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帛书老子1.1|什么是德,德的四个等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
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
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
第一个困惑就是“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
德的分级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第一等的德是“上德”。
指引上德之人前行的是“道”,上德为道,为道者无为,所以上德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没有主观的“为”,只是跟随“道”而为。一切都是“道”的旨意,我却无为。
无以为的意思,是只做该做的,做完了,事了拂衣去,功成身退,不求回报。
第一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常不知道其存在。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第二等的德是“上仁”。
上仁为之,为的是“德”,让更多人能够受益。
上仁无以为,所以不求回报。
上仁是慈悲心,是菩萨,普度众生。许多做慈善的人就是“上仁之人”。
上德和上仁都是“无以为”,都是奉献而不求回报,但是境界不同。上德像太阳,只是燃烧自己,不为照亮他人。上仁像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他人。
菩萨就是上仁之人,地藏菩萨的慈悲是为了“地狱空”。观音菩萨的慈悲是为了“度尽世间众生”。
第二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可心存感激,却不用回报。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第三等的德是“上义”。
上义为之,为的是“仁”,让人感到仁爱。
上义有以为,意思是上义是有回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为他人付出了义务,他人也会为你付出义务。比如父母对孩子有“义务”,未来孩子对父母也有“义务”。
所以上义比上仁的境界又次了一等。当上义的奉献,主观和客观上都可以没有回报时,就是“上仁”了。
第三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会回报其所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第四等的德是“上礼”。
上礼为之,为的是“义”,让人产生“义”。
礼是规矩,让人按照一定规范做事。一个人开始守规矩是被动的,后来会逐渐自觉地守规矩。
上礼和上义的区别在于,上义尽义务是主动的,上礼尽义务是被动的。当能够主动承担义务,就由上礼进阶到上义了。
规矩是需要反复教导和强迫才能建立起来的。
所以才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奋貌。
乃:本意为“再度”、“重复”。
也就是说,要通过重复性的教导和强迫才能“守礼”。
怎么才能进阶到“上德”呢?
从上礼,上义,上仁,到上德,这就是“上德”的进阶之路。
道理都是相通的,适合于各个领域的进阶之路。
比如太极拳的进阶之路。
《太极拳论》中有一句话:“由招熟而后懂劲,由懂劲则阶及神明',这就是太极拳的进阶之路,暗合“上礼,上义,上仁,上德”四个等级。
学习太极拳,要从“上礼”开始,先被动地守规矩,也就是学招,招练得不到位,就得反复练,这就是“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练招到一定程度,就达到了招熟的阶段,每一招每一式,都做得标准了,合乎规矩了。打的是太极,练得是招熟,这就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招熟到一定程度,就渐渐懂劲了,不再跟着招式走,而是跟着自己的劲走了,打的是太极,练得却是劲,这便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懂劲到一定程度,就通了太极的神明,从而脱离太极拳的束缚。太极是我,我是太极。不再为了打太极而打太极,做什么事,都可以是在打太极,这便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比如书法的进阶之路。
学习书法,也要从“上礼”开始,先被动地守规矩,也就是临帖,临得不像,就要反复临,这就是“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临帖到一定程度,开始能够主动按照规矩“写字”了,每个字每一笔都有出处,都有规矩,可谓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规矩熟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破掉规矩,回归自我,此时的字,便是你自己的字,不再是别人的字,此时写的是字,练得却是功力,可谓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书法,而通“神明”,如太极的最高境界般“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