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看似情真意切,实则有意为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看似情深意切,实则暗藏杀机。一直以来,关于马谡失街亭,很多人都会将罪责归在马谡身上。正是马谡的骄傲自大,自恃才高,熟读兵法,不听诸葛亮“下寨必 当要道之处”的命令,也不听王平“伐木为栅,以图久计”的建议,仗着自己“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几条空洞的兵法,在山上扎营,结果遭到司马懿四面围攻,截断其水道,最终惨败,失去了街亭要地。

失街亭固然是马谡之错,但是诸葛亮也应该为此负责,甚至说是诸葛亮计划里面的一环。首先是向来知人善用的诸葛亮,为何将位置如此重要的街亭交给自恃才高的马谡。要知道街亭是诸葛亮这次北伐的关键,按理说如此重要的位置,要么是诸葛亮自己亲自坐镇,要么是派名将魏延去守御。结果诸葛亮派的却是没有实战经验得马谡,与其说是因为马谡之前所提出的计谋深得诸葛亮之意,才为他赢得镇守街亭的任务,不如说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为蜀国做的人才筛选的一个计划。

诸葛亮的北伐除了最直接的北伐的目的之外,还有对人才挖掘的想法。当时的蜀国经历了夷陵之败,损失了一大批军政人才。除了从原有的几个内部集团挑选之外,诸葛亮也想通过北伐招揽一些其他地方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北伐将原有一些有所缺陷的内部人员淘汰掉。

马谡就是这么一个需要经过“考试”的人员。其实诸葛亮对于马谡还是非常看重的,只是刘备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宜深察之”。按理说刘备的临终之言,诸葛亮都会听,但唯独是否重用马谡这件事上,诸葛亮犹豫了。

最终诸葛亮还是决定给马谡机会。于是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几次对外征战都有将马谡带到身边。诸葛亮南征苗疆之时,马谡奉后主之命劳军,诸葛亮问南征的取胜关键,马谡给出了“心战为上”的正确答案,随后诸葛亮发出了“幼常知吾肺腑 ”的感叹,充分肯定了马谡的才华,并留马谡作了参军。

在南征成败的关键之际,孟获之弟孟优来投降,诸葛亮借此对马谡又进行了第二次考察。不过这次诸葛亮只是:回顾马谡曰:“汝知其来意否?” 这跟马谡刚来苗疆时,诸葛亮主动直接提问的态度有所不同。稍显被动,又略带故意。所幸的是,马谡再次给了诸葛亮满意的回答,诸葛亮抚掌大笑曰:“汝之所见,正与吾同”。虽然这次诸葛亮也肯定了马谡,但是却不是很热情。

马谡第三次提出建议之时,是在司马懿被任命总督雍州、凉州等地兵马时,孔明大惊,担心司马懿将部队训练好,对蜀国构成极大的威胁。这个时候,马谡主动献上反间计,诸葛亮听从了诸葛计策,最终使得司马懿失去了兵权。解除了蜀国的最大威胁。但是这次诸葛亮却丝毫没有给予马谡肯定,只是从之而已。

为何马谡多次提出的建议都深得诸葛亮之意,却反而让诸葛亮对他的态度发生改变。其实这主要还是诸葛亮已经完成了对马谡的考察。不可否认马谡才计过人,但是马谡却有着很多性格的缺陷。 在马谡的几次献计的时候,他都不经意间暴露了自己的性格缺陷,他既能得到诸葛亮的肯定,又将自己恃才而傲的品性展露无疑。这一点,在马谡第三次出场献计时尤为明显。当听到司马懿被任命总督雍州、凉州等地兵马时,诸葛亮大惊, 决定要先起兵伐之,语音刚落,马谡就急于献计。诸葛亮最后虽听从了马谡的计策,却没给到任何评价,此时此刻,刘备临终前那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浮现在了诸葛亮的脑海当中。

从这一刻开始马谡被诸葛亮排除出了权力的核心,但是马谡也确实有才华。这么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如果得不到重用,未来将成为蜀国的一大威胁,正如后来诸葛亮死后预防魏延那样。此时诸葛亮也开始预防起马谡了,于是让马谡镇守街亭,同时用激将法让马谡立下了军令状,又安排了王平来掣肘马谡。此举让马谡性格缺陷不断放大,膨胀的马谡甚至说出了:“丞相 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邪”。很显然,此时的马谡连诸葛亮也没放在眼里,再加上王平不停地用“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的话来激怒于马谡。

马谡终于顺了诸葛亮之愿在背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失街亭大军退回至汉中后,诸葛亮先是责怪王平不谏,借王平之口指出马谡的种种过失,又以明正军律为由,不为众将所动,斩了马谡。

(0)

相关推荐

  • 三国权谋:街亭马谡死得冤

    "失.空.斩"是传统京剧经典剧目,意在歌颂蜀汉丞相诸葛亮勇于担当.智勇双全的高大形象.其实,剧目过于粉饰了代表蜀汉正统的诸葛亮的高风亮节.马谡失守街亭的主要责任在于诸葛亮的决策失误 ...

  • 他一生只献了1计,打了1场仗,却直接影响了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命运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在孙权的殿堂上,舌战群儒,但是不知道到的,是其实蜀国还有一人也效仿诸葛亮的行为,帮助蜀国度过最危难的时期,此人还是诸葛亮的徒弟,他就是马谡. 马谡一门,共五位兄弟,分别是:马玄.马康. ...

  • 为何说王平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王平正儿八经的文盲一枚,还是曹魏的降将,却改变了蜀汉的命运,也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为什么这样说,让我们看一看王平是怎样力挽狂澜的. 王平是巴西宕渠人,因为巴西郡七姓夷王举巴夷等地民众依附曹操,王平也 ...

  • 诸葛亮杀了一个旷世奇才,提拔一个文盲大将,16年后挽回蜀汉江山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早已家喻户晓,作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之中的很多人物,都经过了作者艺术化的加工,但也在加工的同时赋予了那些历史上的古人别样的魅力,一群形象鲜明 ...

  • 读《诸葛亮传》有感

    诸葛亮,字孔明,由于足智多谋,而被人们称为智慧的化身.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在诸葛亮死后,蜀人敬重其为人,不设丞相,改由大司马代行丞相事. 诸葛亮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建安十二年(西元207年).自那之后 ...

  • 孔明和马谡从未带过兵,为何孔明出山就胜,马谡不行

    诸葛亮和马谡都是为人主出谋划策的重要人物.但诸葛亮和马谡不是一个级别的.两者根本无可比性,如果硬要拉在一起比,笔者不妨作个分析. 一.两者才华差距太大. 1.诸葛亮: 诸葛亮与朋友相聚时,众问孔明之志 ...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只不过是掩人耳目,马谡后来更名换姓灭了蜀国

    <三国演义>中蜀国参军马谡因刚愎自用而使军事要塞街亭失陷,最终导致蜀国大败,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初从刘备取益州,官至越嶲太守.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深得诸葛亮 ...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个中缘由,不是传说的那么简单!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有一章:''孔明挥泪斩马谡''.说马谡失守街亭,被诸葛亮斩首了. 为什么镇守街亭这样的军事要地,马谡立状请缨,诸葛亮很痛快就答应了呢?按理说,诸葛亮不应该派马谡去守街 ...

  • 马谡是三国中死的最冤的一位 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真正用意

    人们印象中马谡因丢失街亭而被诸葛亮斩首,往往被认为是马谡他咎由自取,诸葛亮已对他仁至义尽.但是对照史书中类似事件的记载,仔细斟酌.我们就可以看出,像马谡这样虽然他犯的错误不小,但还不至于到杀头的地步. ...

  • 再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侯景皓

    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 ...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杂谈---才世泽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讲的是:马谡骄傲大意失掉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 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段,蜀国大家都知道,其实蜀国并不能算上国家,相比于魏国和吴国,充其量就只算得上是一个骑 ...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其实他决心下得很难

    <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面对马谡的失误,诸葛亮虽然斩了马谡,但这个决心不好下,站在诸葛亮的立场,真的很难. 一.头可断,情难断 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非同一般. 1. ...

  • 苗怀明:这一刻不再料事如神——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国演义》新读之八)

    所谓料事如神,就是提前预知事情的发展走向,并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在<三国演义>中,这几乎成为诸葛亮的专利,当时江湖上足智多谋的高手多的是,比如司马懿.曹操等,但能称得上料事如神者似乎只有诸葛 ...

  • 司马懿官复原职,诸葛亮上演空城计,事后挥泪斩马谡

    司马懿官复原职,在孟达起事前抢先一步兵临城下 连任两位大都督,均已失败而归,魏帝又惊又急,太傅钟繇便以全家性命保荐司马懿.曹睿急忙遣使持节召司马懿.与此同时,曹睿御驾亲征,起兵长安. 李严之子李丰从白 ...

  • 诸葛亮为何要挥泪斩马谡?一千八百年之后,马云告诉你真正原因!

    蜀汉建炎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卷雍凉三郡,一片形势大好.可是在关键要地街亭的防守上,诸葛亮却不用宿将魏延.吴懿,而将参谋出身的马谡委以重任. 结果马谡只知道沿袭兵法&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