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悼念陈忠实先生

悼念陈忠实先生

  早在12年前,先生就为《立马中条》作序,题目是《关中娃,岂止一个冷字》,落款:2014年9月4日雍村。

  面对书中列列倒下的官兵,先生写到“一位军官、一位士兵的死亡,常使我闭上眼睛心情起伏不忍继续读下去,·····我总是忍不住猜想这是哪个县哪个村的孩子?但我清晰地意识到民族危亡里的大义,正是承担在我的周边乡党的肩头的时候,我的地域性的亲情和崇敬就是最敏感、最自然的了。”“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士兵,昨天还在拉牛耕地或挥镰割麦,拴上牛绳放下镰刀走出柴门,走进军营换上军装开出潼关,就成为日本鬼子决难前进一步的壁垒。”

  正因为有了对家国的一腔热血,才有了外在的刚毅与冷峻。先生继续写到“一个‘冷’字,怎能完全概括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一茬接一茬的‘娃’的丰饶而深厚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之湖哩!”先生感动徐剑铭、郭义民和张君祥三位作者,“他们终于把这一场几乎被淡忘被淹没的史实勾沉出来,注入这个名族的血液,也注入这个民族的现实的记忆。”

  先生当年高中求学的西安市34中学,正是孙蔚如将军在1935年倡议并捐资兴建。我在2014年寻访抗战老兵,策划出版爱国诗人魏友奇诗集《中国抗日老兵颂》时,先生欣然为诗集题写了书名。2015年4月25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西安市委员会为《中国抗日老兵颂》举办了隆重的出版首发仪式。先生关爱老兵的心迹和笔迹随着《中国抗日老兵颂》的义卖赠阅广为传播至台儿庄、腾冲抗战纪念馆、台湾、纽约等。之后,民革西安市委会又举办《民族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书画作品展,先生又送来书法作品四尺条幅“慷慨悲歌泣天地,凛然浩气壮河山。”,落款:原下陈忠实。

  先生生活的蒋村小院在“原下”,而先生创作《白鹿原》的精神视野在“霸上”。“原下”与“霸上”构成了先生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四维空间,西安城郊的白鹿原海拔不足百米,车行步行即刻见顶。但是,先生创作的《白鹿原》是一座丰碑,20多年来无人僭越。1980-1990年代是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笔者所在单位几名文学爱好者成立了一个白学会,专事探究《白鹿原》,寻访原上人家,学着书里的腔调说话行事,把生活变成了舞台。

  《白鹿原》已发行160万册,先生思想的智慧在阅读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感悟和汲取。说先生之文可敌百万雄兵应该不过分,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就是先生所说的文学依然神圣。

  孙蔚如将军当年带领第四集团军东征,被誉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先生携领文化大省的陕西文学师团北上拓疆业绩赫赫。历史的勾稽关系总是惊人相似,先生面对创作之辛和跌沓起伏的时代何尚不是一位战士。一个文字一组段落就是一粒子弹一把刀枪,先生面对挫折和孤独,以军人的风骨和意志在守卫坚持,也因之对抗战老兵情有独钟。民革西安市委会感动先生对抗战的研究和老兵的关爱,为先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嘱我转交。我随后联系魏有奇、徐剑铭、张君祥等老师,得知先生身体欠佳,伺机看望时一同前往。

  今早惊闻先生溘逝,悔恨还未将《荣誉证书》给先生,羞愧难当。唯当先生没有去世,方可平静心绪。借用麦克阿瑟将军的名言“Old soldiers never die,they just fade away。”表达我的心声:先生没有离去,只是给我们了一个转身的背影。

2016年4月29日郭睿灞桥邑乐村

《西北作家》陈忠实纪念专辑

张军峰:白鹿原上的麦子黄了

霍忠义:厚道的陈忠实

何丹萌:想起老陈二三事

孙兴盛:陈忠实和他的《四妹子》

张    鹰:永远的怀念

王成毅:生死轮回(纪念陈忠实)

王亚凤:休养生息,只待百年——纪念陈忠实先生

康凯鹏:走过白鹿原的蓝袍先生

王小勃:《白鹿原》曾是老师禁止我们涉猎的“黄书”

王小侠:披露陈忠实过七十岁生日时的难忘情景

投稿须知

稿投1175314756@qq.com(小说、散文,2000字内);xbzjsg@163.com(诗歌,15-50行内新诗,不刊古体、近体诗和词曲)。要求原创且未在其它微信平台发表过。签约作家请投专用邮箱,优先刊发。投稿时注明体裁务必加微信(wyku001),方便改稿结算。投稿后无需催问,15日内未见回复,即可另处!

稿酬:48小时后结算,非签约作家稿酬为打赏额的60%,低于10元不予发放。签约作家优酬发放。

声明:作者自负文责。本刊对稿件有修改权限,不同意修改请注明!无特别注明的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西北作家》,否则,本刊会依法维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