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治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的良方!
对中医不熟悉的人,估计难以理解痉病是个啥。它在古代亦称抽搦、抽风、反折等。
是以筋脉失养,后项脊背间肌肉筋脉牵强,凝滞不舒,四肢抽搐,或是身体仰曲如弓状,或是牙关紧闭、口不能开主要表现的疾病。
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筋脉之病,为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发性抽搐发作的病证。
所谓筋,由肝主管。肝主全身筋膜,能控制肢体运动。肝之气血充盛,筋膜得其所养,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肝之气血亏虚,筋膜失养,则筋力不健,活动不利。
由于脾土可营养肝木,肾水可滋养肝木。
所以肝肾亏虚,脾胃运化不利,气血生化不足,是导致痉病的诱因。
所谓脉,主要是督脉。督脉是人体脊柱上一条重要的经脉,背为阳,胸和腹为阴。督脉贯通脊柱,总督全身阳气,为“阳脉之海”。
具体来说,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向下过会阴部,向后行于尾骶部,沿人体后背上行,经项后部进入脑内,然后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若邪犯督脉,比如外邪壅塞经络,气血不畅。或是火热炽盛,耗灼阴津等。则角弓反张,项背强直,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所以本病与肝、脾(胃)、肾及督脉均密切相关。
《辨证录》九宫汤可治痉病,手足牵掣,以及口眼歪张。
九宫汤之名,让人想到朋友圈的九宫格,将属于自己的地盘占得一个不剩。而这个九宫汤,除了药由九味组成,还让人联想到这么一个意义,就是将病症围得水泄不通,不让一个敌人跑掉咯。
九宫汤组成:
九宫汤组成
人参1两(约31克),巴戟天5钱(15克),葳蕤5钱(15克),半夏1钱(3克),乌药1钱(3克),秦艽1钱(3克),陈皮5分(1.5克),附子5分(1.5克),天麻5分(1.5克)
主筋之药有:
巴戟天、秦艽、天麻、葳蕤
补脾胃之药有:
半夏、乌药、陈皮、附子、葳蕤
补肾之药有:
巴戟天、附子、葳蕤、乌药
入督脉之药有:
巴戟天、附子、人参、乌药
由上能看出有些药一专多能,纵横于脾胃肝经与肾等。同时,各药共用,如九宫格一样占满战略要塞,照顾到了引起痉病的方方面面。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药具体是怎么起效的。
九宫
人参味甘微寒,补脾补肺,生津止渴,安神,调理体虚,药力主要向内走,固五脏之气,壮元阳。这是在为消除痉病打地基。
巴戟天甘,辛,微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是治疗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的良药。
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心腹冷痛,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都是高手。
巴戟天和附子,既是驱走风寒湿邪的良药,也是打通督脉的良药。
葳蕤就是玉竹,性味甘平。入心、肾、肺、肝、脾五脏。补中益气,润津除烦。主心腹结气,虚热湿毒。可去除引起痉病的火热炽盛,耗灼阴津等邪气。
半夏辛散温通。入脾、胃、肺经。消痞满散包块。
陈皮辛散温通又燥湿。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半夏和陈皮,共助脾胃运化,助气血生化。
秦艽辛散苦燥,性平。入胃、肝、胆经。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的功效佳。是治疗筋脉拘挛,骨节酸痛等的良药。
乌药,气雄性温,能行气止痛,温肾散寒。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外寒冷气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消除;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痛,很快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慢慢能通,这就是它气雄的气概。
若外邪壅塞经络,令气血不畅,乌药是很好的斗士。
天麻性味甘,平。入肝经。治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癫痫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由上可见,天麻和乌药,不仅是治痉病的要药,也是治癫痫中风等的要药。
那么痉病和中风有何区别?
中风病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不经昏倒而渐进加重,即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为主症。痉病是以肢体抽搐、强急为主症,神昏为其或有的伴发症。且痉病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症。
若口眼歪张,因天麻独归肝经,肝开窍于目,附子乌药等亦治中风,故九宫汤亦治口眼歪张。
一个问题:此方如何服用?
答曰:水煎服。
一个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爱好者情况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