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平时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吗?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东西”它似乎是个万能的代词,不仅仅是方位词。购物:“买东西”,骂人:“不是个东西”,物品:“找东西”不胜枚举。那为什么不用南北呢?这里边其实蕴含了很了很多的历史文化。
据说,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未出仕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于巷子内,盛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你去哪里?”
盛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
朱熹是以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人,他听了盛的话,很好奇,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
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么是五行吗?”
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
盛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以只能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
朱熹听后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
原来“买东西”这个词还有这样一个典故,古人的智慧真是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
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叫龚玮的学者则认为,早在东汉时期,商贾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俗话有“买东”、“买西”。即到东京、西京购货,久而久之,“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名词。
在古代“南北”所对的“水火”以及“中”所对的“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没有买卖的必要古人以面南背北为上,即南北为通路,东西两侧置放物件,指点物件的时候自然指着东、西两面,故以东西来作为物品的统称。
为什么骂人又要骂“不是东西”呢?
因为如果人不是东西,那就是南北了。
南属火,北属水,在文言中,“水火”指的是大小便。
所以,骂人不是东西就是说人是大小便,相当于现代骂人话“臭大粪”。
如此看来,古人骂人,也是相当有技巧的,骂人转了这么大个弯,骂完人了,嘴里还不露脏字,真佩服这个能发明“不是东西”的学者,高啊!
》》汉语“东西”含义多
其实啊,“东西”这个词还是古人的用语习惯留下来的。现在的人说“买东西”说顺嘴了,也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东西”本来是指方位词,为什么可以用来指代物品呢?除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解释,还可以从汉字的意思来解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尤其含蓄多义,一个词语往往有好多不一样的意思。在汉语中,有一种修辞手法叫做“借代”,比如我们说“首领”,就是用一个人的头部来指代他的地位。“东西”在历史上也确实有特指的地方,这种语言习惯用法也是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早在东汉时期,商人就会有两个聚集地,一个是被称为“东京”的洛阳,还有一个是被“西京”的长安。因为这两个地方商人聚集,所以老百姓也会在这两个地方买东西,去洛阳就是去“买东”,意思是在东边买;去长安就叫做“买西”,意思是在西边买,久而久之就把购买的行为统称为“买东西”。
到了唐代,“东西”则另有所指。唐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很特殊,它不像今天的人一样可以到处遇见商铺,由于我国古代有“重农抑商”的政策,城市里要规范商品买卖,于是长安城内只有两个固定的地方可以进行商品的交易。
长安城内有两个贸易区,一个叫“东市”,一个叫“西市”,老百姓要购物,也只能去这两个地方。东市跟西市的商品有所不同,西市多是小商品,价格亲民,东市则多是奢侈品买卖,去的人都是些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往往消费不起。
无论如何,对于唐代人来说,如果要消费,要么去东边的东市,要么去西边的西,久而久之,人们还是习惯于把购物称为“买东西”,这个称呼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至于为什么不说“南北”呢?一方面,南北在长安城也是有特定的功能的,首先,长安城北是皇宫,一般平民老百姓是进不去的;其次,南面也就是居民区了,北面和南面也没有什么共同点。可见,人们的用词习惯不可能不受到生活习惯的影响。
朱熹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是以小见大。在理学中,“格物致知”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朱熹倡导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来领悟道理,在“东西”探讨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