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洪水退去,生活继续

“七下八上”主汛期,海河主要支流之一的卫河上游连降大到暴雨,南太行山区的盘石头等水库达到或超过汛限水位。

盘石头等水库按照防控要求泄洪后,卫河流经的鹤壁、新乡和安阳等地的蓄滞洪区启用,滔滔洪水给卫辉、浚县、滑县等地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灾难。难以计数的农田、广场、仓库和家园被淹,千年不遇。

如今,洪水逐渐退去,人们的生活在继续。

上图为十天前的傍晚,无人机拍摄的河南省滑县县城道口古镇西南角的“西湖“

滑县”西湖“东侧的三家村头,低洼处还有不少的积水。

三家村西口的堤防,十天前还在。

现在,该拆除了吧?

上个周六,与两位影友老兄深入“西湖”南面的长虹渠蓄滞洪区,拍摄了下面这些照片。

一座被洪水冲毁的简易彩钢房。

园区内的部分道路“封闭维护”,需要绕行。

积水的颜色发污。

一位老人在水中做什么?

是不是在打渔?

不是说这水被严重污染了吗?

大部分的洪水退去了,但是积水还不少。

白鹭等喜水的鸟儿一群群,或翱翔天空,或觅食水中的鱼虾。

西环路上,虽然没有了积水,但是也鲜见通行的车辆和行人。

西环路的路西,一座曾经泡在水里的厂房,似乎已经大伤了元气。

西环路边行道树上的杂物,昭示着洪水当时的高度,足有两三米高。

蓄滞洪区内的部分道路,还没有打通。

洪水退去,生活继续……

明天,会更好!


7月下旬,我省遭遇极端强降雨,卫河上游泄洪。卫河滑县段、共产主义渠水量猛增,汛情危急。

7月23日,为减轻上游洪水压力,经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批准,启用长虹渠蓄滞洪区及白寺坡蓄滞洪区。

据统计,截至7月26日,滑县受灾509个村90114人,全县转移群众20875人。其中,长虹坡、白寺坡滞洪区涉及13个村庄16348人全部转移。农作物受灾面积15524.71公顷,受损工业企业52个、商贸网点14个、学校44个,倒塌房屋239间,损坏房屋1757间,公路受损131.36千米,阻断公路55.63千米,受损堤防20.6千米、通信线路11千米、市政供水管网3.15千米、电力线路2.47千米,通信基站30个,直接经济损失2.95亿元。


卫河,中国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因源于春秋时卫地得名,发源于山西太行山脉,流经河南新乡、鹤壁、安阳、濮阳,沿途接纳淇河、安阳河等,至河北馆陶与漳河汇合称漳卫河、卫运河。最后再流经山东临清入南运河,至天津入海河,并在沧县南又挖成捷地减河,引洪水直接入海。全长400多公里,其中干流河道长344.5公里,流域面积14970平方公里。

卫河的前身基本上是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在曹操开凿白沟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天然河流和早期黄河故道加以联缀而成。1960年代以前是河南省的重要航道,也是河南省北部重要的灌溉水源。

关于卫河的发源,业界曾有三种说法:

一说发源于博爱县之皂角村,这里是原运粮河(古永济渠,引沁水的人工河道,在大沙河源头下游)的起源处。历史上的运粮河由此东北流汇合新河、沙河、门河、洪水河至新乡县合河乡与卫河相接,这是按“河源唯远”的观点而定的卫河河源,后来,随着运粮河的改道,这种观点已成为史话。《河南省志·地理志》有此记载。

二说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的夺火乡。夺火在陵川县城南35公里处,原名铎壑,因春秋时为铎遏父的封邑而得名,后讹传,演变为夺火。此处高山林立,沟壑比比,古为永和隘,是陵川通往河南的咽喉。运粮河改道以后,卫河上游的主要干流为大沙河。

三说辉县市百泉为卫河之源。其实百泉只是卫河上游支流百泉河的源头。在辉县市境内注入卫河。大沙河上游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坡陡、水急,新中国成立前又无固定河槽,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治理,并在上游的太行山中修建了规模宏大的群英水库。而群英水库的上游,正是净影峡谷。从卫河的所有支流来看,卫河显然不可能发源于百泉,因为这些支流都处在百泉的上游,而大沙河是卫河的第一个支流,理应成为卫河的源头。

此外,《河北省志第3卷 自然地理志》载:卫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是将黄河支流沁河支流丹河与大沙河混同所致。因两河在河南省焦作市相邻且有渠道沟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