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纪念尼采诞辰175周年

原创六点图书 六点图书 2019-10-15

关于尼采

175年前的今天,尼采出生在德国一个充满基督教气息的家庭。尼采四岁时,他的父亲和弟弟相继生病去世,他的童年也开始被乌云笼罩,父亲和弟弟所遭遇的痛苦让尼采不断质疑对上帝的看法,这个质疑之旅让尼采开启了道德和宗教的研究,而痛苦一直伴随着他的研究,他认为生命是用来容忍痛苦和折磨的,而不是用来庆祝的。他不断地思考道德、宗教、传统、信仰问题。对于尼采来说,思索就是人生。“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这是一份了解尼采思想的指南,有尼采的著作也有各国学者对尼采的研究,通过阅读这些书,相信你对尼采会有一个新的了解。

1

尼采如何克服历史主义 ——尼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讲疏

施特劳斯 讲疏

维克利 整理 马勇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8月

本书基于施特劳斯1959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经典文本研读课程”的讲稿,本次课程讲疏尼采的灵感迸发之作《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可以说,《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的作品意在以平淡无奇的形式清楚地说出《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更高的形式所表达的东西,这些作品包括《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等。在施特劳斯看来,《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最好和最漂亮的作品,但在尼采本人看来,这本书要比《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低一个水准,仅仅是《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导引。

2

哲人的自然与道德——尼采《善恶的彼岸》讲疏

施特劳斯 讲疏

布里茨 整理

曹聪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对《善恶的彼岸》的详细解读,理解尼采著作中的隐微言辞。

本书是施特劳斯在1971至1972年“尼采《善恶的彼岸》”研讨班的讲稿汉译。全书共分为十四讲,以逐段解读的方式,集中探讨了《善恶的彼岸》一书的谋篇布局、与其他作品的关联以及关键的哲学概念等,为读者揭示出了尼采对哲学与政治、哲学与宗教、哲学的未来等重大问题的深刻洞见。

本书除了讲稿的译文外,还辑入了英文编者说明,以及中译者撰写的长篇导言,有助于读者理解整个课程之精要。

3

尼采作为古代文史学者

海特 詹森 编

纪盛 于璐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3月

作为19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尼采后期的哲学著作大放异彩,而在此之前,尼采前期作品以及他本人作为古代文史学者的身份,似乎长期被忽视甚至遗忘了。

尼采正是因其发表的语文学作品而让他年仅24岁便免试获得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巴塞尔大学语文学副教授,仅一年后又提拔为教授。尼采授课10年,讲授的主题从早期希腊哲学、柏拉图对话、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到希腊音乐戏剧、宗教制度、抒情诗、拉丁语法、文学史、埃斯库罗斯、荷马以及赫西俄德。他的课业讲稿笔记和对应的文稿书信更是卷帙浩繁……

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的15位尼采研究专家围绕“尼采作为古代文史学者”这一主题撰写的13篇研究论文。透过这部文集,读者能够对尼采有一个更准确和全面的把握。

4

尼采论现代学者

刘小枫 林志猛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1月

本书有四篇专题文章:娄林透过尼采的学者和哲人之分,以及尼采对学者的批判和自我批判,叩问了何谓真正的学术研究;刘振分析了青年尼采的现代国家视角,以及这一时期尼采身上强烈的希腊传统烙印;黄子轩解读了尼采重估事业的奠基之作;叶然剖析了尼采身上哲学式爱情与本能式爱情的绞缠。此外,高洋揭示了《赫尔墨斯文集》知识层次不断上升的结构性特征;王江涛对普罗塔戈拉的“启蒙神话”作了绎读,证明仅凭智慧称不上善谋;姚云帆细捋了昆体良的“好人”概念如何超越了西塞罗对演说家德性的规定。中学方面,曾海军阐发了老庄为何以及如何以质朴之道治民,从而使民心不乱;吴小锋考察了“中国”一词词源,强调“允执厥中”;唐文明则对新文化运动及启蒙主义信念做了反思,探讨了儒教文明的未来。另有包帅译伯恩斯书评一篇,评述了施特劳斯对《善恶的彼岸》的解读。

5

古修辞讲稿

尼采 著

屠友祥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1872到1873年的那个冬天,尚在巴塞尔大学当古典学教授的尼采,围着火炉对着几个学生,开课讲授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彼时,尼采刚刚发表了成名作《悲剧的诞生》,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正如德国哲学家布鲁门贝格所说:“修辞学是尼采哲学的精魂。”尼采对古代修辞学的谙熟,恰恰说明了他对如何读、如何写有着深刻体悟。在这里,修辞学研究不仅是尼采扎实古典学功夫的一次施展,更是向传统哲学开战前的一次练兵。因此,这部关于古代修辞学的讲稿,或许是进入尼采思想之门的一把不可多得的密匙。

6

善恶的彼岸

尼采 著

魏育青 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

尼采向来以擅长撰写尖刀般的零散格言闻名,像《善恶的彼岸》这种结构严密、旨趣鲜明的作品,并不多见。本书由一个序言、九大章节和一个终曲组成,包括哲学论说、格言、短评、诗歌等多种话语风格,牵涉到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各个经典问题,比如:什么是自我?什么是知识?为何要求知?什么是宗教的本质?宗教与哲学的关系为何?堪称尼采心目中的未来哲学之宏大序曲。尼采在本作中一如既往地“用锤子从事哲学”,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柏拉图主义”进行猛烈敲打,而尼采晚期思想中最重要的“权力意志”,其地位也在本作得到突出,成为帮助破除人们头脑里种种偏见、站在“善恶彼岸”进行真诚思考的关键概念。

总之,任何想要理解尼采深刻思想的读者,都不能错过这部优美、有力而又狡黠的作品。

7

道德的谱系

尼采 著

梁锡江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5月

在尼采的所有著作中,《道德的谱系》(1887年)可能是最难懂也最具独创性的。

《道德的谱系》的主旨并不在于探问道德的未来,而是探问道德的过去,道德的来源与历史,即那依然笼罩在黑暗之中,或者至少是向黑暗深处延伸的来源与历史。《道德的谱系》为道德制定了一个家谱,而其副标题“一篇论战檄文”则暗示着,尼采将在这里探讨一些颇具挑衅性的东西,读者很快就会知道,被我们今天视作高贵正派的那些价值却有着粗俗鄙陋的起源,而善与恶则有着非常可疑的祖先。

8

狄俄尼索斯颂歌

尼采 著

孟明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狄俄尼索斯颂歌》是尼采精神崩溃的前几天,亲手编定的最后一部文稿,令尼采忧虑的是某种“世纪之交”的症状再次来临,继宗教改革和“思想界的平民主义”之后,“现代性”旗号下前呼后拥的文化“世界主义”大有把知识界弄成“五光十色印象”大卖场的危险。现代人对“真理”的理解离希腊人奠定的基础已经太远了。

尼采认为诗不可没有韵,但主张用韵自由,并批评普拉滕和荷尔德林的诗韵律过于齐整,缺少飘逸之气。尼采诗艺娴熟,至少《狄俄尼索斯颂歌》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不让人觉得复古,而大胆以概念入诗,雅词俗词一起登堂入室,令人想到希腊抒情诗第一人阿基罗库斯不拘一格的诗风。

9

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 著

维茨巴赫 编

林笳 译

2013年3月

《重估一切价值》是为尼采未刊文稿的独具匠心的编撰。尼采曾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视为其哲学的前厅,将“重估一切价值”的文稿比作未竣工的主体建筑。

编者维茨巴赫花了十年时间对尼采八十年代的全部笔记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全书分为四卷,每卷包含若干章节,读者通过标题可按图索骥地寻读尼采相关的思想。如果尼采的遗稿好比一付扑克牌,尼采胞妹的版本是将扑克牌的顺序搅乱,维茨巴赫的贡献在于,试图将本来排序就不规整的牌子按花色和数字顺序排好。这对于初学者了解尼采哲学,无疑提供了极大方便。本书的末尾有一附录,标出了每段格言写作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不仅收入80年代的遗稿,而且还有早在1875年写的断片,对于写作时间不确定的,编者则注上“不明”。这份附录体现了德国学者治学的严谨,有助于读者了解尼采思想发展的脉络。

10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尼采 著

黄明嘉 娄林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本书采用最新的中译本版本,在KSA版、PÜTZ版和GALLIMARD法文版注释的同时,为适合汉语学术语境以及读者更好理解行文,主编刘小枫教授对译文作了体察入微的精心修订,每一处细微的改动都从内容(哲学方面)和形式(诗的韵律方面)更贴切地传达了尼采的大义,而且还特意对涉及经文处加了【中译编者注】,这都将使本书成为目前国内学术界最完备的研究本《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此书完全值得每一位关注并热爱尼采的学内外人士重新阅读。

11

人性的,太人性的(二卷)

尼采 著

魏育青 李晶浩 高天忻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本书为伏尔泰1778年5月30日逝世日而作,是尼采写于1878年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充满激情,而且深具匠心。尼采本人称这本书是“一场危机的纪念碑”。

本译稿不仅注重尼采的著作本身,同时也关注注释和解读,采集了德文KSA和PUTZ版本、法文POCHE版本的经典注释,为读者更好地了解尼采著作提供了更为良好的条件。

12

偶像的黄昏

尼采 著

卫茂平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总功针对的不是充斥着世界的许多偶像,而是人被不公正地和并非为了他们自己的幸福牺牲给他的偶像。其中“格言与箭”针对的是认识论、道德和心理学之基本准则形式中的偶像,针对的是这些基本准则那长久的效用或者甚至宗教上得到认证的庄严,还有让那些偶像成为不可侵犯的原则,亦即被人不假思索地接受的公利。尼采通过叩问与倾听的方式进行审视,批判,必要的话还进行纠正。在书中,尼采自称狄俄尼索斯最后的门徒以及永恒轮回的老师。

13

瓦格纳事件/尼采反瓦格纳

尼采 著

卫茂平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8月

尼采在《瓦格纳事件》中将瓦格纳视为一个“事件”,意在针对世纪之交主要在法国、但也在欧洲其他地方出现的颓废派运动。瓦格纳仅被作为该运动的范例。作为摆脱瓦格纳的郑重宣告,尼采深刻地认识了瓦格纳的艺术并非颓废的使作俑者,相反是其实施者,他坚定地将其对颓废派的认识推向极致,也比较了其他的诸位后现代主义者。

同时,该书也是尼采对自己本身的克服。《尼采反瓦格纳》是《瓦格纳事件》的某种附件。一方面,它表现了与瓦格纳的敌对立场,另一方面,对于敌手的尊敬之情亦如此明显。例如在标题“我有异议的地方”和“我敬佩的地方”下的文字。有关拜罗伊特,尼采的批判尤为强烈——作为浮夸的戏剧演出的概括,它麻醉大众,欺骗个体。尼采的认识是在最最痛苦的努力之上,亦即分裂自身乃至抛弃自身所获得的一种对真理的认识。

14

快乐的科学

尼采 著

黄明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采用哲学的叙述方式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的尼采与科学对立,又以哲学家的身份抗拒艺术,同时也抗拒哲学家的语言。尼采处在艺术和科学的彼岸,为这个主题倾注了持续不断的热情,这部作品正是这种热情的成果。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类精神中关于科学和艺术问题的解决办法,尼采并不是要压抑和抑制科学和艺术,而是将二者置于一个美化的领域使之共存。

15

朝霞

尼采 著

田立年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尼采的《朝霞》1881年问世,1887年新版并附有一篇前言,它在著作史上位于《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分(1880)与《快乐的科学》(1882)之间。《朝霞》分为五卷,每卷分为长短不同的节,少只有一两行,多则一两页,甚至偶尔长达三页以上。该书比较详细的部分,特别是前三卷,有点像随笔式的短文(essayistischer Kurzform),其思想素描与其说是巨细无遗的不如说是钩玄提要的。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特别是在第四卷中,每段要更短一些,带有圣经经文(Textes)的思想风格。寥寥几个句子甚至单独一个句子构成浓缩的和凝练的格言,好像压缩甚至过度压缩的短文(Kurzessay)。

16

不合时宜的沉思

尼采 著

李秋零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4篇《不合时宜的沉思》发表于1873年(《施特劳斯—表白者和作家》)、1874年(《历史学对于生活的利与弊》、《作为教育者的叔本华》)和1876年(《瓦格纳在拜雷特》)。所有这几篇都篇幅相当,且都以数字标出章节划分(8-12),它们在口吻和结构以及在论证过程上都更与尼采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1872年)相应。

4篇在内容上的划分表面上看起来是简单的和易解的:两篇探讨消极的、亦即极令人忧虑的现象:“知识庸人”施特劳斯(Strauβ)和历史学;其余两篇是神圣的救世主形象叔本华(Schopenhauer)和瓦格纳(Wagner)的颂歌。

17

尼采思想传记

[德]萨弗兰斯基

卫茂平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作者萨弗兰斯基从尼采的酷爱即音乐着手,顺着他生平的重大事件与著述顺序,清晰地展示出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与主旨,最后以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的提示收束。作者没有掺入自己“微言大义”的奢望,也不怎么做“补正纠偏”的尝试,着眼的多是尼采人格发展背景上的思想意旨,以及这些思想与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关涉。与上述生平传记相较,他绝不拘泥尼采的生平琐事和生活变迁,更不屑重复那些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的逸事奇闻,而以思想发展为红线,辅以对其思想形成有特殊作用的生平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翔实和生动的尼采思想史。价值重估的社会观点,永恒轮回的宇宙规律,超人作为人类理想,权利意志作为历史解读……萨弗兰斯基独到地叙述了尼采学说中的这些要点。

18

东方—西方:尼采摆脱欧洲世界图景的尝试

[意]奥尔苏奇 著

徐畅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9月

本书是收录于“尼采注疏集”中的一部相当重要的译著,全书主要是对尼采自1875年起为了达到那种距离化视角,“从远处审视我们的欧洲道德,以便用其他的、过去的或者未来的道德衡量它”而进行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致力于澄清一个问题,即在不时地“以超越欧洲的方式思考”、对东方文化传统进行批判式分析这项工作中,尼采在多大程度上把人种学、生物学、古典学以及神话研究这些专业学科的引入视为必要的先决条件。通过作者的阐述可以看出,对尼采来说,彻底摆脱“欧洲”,首先意味着让“历史直觉”更加犀利,意味着对今日欧洲人的多层次的世界图像中的“事实”和文化史进行分析。他的这些分析是在一系列反复探讨的主题(史前时代和文明、犹太文明、希腊文化及其余之前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框架内进行的,本书即是对他的这些分析结果所进行的深入研究。

19

尼采在西方(重订本)

刘小枫 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

本书以海德格尔的解读为起点,提供20世纪关于尼采研究三个方向的重要文献:1.施特劳斯学派的解读;2.后现代派的解读;3.其他学院式的解读。

《尼采在西方》所选篇章大多来自西文书刊,少数来自如今已很难找到的我国十多年前的旧刊。本书初版于2002年,初版中的一些篇章已见于近年来陆续初版的译著,为免除重复,此次重订删去5篇已见于别处的文章,另增补了两篇新译(朗佩特、瓦提莫)。

20

尼采的教诲——《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解释一种

郎佩特 著

娄林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3月

《尼采的教诲:<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解释一种》基于政治哲学的研究思路,于《扎拉斯特拉如是说》条分缕析进行全面阐释,特别是关于文体风格的细究,独步于西方思想界。尼采的教诲是什么?就是哲学的教诲:获得一个全面的、堪称正确的视角,以观察世界和人对世界的安排。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讲述的寓言故事,关于一个日渐衰老的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毁弃的旧世界,还关于一个前路迢迢的新世界,但这是值得构建的新世界,不过,这个故事虽未言明但我们不妨揣测的是,尼采认为自己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因为他已经成为哲人,是第一位洞穿了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根基的哲人,因为他看见了与苏格拉底相反的理想,希望过去和现在一切重演,成为绝对的永恒。从《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里,我们懂得,尼采力图在权力意志和永恒复返两种教诲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新世界。

21

尼采与古代——尼采对古典传统的反应和回答

保罗·彼肖普 著

田立年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月

本书收集了31篇尼采研究论文,涉及他与古典学几乎所有方面的联系。这些论文均来自2002年在Glasgow大学召开的尼采学会第12届年会(名为“尼采与古典传统”)。

本书分为:“古代希腊”、“前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犬儒派和廊下派”、“尼采和柏拉图主义的传统”、“雄辩”以及“德国古典主义”,完整地体现了20世纪最后的25年里当代学者们在尼采与古典传统之间所做的主要的研究成果。值此《尼采注疏集》陆续推出之际,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国内学界关于尼采,乃至西方哲学研究的深入推进。

22

尼采与古典传统

奥弗洛赫蒂 等 编

田立年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

本书通过将尼采关于古典传统的解说与另一种往往同样天才的解说平行对置,我们对他的所思所感就有了一种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那些与他的思想加以对置的所思所感也有了一种理解。由于尼采的批评兴趣惊人广泛,涵盖古典传统中的一系列主题,便为我们在本书中看到的这种比较研究提供了超乎寻常多的机会。必须承认,在这样一种选编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任意性和主观性。一些读者会希望看到与尼采有关的这位或那位作家的讨论,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希望可能是完全正当的,但编者只能在某种局限的实践下工作。本书将这些研究汇集起来,提供给读者,但并不宣称它们已经完全将一个如此广大的多重主题囊括无遗,无论在这样一种语境中“完全”意味着什么。

本书包括涉及下述时期的论文:教父时期、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魏玛古典主义、浪漫主义、19世纪颓废文学。

23

尼采与古典传统续编

刘小枫 选编

田立年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本书探讨的核心主题为尼采思想的真实面貌。各位作者均为西方尼采研究专家。他们不依陈说,新开局面,把尼采的思想,置于西方古典传统的整体背景中进行解读,揭示出了西方传统的潜脉渊源,据此渊源,直逼尼采真实核心。

本书是继《尼采与古典传统》之后的又一部文集汇,也是尼采与西方古典传统之关系的研究成果。它包括“尼采与荷马竞赛”、“扎拉图斯特拉与苏格拉底”、“尼采重读柏拉图”、“ 狄俄尼索斯反对被钉十字架者”、“尼采反达尔文”、“叔本华作为尼采的教育者”等15个篇目。

24

马刺:尼采的风格

雅克·德里达 著

成家桢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9月

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方许多著名学者如海德格尔、福柯、德勒兹等都曾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过解读。德里达是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德里达非常重视和欣赏尼采,本书是德里达研究尼采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德里达以其突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敏锐风格将女性问题与尼采遗留给现代世界的挑战结合起来,并对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尼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5

尼采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舍斯托夫 著

田全金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6月

批判了传统“理性哲学”,开启了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的新路径。

本书是以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书中论述了尼采与陀氏思想转变和“重估一切价值”的相似和相通之处——“陀思妥耶夫斯基谈论着自己信念的转变,尼采则说要重估一切价值。实质上,两种说法只是用不同的言辞说出同一个过程。”而重估价值的结果跌入怀疑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泥潭,由希望之城转入绝望之城,由日常性转入悲剧性。

26

纠与囧 常识批判集 ——兼与尼采对话

罗云峰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

本书作为作者近若干年来思考的结晶,既是一种常识批判,亦是作者诗化思想类著作的代表作,对文化、哲学、社会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命题等,进行深度创造性反思,似叛逆决绝而仍理性审慎,若尖锐犀利而还浪漫沉郁。

新书预告

尼采与布克哈特——对话中的两个精神世界

[德] 阿尔弗雷德·冯·马丁 著

黄明嘉 史敏岳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尼采与布克哈特,一个是倾向人文理想的人本主义者,另一个越来越成为人本主义的对立面,他们是两个对立的精神世界。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就放在对这个主题的论述上,即论述何者在生平和个性方面具有更高更普遍的意义。我们想了解的是,这两位人物如何借助其内在本质,而必然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本书突出一种超个体和超历史的旨趣,这或许让读者获悉两者生平事迹的愿望落空了,但说到底,尼采和布克哈特只是时代的代表罢了,他们两人最终理解的精神史就是“为获取精神价值的奋斗史”。

尼采的沉重之思

施特劳斯 讲疏

维克利 整理

马勇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施特劳斯1967年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的尼采讲座的授课记录稿,由后学依照录音编辑而成,共17讲。施特劳斯一生中共三次讲授尼采,本稿是第二次讲授,讨论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与《道德的谱系》三个文本。

施特劳斯的这次讲课主题是尼采对自然问题和真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尼采试图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努力如何使得尼采思想矛盾重重。施特劳斯讨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思考哲学是否可能这个大问题。在现代思想中,自然由于人意欲自由而成为人必须克服的对象(因为现代思想认为遵从自然意味着受自然奴役)。随着自然作为标准的意识的丧失,哲学是否可能变得问题重重。这一点最终在19世纪达到顶峰,哲学成为了科学的婢女,与此同时科学却无法回答科学自身之善的问题。尼采面对这一处境,试图挽救哲学的可能性,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创造一种未来哲学。尼采的困境在于试图在历史意识的基础上,重新找回自然,并为自然祝福。施特劳斯的讲述细致入微地呈现了尼采所思的沉重性并告诫听众,尼采的思考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