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为什么大家又重读一百年前的《月亮与六便士》?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285篇原创首发文章
笔者已经写了多篇关于2018年的文章。如《如何度过2018年喧闹波折的盛夏?》《写给2018年的信》《2018,不再低调和神秘的段永平?》《今年,大街小巷的烟火气变了什么?》等。今天这篇,选了另一个角度,即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
真人秀如今已经延伸到了读书领域,10月8日,腾讯视频上线了《一本好书》,第一期便是赵立新黄维德激情演绎的《月亮与六便士》。我周围爱书的朋友也都感慨,今年为什么它又这么火了,大家都在看?
《月亮与六便士》是20世纪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成书于1919年。1919年是个特别的年份,是世界近代史上大事件发生频率相当高的年份之一。世界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开了五个多月的“巴黎和会”最为著名,英国希望大陆均势,法国希望海上霸权,美国需要世界霸权。1919年对中国也意义重大,五四运动后,人们第一次全方位的文化思想变革从此开启。
一百年后的今年,重新读这本书的人越来越多,也是个值得玩味的现象。一百年来,人性和物性更具有现代性了吗?(注:现代性是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
永远记住世事难料
这本书的作者是毛姆,他的一生充满变数,十岁失去父母,童年就患有轻度抑郁的社交恐惧症,但他的一生却很丰富灿烂,他做过助产士、间谍、演员、救护车司机;他爱女人,拒绝过女人求婚,被另一个女人也拒绝过,他跟一个有夫之妇生下一个女儿后,那个女人离婚后嫁给了他;比起女人他更爱男人,他雇一个美国勤务兵杰拉德照顾自己并且爱上了他,他们相伴走遍了世界,毛姆成了世界旅行家,杰拉德给他惹了无数麻烦,挥霍了他很多钱财,但他依然很爱他。他活得很长,91岁,后世的人认为作为作家他算活得既自由又舒适了的。
《月亮与六便士》的主角原型是保罗·高更,生于1848年,他原在一所神学院接受教育,17岁时自作主张在商业海军学校注册为驾驶见习生,随后作为助理水手开始了从法国的勒阿弗尔港至巴西的里约热内卢的航行,同行水手向他描述的塔希提岛(Tahiti)的冒险经历对他影响颇深。他在海轮上工作,去过南美、地中海、北美和印度。23岁当上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梅特·索菲亚·加德为妻,与她育有五个孩子。他结识了很多画家,并且也爱上了画画。1883年,法国证券市场崩溃,他虽是被迫辞去经纪人工作,却也过起了全心全意绘画的日子。1883年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近代史上中国第一次金融危机也是这一年发生的。时代就是这样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的,用一种接近大转弯的方式。38岁,他与家庭断绝关系,过起孤独的日子,39岁时他踏上了去巴拿马和马提尼岛的旅行,爱上大自然下简朴的生活。和大多数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他的画作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他有印加人血统,被誉为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我是个野蛮人,也是个孩子,我要在画布上表现的,是原始和童心”。1898年左右,高更的艺术创作达到顶峰,他画出了《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这样的鸿篇巨制。
| 高更画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
书中的主人翁斯特里克兰与原型高更最大的区别在于,高更在中年的转变还是有现实因素以及有家族基因和生活经历的众多铺垫,而斯特里克兰的突然放弃既有的一切则毫无征兆。我们现代理性客观的人,已经不能接受这样的没有任何征兆的不辞而别。但如今这个世界的情节发展,就是这样突然,不带一点铺垫,变革来得太快,才发现我们所标榜的理性少得可怜。就像最近人们崇拜福娃,拜锦鲤拜运气一样,人们就喜欢毫无逻辑,毫无理由,简单粗暴,不必思考就不劳而获的东西。
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成功的证券经纪人,一夜之间突然抛弃一切,包括依然成功稳定的事业、结婚17年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远走他乡,从伦敦去了巴黎,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后来人们才知道,他是去那里画画。他对家人、朋友和一心爱他的情人都非常残忍冷酷,对世俗的一切表现得冷嘲热讽、傲慢不屑,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法抗拒的追求。最终,他厌倦了文明世界,来到南太平洋的一座美丽岛屿,与世隔绝,创造出了不朽之作,却在临死之前,叮嘱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他画在房子四壁上的壁画……让人有一种“死去元知万事空”的哲学悲切,甚至感受到了中国庄子哲学中的意蕴——“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人性如此复杂
世事已经足够难料,而人性又如此复杂。许多人感慨,世道变了,人心不古。人心真的越来越坏吗?也许本来就很复杂,只是原来还会修饰一下,现在则装或解释都懒得做了。放出人性的恶,再放任其胡作非为,也不知道界限和尽头。底线和最后一道防线,都是最近几年财经圈经常看到的词。
我一直关注的是最真切的人生。年岁越大,我看到的越来越不是简单的相亲相爱,或者充满恨意和疏离感,很多时候都是日益增多的扭曲的情结在主导事情的发展。比如,31岁的戴桂花的爱人何智突然失联,往日恩爱的夫妻毫无预兆地失去了联系。最后何智是因欠下巨额网贷债而故意造出撞车坠湖的假象骗保,而戴桂花则留下爱了一生不后悔的绝笔信后,带着一双儿女投湖。何智现身,哭泣的是他没了香火。
《月亮与六便士》里写道:“卑鄙和高尚,邪恶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可以并存在同一颗心灵中。”
世界上有什么样的人,就有另一些人对应着他(她)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看,每个人的存在都是那么特别而必要。有骗子,就有受骗的人,有疯子,就有天才,一物降一物。
毛姆描述中的斯特里克兰的妻子很精明。斯特里克兰离开后,她懂得诉说自己的诸多不幸,很快会惹人生厌,所以她情愿避而不谈。她的举止总是完美。她显得勇敢,但不刻意;心情愉快,但不肆无忌惮;似乎,她更渴望倾听别人的烦恼,而非谈论她自己。每当她说到自己的丈夫,总是显出怜悯。斯特里克兰本质上跟她是两种人,所以他的出走也是必然的。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复杂性,公认的好人,可能藏着坏心,公认的富人可能负债累累,公认的名人可能做尽丧尽天良的事情。你所认定的事情,都可能被反转被颠覆。
变化对于孩子而言,都是突然的,他无法仔细勘查原因,只是接受结果而已。而对于理性的成年人来说,他必须勾勒足够的解释图景,才能令自己和别人满意。
我最近听着一个三线城市的中高档小区扫地阿姨讲着自己的儿子,在北京读书工作,早就买了房子,以后也会回家在这个小区买一套。一辈子工作是南方城市的人的自觉,他们省吃俭用,做着能做的任何的工作,省下可观的财富。而现在的年轻人,吃得好穿的好,生活方式也是自成一体,却没有什么积蓄。不能分辨谁富谁穷。这是一个表象判断的时代,但表象却越来越不真实。
不是爱就一直会爱,不是恨就一直会恨,在中国人的眼里,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没有摆不平的事情,只有没有对的谋略和权术。因为世事最多是反复。反复无常像孙悟空,某些年份会被压在五指山下,而有些年份会出来占据主场,大闹天宫。人们向往的自由美好,也会让人反复——“你为自己获得了自由而感到欣喜,你觉得自己终于成为灵魂的主人。你仿佛在群星中昂首漫步。然后,突然,你受不了了,你发现,原来自己的脚始终深陷在污泥中,你想,就索性在烂泥中打滚儿。”我小的时候就在想,各种基本面很好的家庭,为何最终并不幸福,可能就是无法驾驭“反复无常”,无法相信变化已经侵蚀了人心,而且无法用更大的能量来转换格局。人们不自觉地想要太多,被一种不知名的力量所裹挟!
不必仇富,也不用羡慕富人
香港的家族旗舰企业新鸿基,郭家兄弟曾长期盘踞亚洲富豪榜第二位,10月20日,郭炳湘病逝,其实他在夏天昏迷后就仅靠呼吸机活着,只是那天家人同意了医院提出的拔掉呼吸机的申请,他年仅68岁。十年前还是兄弟齐心财富传承范本,如今变成了豪门宫斗的惨烈收尾。2008年2月28日,郭炳湘被弟弟们(郭炳江、郭炳联)以美国医生鉴定的“躁狂抑郁症”逼着他向董事长提出休假,并在休假期间不得参与公司事务。香港专家判定他身体一切正常,他心凉又恼怒。随后,有最冷酷大家长之称的母亲邝肖卿接替他出任新鸿基主席一职。郭炳湘采取报复行动,向廉政公署提供证据,威胁到了郭炳江以及香港公积金管理局前行政总监许仕仁身上。兄弟之间,斗了十年,他损和自损都很严重。郭炳湘被媒体称为“豪门悲子”。
书里,一个看似幸福的富人家庭,男主人会突然不辞而别去学画。现实里,不断上演着豪门恩怨情仇。一个人不是因为利益而痛苦,就是因为情感而痛苦,再不然可以为了看似更高贵的价值而痛苦,比如说为了自由和创造的激情。生而为人,都难,不必羡慕富人,更不必因为畏惧富人而仇恨富人。
常言说,痛苦使人高贵,这不对;让人行动高尚的,有时是自满得意;而痛苦,往往使人变得心胸狭窄,充满仇恨。
世界的变化最不按照大道理和大道德走。人们并不是只有理想和现实两条路走到底,而是相互交织,甚至相互斗争,直到粉身碎骨,再把自己修复之后,才看见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这个世界还是一个救赎的模样,那还是万幸。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只有复杂和简单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不能简单用贫富去分类。人只能自己感受自己的命运。不是富了,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富了,可能生出的复杂事会更多。现代人喊着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其实一百年前斯特里克兰就将其进行到了极致状态,可是又如何呢?月亮之上,是阴冷。理想之下,是原来生活的悉数毁灭,有人会不舍。
女性也代表现实?
笔者认为,毛姆对女人、爱情和婚姻充满了偏见。透过斯特里克兰的话,他认为,“女人是我取乐的工具,我没耐心让她们当我的什么助手、搭档、伴侣”。“一个女人爱上你,除非拥有了你的灵魂,她才肯罢休。因为她很软弱,控制欲极强,没有什么能让她满足。”“说到底,这种感情不过是衣食无虞的满足,财产殷实的骄傲,熟人爱慕的愉悦,以及家庭圆满的得意;女人赋予这种感情精神层面的价值,只是出于一种无伤大雅的虚荣。”男人不喜欢女人打扰,只要给他做饭,带孩子,叫她做什么就做什么。全世界都一样,在一百年前,女人开始有了社会地位,一百年来,她们要求更多的社会地位,但在男人心中,女人的地位恐怕一直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斯特里克兰抛弃了自己伦敦的妻子,也没有真正爱过原住民阿塔。爱需要无私,或者至少将自私隐藏得了无痕迹。但他总是要打破传统,包括社会定义的爱。
作家只负责记录,描述,而不负责判断。这个世界有太多解释不清、道不明白的东西。生活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发生了就和没发生几乎一样。很多人存在过,就像没有存在过一样。如果没有总结,没有积累,时间就这样流过,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可是,终究留下了一些痕迹,即便画已经烧掉,至少有作家记录了这样的事情。
别人经常说“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我原来不理解,觉得那是别人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贫乏。但现在发现并不是,因为说着说着,事情就已经变化了,不是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底气并拥有上帝之眼的。
女权进步了,现实社会也进步了,理想却退化了,而女人却获得了更多自由。这就是能量的转换。一百年来,人们更多地停留在了岁月静好和现世安稳上。
为什么大家都在读?
一百年了,有点遥远了,但还依然那么真切。近代的人比现代人活得潇洒,有个性。才过了一百年,我们已经变成了机器标准的社会大分工下的零件。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经典的东西。这是普遍现象,比如张学友的演唱会为什么这么多人去回味,包括那些人性更复杂些的逃犯。
对平凡生活的浪漫抗议,依然只能在文本世界里做到。就像斯特里克兰说的,离了我世界不会不转的,因为大部分人还会平平淡淡,知足常乐的。物质生活因为多次工业革命已经得到颠覆,但人们还是那样停留在自己的毫无进步又反复无常的内心世界里。人们只能接受世事难料,只能接受人性复杂,人工智能也不能比人更了解自己。“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人们通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出出入入,没有绝对的二分法,没有绝对的悲观和乐观。接受反复无常的世事和人性,不要轻信表象和指标,是今年每个人该有的自觉。
做自己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那个代价是自己的一辈子的可能性。“只有诗人和圣贤才会相信,在柏油马路上辛勤浇灌,能培育出百合花来。”只有寻找改变并且相信奇迹,才能从一个凡胎肉体变成神迹,这是有迹可循的,不光是在行动中折腾就可以,而是整个思维的转变,完全换一个自己。可能这个时代的人,都想让自己重启和重生吧!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