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罕见青铜境民间惊现,国内外众多藏家争相夺宝
中国古代的铜镜出现于四千多年前,至今已走过了早期(商周)、流行(春秋战国)、鼎盛(汉代)、中衰(三国、晋、南北朝)、繁荣(隋唐)、衰落(五代十国、宋、金、元)等几个重要阶段。每个历史时期的铜镜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价值。面对林林总总的古代铜镜,哪些才值得收藏呢?
汉代早期,铜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繁缛细密的龙凤蟠螭纹饰变为卷草纹、星云纹、吉语,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及各种铭文镜。到了唐代,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纹饰以麒麟、奔马、鸾凤、吼狮及西域传进的各种花卉、不知名的或奔或卧的怪兽等为主。铜镜身上的装饰纹路,直接代表着古人的审美眼光。
其纹饰工艺,既反映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 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或映照出各种社会内容。纹饰各具时代特征: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最 流 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
战国以后,工匠们更是不断探索、实验。根据近代学者们化学分析,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铅可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古铜镜是用铜、铅、锡合金铸成的青铜镜,传世和出土数量都很多。自战国时代 开始,至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时代的铜镜,它们形状、纹饰各异,种类繁多,铸造精美,是古代青铜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极高的考古和收藏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已形成了铜镜文化及古铜镜收藏热。
始铜镜本无彩或无镶嵌金银丝片,作伪者为了掩盖锈,在其背面画上彩纹,或在大漆胶版上嵌金银丝纹饰。后画彩的伪制铜镜,其彩浮在锈上,若是原画彩,彩在锈下面,着实附于镜子铜质上;在大漆胶版上嵌金银丝,虽容易嵌,但时间长了,嵌物就有不严实的现象。
中国古代铜镜具有广博的地域性,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出土铜镜带有明显的地域差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