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30,马桥文化展示馆
这个小解说员很棒,非常可爱:
马桥遗址,位于北竹港西一百米的北松公路北。
冈身是六千年前上海的海岸线,一道贝壳砂堤。如果细分的话,吴淞江以南的冈身,由西向东,包括沙冈、紫冈、竹冈和横泾冈。几千年来,这几道贝壳砂堤早已消失,很少孑遗,但在每道冈的外缘,当年砂堤与海潮交界处,留下浅滩,后世都辟为河道。分别为沙港、紫江港、竹港和横泾(或者叫横沥港),事实上那些砂堤的古名正是来自于这几条河流的名称,港冈同音也是一个因素。
沪闵公路在北横泾西侧
马桥遗址在竹港西侧
马桥镇跨沙港二岸,主要在其西侧
马桥遗址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绝大多数的古文化遗址一样,出土的文物全部被其上级主管所属的博物馆拿走了,比如闵博与上博,此地只能建一座马桥文化展示馆,陈列一些仿制品。条件好点的展示馆会布置一个模拟的考古现场,表示这些文物以前是从这儿挖出来的。
这个展示馆大概建了五年
2016年的施工铭牌,当时应该已经开工一阵了
既然是个假的,还不如搞成一个开放的区域,让观众直接走进去,亲身体会
马桥遗址于1959年被发现,被专家认为是太湖地区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遗存,1982年被命名为马桥文化。马桥文化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肩头弄文化,同时还包含了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对照中原地区的王朝序列,马桥文化的年代大致与中原的夏商相当。
良渚文化后期,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大洪水,在东亚地区,长江流域受到的影响可能是最大的,“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浮天。”长江下游以南的良渚人几乎遭到灭顶之灾,少数幸存者在(蚩尤)大酋长的带领下,向受洪水影响相对较小的黄河流域逃亡,或者叫迁徙、侵略、掠夺。最终良渚人(东夷族群)被北方族群联盟(可能是炎黄联盟)击败。
这样的迁徙、战争、融合大概延续了很多年,伴以前所未有的饥饿、征服、残杀和死亡。良渚人的艺术和技术大概被后来的中原族群继承,融入到新的华夏文明中,但曾经凝聚良渚族群的信仰被彻底遗弃,这些良渚人再也没有回到故土,良渚文化中断。
会不会有一小部分良渚人留在本地,并延续到后世?会不会有一小部分良渚人向南向西迁徙,等洪水退了以后,再回到本地?好像都有可能,但考古发掘的结果无法证明这样的猜测。
马桥遗址的典型地层
相反的,叶文宪先生认为:“虽然许多遗址的马桥文化层直接叠压在良渚文化层之上,但马桥文化的年代与内涵都不能直接和良渚文化相衔接。二者之间存在一个缺环,出现了一个断层。”“从总体上看,马桥文化先民的技术水平比良渚文化要落后,所以马桥文化不会是直接从良渚文化发展来的,而只能是部分地继承了良渚文化的因素。”
从马桥遗址出土的遗存看,良渚文化基本以定居农业与动物饲养为主,而马桥文化又回到更原始的渔猎生活。渔猎无法保证稳定的粮食收获,不可能有人口的稳定增长,不会发展出复杂的社会以及社会组织。可以想象,马桥人的生活很艰辛,马桥文化代表的也许是一个穷苦文化。
经过多年的争论,现在学界似乎达成一致意见,展示馆的讲解员说的是:马桥文化的源头主要是来自浙西南山区江山县的肩头弄文化,另外也受到山东岳石文化和中原二里头文化的影响。
马桥遗址出土的主要是陶器和石器,石器多用作工具,如果比较考古队员使用的工具,抛开材料的区别,似乎古今差异不大。
今天的
三千多年前的
在陶器方面,觚、觯、束腰甗、鸭形壶,算是马桥文化的典型器。后世那么多的君王、政权尝试过禁酒,软硬皆施,有几个成功的呢?看看马桥先民,粮食肯定不充裕,他们还是要喝酒,还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酒器。
马桥文化对后世有所贡献的是原始瓷器的烧造,当然这是把湖州德清一带东苕溪流域的瓷窑包含到马桥文化圈里的说法。要烧造硬陶器和原始瓷,需要更高的炉温和密封性更好的窑,这些在海边的马桥是无法实现的。其实按照展示馆里的文化分期,东苕溪流域属于钱山漾文化,这二个文化的关系和传承还有争议。关键的一点,马桥遗址位于马桥文化传播的边缘地带,那时候的马桥人还在为生存而奋斗,没有丝毫海纳百川的奢望。
马桥文化,现在也被称为先越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土著的源头,不过马桥遗址与春秋吴越文化之间还存在缺环,这个缺环在哪里可以补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