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海标:张仲景用5方-治风热感冒】

经方能否治疗风热感冒?如何治疗风热感冒?

现代中医方剂学通常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选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辛温解表,
风热感冒选用桑菊饮、银翘散等方以辛凉解表。
如此分法使不少人误以为经方只能治疗风寒感冒,不能治疗风热感冒。
事实上,清代以前众多医家均以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辩证为法,辨治包括时行感冒在内的众多疾病。

明末清初后,因温疫流行,促使温病学派兴起,吴又可及叶天士等一代中医大家鉴于《伤寒论》“详于寒,略于温”的不足,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温热类疾病的证治规律和防治体系,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又一高峰。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温病条辨》可以说是温病学派的巅峰之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至今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其中治疗风热感冒的桑菊饮、银翘散便是其中名方,现在仍是临床使用最多的方剂之一,为治疗外感类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

桑菊饮、银翘散是治疗“邪犯肺卫”的方子,现称为风热感冒,症状多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等症。
清代吴鞠通距医圣张仲景时代有1600年,那在这一千年里中医是如何治疗“风热感冒”的呢?方书之祖《伤寒论》里的经方真的只适合治疗所谓的风寒感冒吗?《伤寒论》中有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治疗风热感冒药方呢?

中医认为“寒、热、虚、实”是疾病的病性,中医辨证首先需确定病位,然后需确定病性,最后才能确定治疗的具体方药。
六经辨证将外感表证即太阳病按“表实证和表虚证”分类,
表实证用麻黄汤,表虚证用桂枝汤。
近现代将外感表证从“风寒证与风热证”分类,
风寒外感用麻黄汤、桂枝汤,
风热外感用桑菊饮、银翘散。

可以说,外感从寒热分类或从虚实分类,只是认识疾病和分类方法的角度不同而已,绝不是说经方不能治疗风热感冒,恰恰相反,经方治疗所谓的“风热外感”效果相当好。

从临床可见,外感无论是从寒热分类还是从虚实分类,相互之间是有交叉重叠的,比如:
表实的麻黄汤证邪气可从寒化热,如麻杏甘石汤证;
表虚的桂枝汤证也从寒化热,如桂二越婢一汤、桂枝加大黄汤证等。

从六经辩证来说,所谓的“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合病并病,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等。

下面介绍一下可以治疗“风热外感”的经方方证

1、葛根汤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组成。葛根辛甘凉,凉能清热,辛能疏表,葛根汤既能由麻桂辛温外散,又能由葛根辛凉疏表,如果加大葛根剂量或减少麻桂用量,则葛根汤的辛凉解表能力会逐渐增强,如果加上辛寒的石膏,则其辛凉解表的能力会更强。葛根汤还可通过加减变化以扩大适应症: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2、麻杏甘石汤

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伤寒论》第63条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杏甘石汤主之。”麻杏甘石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而数者。方中麻黄、石膏为主药,其中麻黄开宣肺气以平喘、开腠解表以散邪;石膏清泄肺热以生津、辛散解肌以透邪。二药一辛温、一辛寒;一宣肺,一清肺,且都能透邪于外,为临床治疗风热外感见咳嗽痰黄诸症的常用方剂。

3、大青龙汤

具有内清外散之功效,发汗解表能力首屈一指,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症见:恶寒发热,周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等症,临床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小儿夏季外感高热等病,是治疗“寒包火”的强力方剂,临床疗效卓著。

4、小青龙加石膏汤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治外寒内饮证,小青龙汤加石膏则是治疗外寒内饮化热之证,如症见咳嗽,流黄浓涕,口渴等为寒饮上逆,兼夹阳明上焦郁热所致,故以小青龙加石膏汤解表清热,温化寒饮降逆止咳。故应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治疗咳喘,不应囿于风热犯肺、风寒袭肺等固定思维,只要证候病机为表现为“外寒内饮夹热”,不论冬夏,皆可应用。

5、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治疗少阳与太阳并病的代表方。《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原方所治是太阳与少阳并病,所见太阳病不重,少阳病也不显,以风寒外感为主,但又稍许寒郁化热,如痰稠稍黄、咽稍痛、舌尖边稍红、口稍干苦等症。小柴胡汤加石膏可治内外俱热之三阳合病,临床上使用的机会也不少。

以上只是几条治疗风热感冒常用经方,如果通过加减或合方治疗风热感冒,则可用的经方又不限以此矣。

摘自《经方源流临证探微》

赖海标,男,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肾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会感染与炎症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第三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中山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曾荣获广东省基层优秀中医工作者、全国中医医院医疗业务管理优秀工作者、中山市十杰市民、中山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等称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