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帛书老子1.1|什么是德,德的四个等级

《帛书老子》第一章简体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

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

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

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皮取此。

这是《帛书老子》的第一章,很长也很重要!咋一看,不难理解,可是细细品味,却有很多困惑!

第一个困惑就是“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

我理解,“德”就是“
这个“得”有两个意思:
一是你自己能够得到。可以理解为吸收。
一是别人从你这里能够得到。可以理解为释放。
根据这两个意思,我们来看这一章的前两句。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前面的“不德”是自己不得,不吸收,不得什么呢?不得鲜花,不得掌声,不得任何回报,只有奉献。
后面的“有德”,是因为你“有”,所以,别人才能“得”。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高尚的“德”,是不求回报的德,是奉献,能够给予他人,所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不失德和不德是相对的,如果不德是不吸收,那么不失德就是不释放。
前面的“不失德”是自己不释放,也就是没有奉献。
后面的“无德”,是因为你不释放,没有奉献,别人也就不能从你这里得到,所以“无得”。如果想从你这里得到,只能通过交易。
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低下的“德”,是没有奉献的德,是交易,不能给予他人,所以“无德”
有德无德是不可分割的,合起来就是德
如果一个人只有“有德”,没有“无德”,那就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上德之人”,是圣人,是近乎道之人。
如果一个人只有“无德”,没有“有德”,那很难称之为一个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有德和无德的融合体”。
如果一个人“有德”大于“无德”,那就是一个“有德之人”。他们为社会奉献的多,从社会索取的少。
如果一个人“无德”大于“有德”,那就是一个“无德之人”。他们骄奢淫逸,像一条条社会的寄生虫。
过度市场化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无德”的社会,而提倡奉献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德”大于“无德”的社会。
当一个社会,完全“有德”了,“无德”消失了,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了。
教师最重师德,所谓师德就是学生可以从老师这里得到足够多他们需要的东西

德的分级

德是有德和无德的综合体,老子把德分为四级:“上德,上仁,上义,上礼”。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第一等的德是“上德”。

指引上德之人前行的是“道”,上德为道,为道者无为,所以上德无为。所谓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没有主观的“为”,只是跟随“道”而为。一切都是“道”的旨意,我却无为。

无以为的意思,是只做该做的,做完了,事了拂衣去,功成身退,不求回报。

第一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常不知道其存在。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第二等的德是“上仁”。

上仁为之,为的是“德”,让更多人能够受益。

上仁无以为,所以不求回报。

上仁是慈悲心,是菩萨,普度众生。许多做慈善的人就是“上仁之人”。

上德和上仁都是“无以为”,都是奉献而不求回报,但是境界不同。上德像太阳,只是燃烧自己,不为照亮他人。上仁像蜡烛,燃烧自己,是为了照亮他人。

菩萨就是上仁之人,地藏菩萨的慈悲是为了“地狱空”。观音菩萨的慈悲是为了“度尽世间众生”。

第二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可心存感激,却不用回报。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第三等的德是“上义”。

上义为之,为的是“仁”,让人感到仁爱。

上义有以为,意思是上义是有回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你为他人付出了义务,他人也会为你付出义务。比如父母对孩子有“义务”,未来孩子对父母也有“义务”。

所以上义比上仁的境界又次了一等。当上义的奉献,主观和客观上都可以没有回报时,就是“上仁”了。

第三等的德,给予你所需,你会回报其所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第四等的德是“上礼”。

上礼为之,为的是“义”,让人产生“义”。

礼是规矩,让人按照一定规范做事。一个人开始守规矩是被动的,后来会逐渐自觉地守规矩。

上礼和上义的区别在于,上义尽义务是主动的,上礼尽义务是被动的。当能够主动承担义务,就由上礼进阶到上义了。

规矩是需要反复教导和强迫才能建立起来的

所以才有“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攘臂:捋起衣袖,伸出胳膊。常形容激奋貌。

乃:本意为“再度”、“重复”。

也就是说,要通过重复性的教导和强迫才能“守礼”。

怎么才能进阶到“上德”呢?

从上礼,上义,上仁,到上德,这就是“上德”的进阶之路。

道理都是相通的,适合于各个领域的进阶之路。

比如太极拳的进阶之路。

《太极拳论》中有一句话:“由招熟而后懂劲,由懂劲则阶及神明',这就是太极拳的进阶之路,暗合“上礼,上义,上仁,上德”四个等级。

学习太极拳,要从“上礼”开始,先被动地守规矩,也就是学招,招练得不到位,就得反复练,这就是“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练招到一定程度,就达到了招熟的阶段,每一招每一式,都做得标准了,合乎规矩了。打的是太极,练得是招熟,这就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招熟到一定程度,就渐渐懂劲了,不再跟着招式走,而是跟着自己的劲走了,打的是太极,练得却是劲,这便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懂劲到一定程度,就通了太极的神明,从而脱离太极拳的束缚。太极是我,我是太极。不再为了打太极而打太极,做什么事,都可以是在打太极,这便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比如书法的进阶之路。

学习书法,也要从“上礼”开始,先被动地守规矩,也就是临帖,临得不像,就要反复临,这就是“莫之应则攘臂而乃之”!

临帖到一定程度,开始能够主动按照规矩“写字”了,每个字每一笔都有出处,都有规矩,可谓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规矩熟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破掉规矩,回归自我,此时的字,便是你自己的字,不再是别人的字,此时写的是字,练得却是功力,可谓是“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到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书法,而通“神明”,如太极的最高境界般“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郭宗林号旅行专线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37章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老子错了,还是王弼错了?

    先看<道德经>第37章原文上半部分(问题部分加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 ...

  • 学道就要从帛书《老子》的第一章开始,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人实在是太幸运了,因为自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出土以来,又陆续出土了多本的<老子>.<周易>.<五行>等经典,而这些经 ...

  • 帛书《老子》甲、乙本与王弼本逐句对照 之 第一章

    <德经> 注:帛书<老子>甲.乙本,均为<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第一章(今本第三十八章) 注:下文中[ ]内文字为帛书出土后原文毁损,经勘校其他版 ...

  • 易理参悟《帛书老子》“同于省者,道也失之”

    <帛书易经>和<帛书老子>在很多方面可以互相参解. <帛书老子>第68章:"德者同於德:省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也德之:同於省者,道也失之".参 ...

  • #每日学论语#4.23【2016-10-3】

    #每日学论语#4.23[2016-10-3] [原文]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 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微言微感] "约",左边 ...

  • 读帛书老子3.5|上德、广德、建德

    这一章一下子出现的三个德"上德.广德和建德",都是什么意思?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德"可以简单理解为"得",别人从 ...

  • 读帛书老子8.2|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先来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点石成金 说有一个人非常虔诚地供奉吕祖(吕洞宾),吕祖被他的诚意感动了,从天上来到他家,看见他家很穷,就非常怜悯他,于是 ,他伸出一根手指,指向庭院中一块厚重的石头,石 ...

  • 读帛书老子52|上善治水还是上善若水?

        这一章原本是没争议的,千年来"上善若水"深入人心,没觉得什么不对.     可是自从1972年"马王堆"出土了<帛书老子甲本>,才惊讶地发现 ...

  • 读帛书老子8.1|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成若缺,亓用不幣. 大盈若 ,亓用不 . 大直如詘,大巧如拙, 大贏如㶧. 趮勝寒,靚勝炅, 請靚可以爲天下正. --<帛书老子>第8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 ...

  • 读帛书老子6|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 驰甹於天下之致坚. 无有入於无间, 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帛书老子>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吾 ...

  • 读帛书老子5.4|我将以为学父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穀, 而王公以自名也. 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 故强良者不得死, 我将以为学父.     这一段的解读相当有难度. 我还是用问答的方式通释一下. 老子: ...

  • 读帛书老子5.3|万物负阴而抱阳

         "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帛甲和帛乙都遗失了,这是根据通行本补上去的.在<老子>整部书里,除了这句,再也没提"阴阳"二字.     我不禁对 ...

  • 读帛书老子5.2|什么是三二一?

    [摘要]什么是一?什么是二?什么是三? 这一章的前几句和上一章的后两句,组合成一章,我觉得更合理.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 ...

  • 读帛书老子5.1|说道说道

    [摘要:道,是说不清楚的,只能个人去"悟道",但是又不得不说道说道,  老子如此,后人亦如此.]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中气以为和. 天下之所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