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有没有信仰,你都应该了解宗教! --《世界5大宗教全史》│ 书海遨游 No.17152

书海遨游 No.17152

无论有没有信仰,你都应该了解宗教! 

--《世界5大宗教全史》

0

推荐程度:*****

(宗教入门必读之经典)

最近喜欢上了日本作家的科普类工具书,因为都能拓宽不少脑洞,或者说都是一种方便法门,能让你比较快的了解一些新知识。当然,化繁为简很不容易但也会有些偏颇,或者带着一些主观的想法,其实这并不影响你随后的深入研究。

看这种书只是蜻蜓点水让你看个全貌,如果你有兴趣,或者特别是你要相信某些知识的时候可以进一步从其他经典中得到旁证。或者说如果你本着探索的心态去了解一类知识,这将是很好的第一步。

完全可以说这是一种快速有效打开知识大门的方法。

很喜欢这本书腰封上的一句话:“无论有没有信仰,你都应该要了解宗教!”试问有谁生活的环境里面没有宗教的影子?现在甚至“科学”都被有些人认为是一种宗教,所以什么是宗教,还是应该了解下的。

当然作者阐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毕竟宗教多半探讨了死亡和人生的终极意义,而关于这些问题并不是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可以认同的答案。”谁都离不开生死,谁都有意无意的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关键又有谁真正的找到了答案。了解下别人的相信也许能更好帮助自己找到自己的相信。

如果简单的说,这本书就是简单的介绍了佛教、印度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的主要教义、历史及主要观点,进而还补充了一部分其他宗教,以及宗教学的概况。

而且让我非常喜欢也非常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就在于这份“简单”。“无论翻开哪一页,各个主题都浓缩在一个跨页里”。连目录也是这样清晰简洁。

你完全可以当一本宗教字典去翻,每一个跨页都能解决你的一个问题(竟然我看的这本有两个跨页缺印是白纸,也是醉了,是不是成为错品孤本可以更显得有价值了)。对于入门的朋友,这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了。

当然我的读后感不会那么简单,也许要写个7000多字,因为太喜欢了。

或者也可以说,这本书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非常有讽刺意义的事,我选书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推荐或者书单,而这本恰恰是在逛书店无意之中发现的一本书。也许这也是实体书店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你的世界终究需要你自己去探索。

在此就一章章的来总结我的感受:

1

佛教

这应该是我最熟悉的内容,对于书中每个问题我都已经有一个心中自己的答案。不过相比作者的答案,那肯定是不够全面乃至清晰的。最关键的是作者还非常幽默有趣。

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把佛教比作成一个大富翁游戏,修行就是在玩这个游戏,有不同路径也有不同的成就和收获。进而用一句非常简洁的话说清楚佛教是什么,就是“透过修行成为更优秀的人”。

对于四谛的比喻也有意思:确诊疾病(苦谛)、找出病因(集谛)、确认目标(灭谛)、开具处方(道谛),俨然就是一次看病的流程。虽然内容不能简单的挂钩,但这样真的让人更容易去理解四谛的含义。

同时也有看到些精彩的比喻,“有一对相差5岁的姐妹,姐姐和妹妹究竟哪一个先出生呢?”

对此书中的解释让人非常舒服,“所有事物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性(缘起)。”换句话说,单独的事物都是’空’”。这里就更能体现出“空”和“量子”在特性上的一致性了。

还有一方面收获是会学到一些新知识,包括对于佛教宗派的划分,可以划分成密教、法华信仰、禅、净土信仰。我们常说的八宗也能从中进一步划分出来。关键还是在于终于搞清楚法华信仰和净土信仰的区别。还补齐了关于在大乘小乘佛教之前,初期佛教的一些经典和知识。

看完佛教部分,感概一下,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整理一番让人豁然开朗也脑洞大开。还了解了日本佛教的发展史,非常精彩。

就像一个生动有趣的百科全书,特别是《法华经》短短6页把精髓都展现出来,菩萨行到成佛比喻成救济社会到探究真理的漫画,实在是贴切又生动。

还有法华七喻也是在帮忙整理的更加清晰:三车火宅、长者穷子、三草二木、化城宝处、衣裹系珠、髻中明珠、良医病子。其实这些隐喻可以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一定要是宣传佛法,也可以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让人茅塞顿开的更是对于《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解读,也借用最重要的第十八愿的理念来感慨看到这本书的感觉,心有求知的念头,就能如愿得知。

2

印度教

之前对于印度教的理解只是一些听闻和看过经典的叙事诗《摩诃婆罗多的故事》(只是节选摩诃婆罗多里面一些经典故事)和《罗摩耶纳》。这次再普及下可以把零星的知识点系统的串联起来。

当然,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或耆(qí)那教都是受婆罗门教很大的影响,所以书中一句很简单的概括可以帮助进行一个横向对比,“所有印度诞生的宗教皆以轮回转世为前提,许多都保有为了解脱的冥想修行传统。”

然而相比同宗的佛教,印度教的差异还是蛮大的。虽然从“梵我一如”上能看到一些共性,但在印度教中的人生三大目标法、利、欲与佛教则相去甚远。当然印度教并不是在宣扬求法、追利、贪欲,这部分的准确理解看来还是要从印度教的基本经典《吠陀经》里面去找寻。

凡是说到印度教,大多都会谈及《摩诃婆罗多》,作者的评价是,“超越一般的战争故事,成为提供各种印度流生存之道的人生百科图鉴。”而且其中经典的《薄伽梵歌》“非是在赞美战争,而是教导行正确之事的时候应有的心态。”

当初看故事的时候,也真就当作小说去看,也许还需要多思考下“神”们行为背后的思想。不过碍于篇幅,堪比荷马两大史诗加起来的八倍,应该没有机会去全部拜读,如果有缘看看《薄伽梵歌》也是应该是不错的体验。

不过,我对于印度教的教义是有些抓狂的。虽说是以三神一体为基础,“梵天创造,毗湿奴维持,再由湿婆破坏。”但在这个框架下有着太多的神灵(意味着有太多的名词)。且不说坊间一直开玩笑的说印度有十万神灵且到哪都不一样,单单看毗湿奴的十个化身和湿婆的两面性就已经可以把事情说的很复杂了。

我本身对于外文名字就很难记忆,再多几个名字就要凌乱了。作者单列了一页“女神们”(或者说妃子们)以及用人气指标来评价,对于神的繁多就可见一斑了。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之前只知道印度的四个等级,看梵语名有些云里雾里,这里解释了下就茅塞顿开: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庶民)、首陀罗(奴隶)。

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以后和印度兄弟说到佛陀的时候要慎重。在印度教里,虽然佛陀也是毗湿奴的化身,“但被认为是迷惑鬼族阿修罗的虚伪解放者”。

不过,这也是我对印度教有好感的地方,我的理解是在印度教里每个“神”都至少有善恶两面,或者说所谓的“善”,“恶”可以是一体的。

3

犹太教

之前对于犹太教的了解仅限于看了半天没看懂的卡巴拉树和纷纷扰扰的巴以冲突,与其说了解,还不如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犹太教部分看完,并没有涉及这两个问题,但让我认识了一个全新印象的犹太教。

今天我才明白,之前之所以会有些疑惑,是因为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有些混淆。关键还是在于都是属于亚伯拉罕宗教,都是一神论。书中也介绍了一个简单的区分,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如果一直在等救世主(弥赛亚),你就是犹太教;觉得你已经等到了,耶稣就是弥赛亚的,你就是基督教;不用等,神就在那,纯粹的朝拜,你就是伊斯兰教。

不过这也只是简单的理解下,其实从《塔木德》加拉比的模式与《可兰经》加阿訇的模式出奇的相似。也许下一个阅读点就可以在《塔木德》和《可兰经》在行为规范乃至价值观上的区别。

当然书中也专门提到了基于《利未记》的食物禁忌,犹太教中的不洁食物还蛮与众不同的。尤其好奇的是为什么所有昆虫和爬虫中,只有蝗虫是可食用的。

其中很喜欢作者的一个观点,对于这种食物的禁忌,是“籍此来维持宗教上的纯洁和民族的自我认同。”这也是在食物这个人类基本需求上建立起一种身份感。

不过对于犹太教母系传承的方式还是不太理解,也许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当然这本书只能说是了解个大概,也许没有机会或时间去看完《塔木德》,或者也可以先从旧约开始。

书中对于《出埃及记》的一句话概括非常精辟,“从奴隶的状态获得解放并穿越大海,在神的律法下建立新的共同体。”乃至只看下《出埃及记》也是一个不错的了解方式。

而作者提到的这个共同体就是犹太人,也就等同于犹太教徒。这是这个世界上不可忽视的一群人,爱因斯坦、马克思、弗洛伊德等等很多犹太人对于全人类都做出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犹太思想多多少少还是应该了解下的。

这本书只是一个方便法门,告诉了我们打开犹太教的正确方式。如果再轻松点的话,也许就从电影《屋顶上的提琴手》开始。

4

基督教

除了佛教,我就属最了解基督教了,看过点《马可福音》还有《海德堡要理回答》已经对基督有了一个框架的理解,很多想法都在这本书上得到了共识。当然这些都是主观乃至片面的,其实包括本书作者也无法完全做到客观呈现。

但只要达成共识的人多了,无论什么都会变成“真理”。就像四种《福音书》都是在记录耶稣的诞生、传道、受难、复活,但很多不同之处,而被视作正确的历史恰恰是其中共识的部分。

借用从电影《重申基督》中看来的知识点,这也是一种文献鉴定的方法,用拓本相互参照。就像《伊利亚特》被发现有1565个拓本,而作为基督教关键的假设前提,耶稣复活也是这样被5843个新约的拓本记录下来。

当然,这是一个神迹,无论是内容或是传播的广度。但我个人觉得能够在公元四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才是最关键的发展点。正好在看罗马史,虽然还没到这段,但已经是我最好奇的地方,怎么会有这种因缘。

书中虽然有些介绍,但似乎也跳过了从纠正诺斯底主义之后的过程。虽然制定教义和体制化进程大力发展了宗教内核,然而还是不能解释在多神论环境中被迫害到成为国教的转变。

撇开对于宗教史的好奇,单从教义本身,很喜欢作者的诸多评价和浅显的语言。基督教是三者合一、一分为三的教义,很巧妙的和佛家进行了类比,把耶稣的圣父、圣子、圣灵形态类比成佛陀的法身、应身和报身。仔细想想,好像没毛病。

还把佛陀击退魔鬼和耶稣克服撒旦都比成“以试验信徒对于信仰的诚心来发展的心理剧”。“心理剧”,这个词用的尤为精彩,不由的赞叹不已。

进而更用“游戏”来形容两个宗教,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相当喜欢。“如果说佛教是籍由修行克服烦恼来获得菩提(开悟)的游戏,那么基督教就是透过信仰,从罪迈向义的游戏。”

如果喜欢看这些作者的观点,也许这些精彩的句子将成为这本书最吸引你的地方。

其实本来选择话题就是一个主观的行为,就比如作者说反经济的话题,引了段圣经“你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玛门(财利)”,似乎就是在讽刺那些信教的有钱人。

进而又引了更经典一段,“凯撒之物当归给凯撒,神之物当归给神。”虽然传统解释是在阐述政教分离的观点,而作者却说,“这段话也可以解释成同时讽刺罗马的税金和圣殿的税金,对于政治压榨和宗教压榨的讽刺?”

作者还藏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观点,就像“爱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进一步阐述了基督教不应该有分别心。

在对于彼得的介绍中有意思的是给基督教徒贴了一个标签,“虽然热情但却软弱,这也成为基督教徒的基本形象。”

当然,一万个人一定有一万种不同的理解,作者表达这些观点的确是之前没有想到的,就像对于玛利亚的准确认识。但只能说拓宽了思路,也并不能为此是瞻。不过也因此很好奇的想去看看天主教会的相关见解,是不是会更有意思点。

看这本书会很多新的认识,也是一种不错的收获。

早先就知道公元元年并不是耶稣复活的那一年,进而从这本书里还看到原来“圣诞节”之所以定在12月25日也只是为了“和密特拉教打对台”。

你祭拜你的太阳神密特拉斯,我就祭拜我的神基督。甚至连“圣诞树”也是来自于异教。圣诞老人的原型也不是来自芬兰,而是土耳其地区的主角圣尼古拉。

最搞笑的还是在于万圣节本该是纪念所有的圣灵,现在貌似大家都在过鬼节。而且貌似从宗教角度五旬节应该比万圣节更为重要,也许只是因为太靠近复活节的缘故吧,节日不能太频繁。

这些与现在普世的常识相左的知识点,我也不确信就一定是完全准确的。但我会记住这种说法,因为我确信很多常识大家已经习惯到不会去追根溯源,很多常识已经忘了初心偏离了原来真正的意义。也许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使用常识的时候,特别是以常识作为假设的时候需要秉承慎重的态度。

回到书的内容,总算帮忙梳理清楚新教诸教会、罗马天主教会、东方正教会、中东的诸教会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很想找点资料看看当今的天主教会是怎么解释“赎罪券”的事情,这个直接导致新教的出走乃至崛起的导火索。也许“赎罪券”也是一种必然,就像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迷失一样,都是人类的原罪。

在津津有味的看完这些介绍以后,会有一种丰收的感觉,当然也因此会派生出了更多的好奇。

5

伊斯兰教

对于我来说这是最神秘的宗教了,坊间有太多传闻和关于伊斯兰世界的各种新闻。不过最欣喜的看到作者在第一页就引出了《古兰经》第二章256,“对于宗教,绝无强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促动就是,这些宗教在教义上并不是排外的,而且都宣扬极大的包容性。我在想也许真正排外的只是人或群体,而不是宗教本身。

作为相对纯化的宗教,伊斯兰教的教义应该可以简单的分为天启和圣训。天启是神启示话语的典籍,而圣训是穆罕默德个人的言行的整理。这些应该已经固化且不能撼动,这就是纯化的一个集中体现。

简单的看,六信和五功个人认为才是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作者的简洁语言又一次让我印象深刻,“末日和来世在本质上被认为是现世无从相像的异质空间。”

然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在古兰经里面,虽然有不少涉及照顾到女性的利益,但也量化了女性的基本权利,只有男性的一半。这也许是和当今世界范围内主流文化冲突最大的一部分。

其实针对教义本身也会遇到和其他宗教一样的问题,也许因为纯化而更为突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与今天有天壤之别,如何能够按照一千多年前的习俗生活在今天的社会。这也许也是宗教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在伊斯兰教部分,作者还是涉及到两个我比较关心的问题,一是对于古兰经理解的准确性。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也没有表态,但罗列了在日本找到的三种公开的且不同的古兰经翻译。虽然只是开端章的七句话,通过比较已经能看出些端倪,在修辞程度上差异还是蛮明显的。因此完全可以确信的是,一千个人一定有一千本不同的古兰经。

其实第二个问题更能证实这点,关于吉哈德的理解。古兰经的原文是,“当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的人”,第九章29。其实我们应该着重注意“抵抗”这一个词。进而“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你们不要过分,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第二章190。其实其他话都不用多说了。

很喜欢作者中肯的观点,“《古兰经》的战斗是为了抵抗压迫的保卫战。”,“圣经中也有类似教唆战争的话语,若是在不了解历史脉络的情况下做解读的话非常容易产生误解。然而无论是哪一个宗教,都总有人会忽略这些历史脉络。”

因此我们还可以联想到所谓的一夫四妻制也不能脱离制度建立之初的历史怀旧。所以你尽信经典也是可以的,但至少要整体的去理解。一旦断章取义,信仰的力量还是很恐怖的。

不过经过这样一番了解,其实对于伊斯兰教更加的好奇,也蠢蠢欲动想去麦加看看。虽然无法看到克尔白,但在萨法和麦尔卧的两个小山丘间走一遭也应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体验。毕竟这也是十几亿人的信仰(比佛教徒多了三倍还不止)。

6

其它宗教

以日本宗教学者的角度出发,作者还介绍了印度、中国和日本的一些其他宗教形式。

第一篇就说到琐罗亚斯德教,虽然文字不多,但许多音译的名词让人很抓狂,完全陌生的领域。然而看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因此又得名拜火教”,突然又想笑,早说是拜火教不就得了。

然而转念一想,我对于拜火教本身也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听过很多次名字,也没有深究其内容,但也有了一些印象,比如“拜火”,“神秘”。

进而想到我对于琐罗亚斯德教的认知,很多事物我们都是很肤浅的止步于对于概念、定义甚至只是名词的理解,进而固化了我们的思想。这种习惯特别在宗教和信仰里面会尤其多,也尤其的危险。误信、盲信甚至迷信也许都是来自于这种认知的停滞。

也许这才是我们要了解乃至学习宗教、哲学的目的。其实每个人都着自己的信仰,不管你信的是什么。哪怕你信的是自己,是不是也该多去了解下自己的信仰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有意思的事,在所有宗教介绍完以后,作者推荐的电影是《入殓师》。“维护故人遗体’尊严’的遗体保存仪式,应当是能够超越宗教差异的基本中的基本。”而看到此刻的感悟是,无论什么宗教,无论死后的世界是如何,面对死亡,所有的宗教乃至所有的人都应有有敬畏之心。

7

宗教学(总结)

“宗教是用来’相信’和’实践’,而宗教学则是用来’观察’和’比较’这些宗教”。进而作者从宗教学者的角度表达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有许多还是和我之前的常识有些不同,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就像“有人认为万物有灵论是世界上所有文化的根源。”、”有研究指出例如针灸等藉由心理作用的确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缓和疼痛的效果。”虽然是借用别人的观点,但此处的引用也能代表一些作者的倾向性。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倾向,也许就像宗教学本身一样,客观的比较,主观的包容也许是一个正确的态度。

进而对于“巫术”有了更“科学”的解释,“所谓超能力的领域全部都可以是巫术。”进一步也对宗教和巫术的关系做了一些讨论,“大多数宗教的主要目的反而是透过巫术或奇迹信仰等形式追求现世利益,或是获得团体内自我认同的安心感。”这也许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我觉得这都是宗教发展将会遇到的必然问题。

撇开教义和历史不谈,当下的宗教需不需要去评判其价值,怎么看待它对于人的帮助。这个问题应该是大家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就像书中还讨论了关于“原教旨主义”和“灵性”的思考,宗教最终还是人的信仰,还是要帮助个人或团体去实现一定的价值。就这的角度而言,我很喜欢作者在讨论各个宗教时都会谈及归属和自我认同,这也许才是现代宗教给我们带来的当下最有价值的东西。就像作者所说的,皈信宗教的特征就是“大幅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或归属意识。”

而对于信仰本身,其实每个人都是应该需要的,或者其实你已经有了而没有觉察到。只是进一步说到具体宗教,看完这本书也能看到各个宗教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或者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个小小的问题讨论来回味这本书涉及的诸多问题,比如“戒律的困境”。

以下4条困境,当今各个宗教都会遇到,而且似乎各种分歧矛盾纷争都可以从这些困境中看到些端倪,或者给我们一个更深远的思考空间。

1、完全没有戒律则无法约束宗教生活。

2、古代订立的戒律很多都不符合现代社会情况。

3、容易出现只在表面上遵守戒律但本性为恶的伪善者。

4、针对戒律应该放宽到什么程度,一定会产生意见对立。

2017-12-15

“每日糊图”:每天都会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本人看书很杂,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也以此分享给大家,当然更喜欢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每月还会挑选一部当月看的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以此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每日糊图

谢谢您的陪伴

谢谢您的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