诊断标准为:糖尿病诊断成立后,排除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并具备下述 3 项条件者。

01. 胰岛自身抗体阳性「GADA 为首先推荐检测的抗体」。

02. 年龄 ≥ 18 岁。对于年龄 < 18 岁者,若同时满足 ➊ 和 ➌ 则诊断为年轻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Y)。

03. 诊断糖尿病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

四、治疗措施

严格控制血糖,保护胰岛 β 细胞功能,减少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是糖尿病治疗的共同目标,干预自身免疫以阻止免疫性胰岛 β 细胞破坏或促进胰岛 β 细胞再生修复是 LADA 的病因性治疗。

01. 胰岛素

有研究提示胰岛素注射同时加服二氮嗪可使胰岛 β 细胞膜钾离子通道开放抑制胰岛素分泌,从而有保护胰岛功能。对于胰岛自身抗体高滴度且代谢状况较差的 LADA 患者应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02. 降糖口服药

注意 LADA 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药物,这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速免疫介导的胰岛细胞破坏。二甲双胍降糖作用可能缓解高糖对胰岛细胞的刺激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单用或与胰岛素合用可保护 LADA 患者胰岛 β 细胞功能。

03. 其他

有研究发现低剂量雷公藤多苷对 LADA 患者有免疫抑制作用,呈现保护残存胰岛 β 细胞功能的趋势。维生素 D 的早期使用呈现出胰岛 β 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

针对这位患者,明确诊断后,出院后治疗方案制定如下:

丙硫氧嘧啶片 50 mg × 21 sig:50 mg tid

门冬胰岛素注射液 300u × 1 支 sig::早 8u 中 8u 晚 6u 三餐前 皮下注射

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 300u × 1 支 sig:12u 睡前 22:00 皮下注射患者目前仍门诊随访,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尚可。

病例复盘  诊疗心得

01. 2005 年,国际糖尿病免疫学会(IDS)对 LADA 诊断年龄的建议为 30 岁以上,若在临床中发现患者糖尿病发病年龄在 30 岁左右,且合并有甲状腺免疫相关性疾病,可对患者进行糖尿病抗体筛查。

02. 除了抗体检测,以下 2 个因素有助于建立鉴别诊断:

  • LADA 病例的 HbA1c 水平高于 T2DM 病例

  • 两者常见并发症的类型不同,T2DM 患者代谢综合征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较高;然在 LADA 中,甲状腺和壁细胞相关的自身免疫病(如恶性贫血)的风险较高。

03. 患者往发病往往一般需要 3~5 年,根据空腹 C 肽下降的水平来看,LADA 患者胰岛 β 细胞功能减退比 2 型糖尿病快,但比经典 1 型糖尿病缓慢,初诊遇到非典型 2 型糖尿病患者,应谨慎判断是否符合 LADA 诊断。

此患者初诊的情况表现为正常 2 型糖尿病,5 年前发病无酮症倾向,但随着 5 年时间变化,患者胰岛功能有明显的下降,在门诊中需高度重视是否为 LADA 类型患者。

04. 注意 LADA 患者应避免使用磺脲类及格列奈类药物,这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加速免疫介导的胰岛 β 细胞破坏。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单用或与胰岛素合用可保护 LADA 患者胰岛 β 细胞功能。

但此类患者因血糖变异度的过大,属于脆性糖尿病,且口服降糖药物控糖效果有限,因此胰岛素是最终控糖方案的最佳选择。

05. 此类患者部分可能合并有甲亢病史,伴随有多食症状,因此糖尿病的饮食宣教尤为重要。

06. LADA 患者以非肥胖多见,但是要注意的是肥胖不能作为排除 LADA 的依据,LADA 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但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较 2 型糖尿病差,因此 LADA 兼具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的特点。

07. 尽管不少患者 3 ~ 5 年时间后需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但是部分患者无酮症倾向,单纯以 2 型糖尿病的不典型症状就诊,因此是否以酮症发病也是一个和经典 1 型糖尿病患者鉴别的重要指标。

本文首发于丁香园旗下专业平台:内分泌时间

策划:琦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