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史话七:隐公居摄之初就遇到难堪事,其中还有天子来“捣乱”

鲁惠公姬弗湟,一位别出心裁,通过“礼教强国”使得鲁国在东周初期仍能保有影响力的一代国君。可就是这样一个“崇尚”礼制、礼教的人,晚年也做了件出格的事。正如上篇“鲁国史话”所叙,惠公因为“准儿媳”仲子年轻貌美,自己萌生了爱意,索性将其续弦为夫人,并生下了嫡长子姬允。整件事不仅荒唐之极,让惠公留下了“夺妻”的污点,也给鲁国的影响力蒙上了阴影

但是,再回顾此事,最受伤的人其实应该是弗湟的庶长子姬息。他不仅“妻子”被父亲抢走了,还因为这位后母生下了嫡子,让他彻底失去继承权。并且,这还不算完,他的父亲临终前又推给他一件更欺负人的任务,让他先帮年幼的弟弟代管几年国家,日后再归政给姬允。这真是人善被人欺,所有倒霉事都让姬息摊上了。然而,姬息还真是一位“老实人”,权衡再三依然答应了父亲的要求,并在惠公离世后,以摄政相国的身份代管国家。只不过,鲁国的臣民们似乎还挺照顾这位可怜人的,给了他一个等同于国君的谥号——鲁隐公(《谥法》记:“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应该就是他不是真正国君而主持国事的最好写照)。

鲁隐公姬息

鲁隐公,姓姬名息,在《世本》等书中记其名为息姑,是鲁惠公和媵妾声子所生的庶长子。既然他已经承诺了父亲要代弟弟摄行国政一段时间,咱们从今天起的几篇“鲁国史话”,就来说说他“居摄”后鲁国的故事。那为何此前鲁国国君的故事都相对简略,到了隐公这里作者要特意提前声明会比较丰富了呢?难道“闲叙”你也可怜隐公,想多为他诉诉苦吗?其实,在下虽然同情姬息,但真不是因为这样才要替他多书写几篇“史话”,实在是由于从隐公开始,咱们能查阅的史料更加丰富了。因为,孔老夫子所著的《春秋》,就是从隐公居摄的年代开始书写,有了这些记载,让咱们能更加了解鲁国,更加了解整个东周王朝的前半程。

另外,在下还要多啰嗦一点题外话,正因为孔子的《春秋》所载内容起始于隐公元年,所以在下认为历史上真正的春秋时期应该也开始于这一年,即平王四十九年。只不过,此前的四十余年实在是没有必要再单独划分出一段历史时期,加上那段时期周朝的状态又与《春秋》所记的状态相同。所以,史学界才把东周仅分为两段,前半段都称为春秋,后半段则称为战国

孔子著春秋

好了,说完题外话,咱们再书归正传。鲁隐公居摄后,这位倒霉了许久的“老实人”是不是也该转运了?毕竟,一个人点背,也不能一辈子点背吧。可历史就是如此的现实,姬息摄政后的第一年就麻烦不断,一件又一件难堪的事需要他去处理。这其中有他父亲惠公留下的“后遗症”,还有天子平王带来的麻烦,具体是什么呢?鄙人这就给大家逐一叙说叙说:

1、安葬惠公很尴尬,嫡子没继位,庶子难操持

大家一看这小标题应该就能明白,隐公遇到的第一件难堪的事就是如何安葬父亲的问题。按理说先君亡故,应由继位的国君来主持葬礼并正式安葬,其后还有守孝等后续流程要完成。可惠公临终前那欺负人的安排,让这件事变得复杂了。

其一,嫡子姬允因年幼暂时没有继位,不能以国君的身份主持葬礼(当时的姬允应该还是个孩童,即使继位估计也主持不了葬礼);其二,庶子姬息虽然主持国事,但其身份只是摄政的相国,也不能以嗣君的身份来主持葬礼

鲁隐公不是正式国君,不能主持葬礼

这就让惠公整个安葬过程都没有一个正常的仪式,甚至可能就没办什么葬礼(《春秋》没有对惠公下葬的记载,也没有诸侯国国君前来吊唁的记载,让鄙人有了没有举办葬礼的想法),便草草入土。这难道不是惠公的尴尬,隐公的难堪吗?

2、惠公已入土,天子却派人来“捣乱”

所谓的天子派人来“捣乱”,并不是平王真的让人来鲁国搞破坏、惹麻烦了,而是平王特意派大臣宰咺来给惠公吊唁,即《左传》所记:“(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赗”音feng,四声,是助人办丧事所赠的财物)。按说天子派人送来惠公丧葬所需的财物应该是件荣耀的事,怎么就成“捣乱”了呢?关于这“捣乱”的解释,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其一,《左传》书中提到:“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也就是说平王这次命人来吊唁的时间不太对,因为这次吊唁说是给惠公送丧品吧,他已经入土安葬了,等于没有赶上;而给惠公夫人仲子送丧品吧,她还没有亡故,等于提前预报凶事不吉利。如此不合礼制的行为,真是叫鲁国人难堪。

左丘明、谷梁赤对《春秋》各抒己见

其二,另一部注解《春秋》的史书《谷梁传》虽然也同意平王命人送丧品太迟的这前半段观点,但却否定了《左传》后半段观点,也就是天子并没有提前预报凶事。因为,谷梁赤认为,这里提到的“仲子”并非惠公的续弦夫人,而应该是姬弗湟的母亲,即孝公的侧室。正因她不是孝公的正室,所以平王吊唁时不应给妾室吊唁,属于无礼,这才是令鲁国难堪的后半段解释。

那到底哪一种解释更贴切呢?鄙人觉得两部书所说都有一定的道理,具体孰是孰非,因为孔老夫子没有写明这位“仲子”到底是谁,所以无法断言到底是左丘明正确,还是谷梁赤无误。而二人共同提出的“平王使宰咺归赗”太迟了的观点,肯定是让鲁国以及隐公难堪的原因之一了。可为什么说是平王送丧品来迟了呢?难道不会是鲁国由于无法办正规的葬礼而提前给惠公下葬了呢?

这是因为“周礼”中所记:天子驾崩后会停灵7个月,供四方诸侯赶来吊唁;诸侯离世后会停灵5个月,供同盟的邦国赶来吊唁;大夫去世后会停灵3个月,供同僚来吊唁;士人亡故停灵1个月。此时,已经是隐公居摄后的第七个月,惠公如果还未下葬的话,都够天子停灵的标准了,鲁国断然不会做出如此忤逆之举。平王却等到这个时候才派人过来送丧品,当然是朝廷的失礼,给了鲁国大大的难堪。

《左传》中“四种停灵标准”的记载

另外,在下还要再多提出一点平王的失礼之处,即他派来吊唁的人宰咺(宰为官名,咺为人名)也有问题。因为,一般在《春秋》之中直呼人名时,都含有贬低的意思或者是说明此人本身身份低微。宰咺既然是天子派来的使节,理应采用尊称,可孔老夫子偏偏以他的实名记载于书中。这除了刚刚提到的天子吊唁礼节不符合礼制,让人看轻了他所派遣的使臣以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宰咺本人只是个职位很低的下大夫而已。然而,鲁国如此重要的姬姓宗邦,他们国君离世这样的大事,天子只派了个下大夫来归赗,这不仅是无礼,还让隐公更加难堪

3、惠公娶了三位宋国女子,却仍要跟其交战

看过了刚刚的那件难堪事,各位从其叙述的篇幅如此之长,应该就可以体会出平王的“捣乱”带给鲁国多少尴尬。但是,这样的尴尬对于隐公来说依然没有结束,紧接着到了他摄政后的第九个月里,姬息又要替自己的父亲收拾残局了。而这一回,隐公要面对的对象乃是他母亲的娘家宋国。

原来,那位娶了孟子、仲子、声子三位宋国女子的惠公,不知为何在晚年跟老丈人家宋国翻了脸,双方兵戎相见打了起来。更过分的是,惠公攻打宋国还十分的卖力,竟然在距宋都商丘不远的黄邑将其主力打败,让本来亲密的两国从此成为仇敌。也正因如此,姬弗湟离世时两国的战事仍然在持续着,所以《左传》也将其归为了鲁惠公草率下葬的原因之一。

鲁、宋交战之地黄邑的位置示意图

等到隐公居摄后,这烂摊子总得收拾一下,毕竟宋国是母亲声子的娘家,自己又跟宋国没有仇恨,没有必要继续打下去。更何况,惠公又刚刚离世,自己就算不能以丧主的身份来守孝,大丧期间也不宜发兵打仗。因此,姬息主动放低姿态,邀请宋国国君到宿地洽谈罢兵结盟之事。而宋人也因连年战火苦不堪言,当然就顺势与鲁国修好,双方又恢复了以往的和睦

4、为了挽回天子的颜面,隐公被迫给父亲再办一次葬礼

《左传》所记:“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这在表面上看来是因为当初惠公下葬时过于俭朴,作为儿子的姬息要帮父亲再风风光光地操办一次葬礼,让他更体面一些。可是,当咱们再继续往下读这段记载时,会发现“公弗临”(即隐公依然不能以丧主的身份参加)这句话赫然记载于书中。这就说明所谓的此前葬礼不完备,需要进行改葬的说法只是个说辞,实际上第二次葬礼跟第一次一样,仍然没有主持丧礼的丧主,如何能说这次改葬就完备了呢?

那隐公到底为什么要重复举办一场如此令自己及鲁国难堪的葬礼呢?鄙人以为姬息这是在帮平王找回面子。正如刚刚讲第二件难堪事提到的,由于平王派来的使节身份不够,且送丧礼来得又很迟,不仅让鲁国尴尬不已,连天子自己的颜面也尽失了。隐公既然是一位善良、贤德的老实人,鲁国又是最拥护朝廷、尊崇礼法的姬姓宗国,如何能让天子丢面子呢?所以,姬息宁可自己再尴尬一次,也要给父亲惠公再办一次葬礼,来表示平王归赗并没有来迟

古代葬礼仪式

终于,隐公艰难地熬过了他居摄的第一年,一连四件难堪事,让他悲惨的命运一直续写着。那接下来这位替父亲收拾了惨剧,还替天子挽回了颜面的“老实人”还会一直点背下去吗?咱们下次“鲁国史话”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隐公元年、无奈居摄、居摄之初、难堪不断、葬礼无人主持、天子归赗迟到、恢复鲁宋关系、挽回天子颜面、点背老实人。

关键词云图简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