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镇魔图唐卡
1991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整理罗布林卡文物时,发现两幅唐卡,上面图案都是一种魔女仰卧形状构图。画面长152.5厘米,宽72厘米,画面内容采用金、银、玛瑙、珊瑚、珍珠等多种矿物颜料和藏红花、茜草、大黄等植物颜料绘制,颜料纯度高,画面效果浓烈而厚重,发现时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构思巧妙,细密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既描绘了高山、河流及谷地,又能使魔女的身躯、五官清晰地呈现出来。 就是如今闻名中外的《西藏镇魔图》。这极为珍贵的民间艺术品再次验证了一个在藏地流传已久的传说——魔女晒尸和十二镇魔寺。
《西藏镇魔图》的由来,可以追溯回公元7世纪,也相当于唐朝贞观年间。当时的吐蕃正处于传扬佛法的初期,也从多方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尼泊尔的赤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时,带来了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而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了释伽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这样全世界最殊胜的三尊释迦牟尼等身像,就有两尊都来到了西藏,这也是佛法兴盛的缘起。
释伽牟尼八岁等身佛像(现供奉于小昭寺)
赤尊公主先到了拉萨,她想在内邬塘一带修建寺庙供奉带来的八岁等身像,但未能成功,白天所修建筑物,晚间即遭鬼神捣毁。赤尊公主不得不向精通地理勘察的文成公主寻求帮助。
文成公主依据中原的《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进行推算,发现雪域西藏的地形,俨如罗刹魔女仰卧的形状,拉萨卧塘湖处于魔女的心脏位置,而玛波日山(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甲波日山(药王山)、帕玛日山(磨盘山)三山之地为女魔心窍脉络。根据文成公主的推算,应当填平卧塘湖,在其上修建寺庙、供奉佛像以镇罗刹魔女。
相传,松赞干布调集了藏地圣兽白羊来驮土以稳定湖底根基,再用土填平卧塘湖,并在其上建大昭寺,供奉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则在绕木齐(所推算的龙神宫殿的位置)修建了小昭寺,供奉十二岁等身佛像。
除了在要害处修建两座主寺外,松赞干布还主持在卫藏修建四座镇魔边寺,以镇住魔女的四肢关节:在魔女的左肩(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区)修建了昌珠寺;在魔女的右肩(今墨竹工卡县马曲河东岸)修建噶泽寺;在魔女的左足(今日喀则拉孜县)修建仲巴江寺;在魔女的右足(今日喀则南木林县)修建藏章寺。这四座寺庙,也被称作镇边四大寺。
其后,根据勘测,文成公主表示:“若尚不能克制‘女魔’,需再修四大重镇神庙”,于是在魔女的左肘上建洛扎昆廷寺(今名洛扎拉康),在魔女的右肘位置建布曲寺,在左膝上建江扎东哲寺,在右膝上建降真格杰寺。这四座寺庙,又叫做镇节四大寺。
之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又主持修建了镇翼四寺:在魔女的左掌心位置修建了隆塘卓玛寺,右掌心上建朋塘吉曲寺,左足心上建蔡日喜铙卓玛寺,右足心位置修建仓巴弄伦寺。
镇边四大寺、镇节四大寺和镇翼四寺,一共十二座寺庙,被称作十二镇魔寺,据说是降服罗刹魔女的“十二不移之钉”。
《西藏镇魔图》上描绘的寺庙及建筑名称全部以古藏文注明,经过时代变迁,一些寺庙只能在文献里读到它们的名称,现今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已很难考证,但也反映了西藏历史上人们祈求天、地、人和谐一致的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