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彝录汝窑鉴识秘藉三
古代美学,宋代达到巅峰,推崇极简。极简就是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
美的创造,越简单,越难,因为简单,留给创造者表达的余地更少。汝窑造型,在极简之下呈现的虔诚与审美,差异已在纤毫之间。
宋代的制图学、几何学不足于完成御批器样的传达,模具翻样成为“种”或“样”上传下制唯一可操作的模式。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令上面满意,下面也好明确责任。
于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窑场——北宋官窑,不嫌啰嗦,不嫌费事,不嫌费钱,连制作简单的盘子居然也采用浆泥单面吸附工艺。因为模具的材料为澄泥,宋时叫作“澄泥为范”。
香灰胎的出现,缘于北宋皇室对礼器的型制从设计到成品各个环节的严苛要求。这种严苛要求即来自北宋皇室祭祀的自律,也来自北宋美学的追求。
汝窑存世最多的是盘子,碗都很少,原因是祭祀用品在哲宗时期出现的改变。哲宗明确表示:古人以自己吃饭的用具鼎、豆、簋、盨供奉先祖,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自己吃饭的盘子供奉先祖。哲宗和徽宗时期,大量陶瓷“牙盘”在祭祀中替代青铜器,是历史的事实。
出土汝窑牙盘瓷片
研读大量宋代史料,虽然随处可见皇室祭祀时青铜器的使用记载,但却极少有青铜器型的瓷器使用的记载。很可能大部分遗存于世的宋代仿青铜器的瓷器,被制造出来的用途都是为了陈设。就好像明清时期仿青铜器的瓷器,被制造出来的用途仅仅是为了陈设一样。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大家都被宋徽宗的《宣和博古图录》晃了一枪。
《宣和博古图录》是对宣和殿收藏的839件青铜器出土地点、铭文拓印和收藏家姓名等各种资料的编篡。宣和殿是一个文史资料整理部门,《图录》命名宣和是指藏品单位宣和殿
《宣和博古图录》并不是指在宣和五年,皇室为营造部门印制的施工参照图。
从文字内容可见宣和图只是编篡的史料并非用于参照仿制
今天,说起汝窑就先想到盘子,牙盘的存世量证明,牙盘是汝窑的主流器型,无论是严格统计,还是直观印象,都是如此。
古玩圈给牙盘起了个文静秀气的名字——“汝窑洗”。目的是为了“卖相”,就好像女人起个花草珠翠的名字,让人增添好感,更好嫁人一样。
汝窑牙盘卷足,裹釉支烧,厚底、薄口、口沿耸拔,是其标准的外型。外璧外底少有干修。(不包括切口接足修模具线)。
汝窑从“民瓷”跨越“官瓷”走向“神瓷”的地位之后,变化的浑身都是礼神符号。
许多学者对北宋官窑的汝窑作品,牙盘(看食盘)的厚底、耸口特征不解。有人认为,汝窑大多口沿薄,并且上耸,是为了脱模后切口方便,大多汝窑盘子的底厚是为后期接足工序方便,或为减少胎体变形。但经过我们反复观察,统计分析,厚底耸口器皿,并非工艺需要造成,也很不实用,蓄意制造的厚底和耸口,最大的可能,还是因为这些盘子是专门的祭祀用器。厚底和耸口可能是向神灵和祖先表达的某种祈愿,其含义是“厚地高天”。
视觉明显可观测到的厚底汝窑牙盘
古人称“大地”为“厚地”,如红楼梦第五回中有一幅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汝窑牙盘的釉中掺入大量玛瑙、松石、等所谓宝石之物,其主要用意也不是为了改良釉质,而是趋吉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