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升级:孩子的问题“久治不愈”,是因为你把问题当成了问题
因为工作需要久坐,我的腰有时会不舒服。
两年前,我的腰终于抗议了,最疼的时候,只能躺着,连翻身都翻不了
我去看中医,大夫看了核磁共振的片子,说,你这是腰椎间盘膨出。
啊,什么是膨出?这病严重吗?是不是比腰椎间盘突出好一些?
我连连发问。
大夫看我对病名非常在意,就给我科普了一下:
病只是一个特定的名称而已。
不是病导致的腰疼。
根本的原因还是长期久坐,肌肉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引起的僵硬和经络不通,才导致的这个病。
换句话说,不是病引起的疼痛,而是经络不通导致的症状。
大夫的话让我一愣——他刷新了我一直以来非常朴素的“疾病观”。
我一直以为,都是因为这个“病”,导致了身体的不舒服。
只要把“病”这个元凶找到了,把“病症”消除了,就恢复健康了。
但在中医看来,整个身体是一个系统,要去看到底是什么引起的“病”,把病的诱因找到,消除这个“因”,病这个“果”自然就消失了。
简单说,不是病导致的身体异常,而是身体的异常形成了病,也就是症状。
把“病”当成原因,还是结果,这是两种“疾病观”,也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思路。
过后,我细细琢磨,发现在教育孩子中,也存在这两种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我经常收到家长的询问:
孩子总是大哭大闹发脾气怎么办?
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怎么办?
孩子不去上学怎么办?
这些问题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思维模式:
大哭大闹发脾气、不注意听讲、不去上学,这些,都是问题,都是“病”。
都是这些问题导致了孩子的“不正常”,要想办法把这些问题解决掉,孩子就恢复正常了。
所以,家长们才会热衷于到处寻找方法——最好是一招就灵,药到病除。
但,如果用系统观去看,这些所谓的问题都是“症状”——是各种内因外因凑在一起,呈现出了这样的现状。
到底是哪些内因外因呢?需要细致地“问诊”,比如:
孩子是上什么课都不注意听讲吗?
什么时候他会专心一些?
不听讲的时候他在做什么?有哪些表现?
他是因为不会才不专心听讲,还是觉得自己都会了才不听?
他能专心做一件事做多久?
……
这些问题一一澄清,我们才可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系统中,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注意力不集中”这个问题。
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当我们把问题仅仅当成问题,就容易流于表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不爱写作业?那就天天盯着他写。
总是马虎?那就一个字罚写十遍。
不听话,太叛逆?那就揍他一顿让他听话。
就事论事,简单粗暴,也许当时确实有效,好像问题解决了,实际上,真正的“因”没有解决,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爆发,不知道会以什么形式爆发。
就像很多妈妈说:天天盯着写作业,他学习才勉强跟得上,我要是不盯着他,那得一落千丈。
用“盯”的方法,只能消除症状。深层次的原因没找到,很容易反弹。
当我们运用系统观的视角,把问题看成因缘聚合的产物,就会发现,问题的出现是有意义的——它在提示我们,有些东西需要改变了。
可能是亲子关系需要调整,可能是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可能是父母自身的一些情结需要处理……
当我们透过问题看到深层原因,该疏通的疏通,该调整的调整,“病症”缺少了因缘聚合的条件,自然就减少或者消退了。
在我的咨询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做过几次咨询后,一些家长会向我反馈他们的变化:
以前总是控制不住脾气,一点问题就会引爆情绪,忍不住冲孩子大吼大叫。
现在情绪变得平和多了——也不是特意控制情绪,而是真的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没什么可发火的。
看起来很神奇,其实是因为咨询遵循了系统的“治疗”方式。
当我们把情绪暴躁看成问题,就会想着去“控制”情绪,千方百计压住火气——但总有忍不住的时候,爆发起来更伤人伤己。
当我们深入情绪背后,从认知和情感等方面入手,提升认知维度,转变思维方式,同时,疏通内心长久以来的淤堵点。
这些功课都做了,情绪的引爆点七七八八都拆除了,自然就变得不那么暴躁了。
这就是用系统观在“治病”。
情绪暴躁不是问题,它只是在反复提示我们,我们的认知需要升级,内在的卡点需要处理,我们需要成长了。
把该做的做了,“病”不知不觉就好了。
总结一下:
当我们总是被某个问题困扰,无论是健康问题、育儿问题,还是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的,是转变思维模式,从点对点思维转变成系统思维。
试着用系统观去看看:是什么因缘和合形成了问题?问题在提醒我们什么?
这样的解决思路,会让我们更积极地看待问题,也会生出更多的智慧来解决真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