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痿的“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 调理肝肾的简单道家功法:握固
阳痿的“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天气渐凉,人们都穿起了长袖长裤,暖暖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在我们身上,与凉凉秋风,达成一种美妙的和谐,让人对这秋意有了更深的体悟。我们到诊所时,老师已经看了好几个病人了。这个中年男子一过来,也没有反映病情,直接就说,这握固功法真好。练了后,晚上不盗汗也不遗精了。老师说,吃药后觉得怎么样?他说,刚来时,大汗淋漓,现在汗少了很多,刚来时阴囊冷冰冰的,现在温暖了。老师把脉后说,不错!就是肝脾还差些。思虑太多,伤了脾的运化,谋虑太过,伤了肝的疏泄。你这阳痿好治,就是以后不要想太多了。老师继续给他守方治疗,加上脾三药,即炒薏苡仁、芡实、山药。加强脾土的运化,以助肝的疏泄。方药为:巴戟天15克,仙茅15克,黄狗肾一条,柴胡10克,蜈蚣2条,红参20克,酸枣仁20克,浮小麦30克,枇杷叶20克,火麻仁20克,猪甲20克,鸡矢藤30克,炒薏苡仁20克,芡实20克,怀山药25克。3剂。老师看完药方后,便跟我们说,这个病人要抓住这几点。第一点是右手命门尺不足,故阳痿。第二点是肝不疏泄,肝经下络阴器。第三点是心脉不强,心主欲,治阳痿一般要考虑到强心。这样在扶阳、疏肝、强心的基础上,还要适当加些降阳明胃肠的药,这个轮子才转得起来,不能只升清而不降浊。《黄帝内经》说“阳明主宗筋”,阳明是胃肠主降的,降浊好了,宗筋才有劲。最后加用脾三药,防其思虑过度,思虑过度,气血会从下焦调到心脾上中二焦,阳气下不去,也会加重阳痿。原来,老师治病既有宏观的脉势指导用药,也有分步的脏腑郁脉指导用药,两套体系结合在一起,再加上疾病的特性。为了让思路再理顺些,我们就把这个“人体脏腑阴阳气血脉药图”画了出来。
病人再次服完药后,跟老师说,早上晨勃比以前多了。老师笑着说,这就要你养精蓄锐了,你只要把握固功练好,一握它就回去了。他说,不是说精满则溢吗?这精会不会坏死掉?老师说,精满则藏,藏得越好,骨髓就越坚固,耳目越聪明,肌肤越润泽,这是一个精化气、气化神的过程,完全不用担心这精会不会坏死。西方认为这精是败浊之物,但我们中医却认为这精是精华,留在体内,可保命延年,它自己会转化会气化。中医养生基础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人要“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说一个人的自然寿命,如果不发生意外调养好了,应该活到120多左右。人要健康活到这个年龄是可能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养生。要学会中医养生。首先要对中医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是不可缺少的一课。一、中医对人体和自然的独特认识(一)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自然万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千变万化,深奥莫测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的这一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方法。把这一方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便出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来观察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是指导养生、防病、诊病、治疗的一种理论方法。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理论方法,才能懂得中医是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健康的道理。从调节阴阳平衡的原理出发,进行养生、防病和治病。调节阴阳平衡,主要是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的阴阳平衡;人体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尽终天年,健康长寿的目的。阴和阳是运动变化的,阴阳是互生,相互依存的。如夜与昼、水与火、寒与热、女与男、脏与腑、内与外等。其中缺了哪一方面,相对立的一方面就不存在了。这也叫“阴阳互根”。人在发育过程中,幼小的时候气血都不充实,也就是阴阳都不足,所以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由于阳气的作用,不断促进阴血的生成,阴血反过来又滋养阳气,气血互生,逐渐充实,人体就成长壮实,中医叫作“阳生阴长”和“阴生阳长”。例如:有人患“贫血”病,服补血药效果不满意。根据中医辨证属于“气虚”的,经用补气的人参,黄芪以后,贫血很快治愈。这就是血病(阴病)治气(治阳),“阳生阴长”的道理。对于热病,治疗用寒凉药,这就是阳病治阴。阴阳的相互消退与增长(又叫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如同一架天平,一头是阴,一头是阳。当阳少了,阴就增多了;阴少了,阳就增多了。这就是“阴阳消长”,阴阳相互转化的关系。比如:太阳刚出来,阳气由少渐渐增多,而阴气就会逐渐减少,直到中午阳气最旺盛,阴气变得最少。中午以后,阳气逐渐减少,阴气随着逐渐增长,直到日落,阳气衰少,阴气随着转盛。前半夜阳气减少到最低,阴气增加到最高;后半夜阳气微增,阴气稍退,这是一天24小时阴阳相互消退和增长的情况。一年四季的阴阳消长也是这样的规律。春季逐渐变暖,就是阳气逐渐增长,阴气逐渐消退。也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当夏季到来,天气热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就是阳气到了最旺盛的时候,秋季就将来临,阴气就会逐渐增长,阳气逐渐消退,天气由热逐渐转凉。这就是古人常说的“物极必反”。热到极点,就会转寒,这就叫“阳消阴长”。在生病过程中,例如高烧的病人,有时手脚反而发凉,这就是“阳极似阴。在治病时,如果是实热高烧,就属于阳气亢盛,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阳病治阴,就可以使用寒凉的药物治疗。阴阳中各自还包含着阴阳。就一天来说白天为阳,夜间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夜为阴中之阴,后夜为阴中之阳。就人体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脏中又包含着阴阳。例如:肝又可分为肝阴肝阳;心又可分为心阴心阳;肾又可分为肾阴、肾阳;脾也可分为脾阴脾阳;肺也可分为肺阴、肺阳(习惯叫肺气)总的说根据阴阳的道理进行养生,防病、诊病、治病已被数千年的中医医疗实践所验证。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的指导思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阴阳学说的进一步衍化,是对物质的属性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五”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五种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行”[读xing],是运动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之间有着相互资生(就是相生)的关系,同时还有相互制约(即:相克)的关系。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五类物质之间,在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中保持着正常的动态平衡。在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阴阳的异常运动。一种情况是超过限度的克制,也可称为“过克”,在五行学说中称为“相乘”,如金乘木等;另一种情况是本来被克制的一方,反过来去欺凌原来克它的一方,也可称为“反克”,在五行学说称为“相侮”。如:木侮金等。这就是“五行”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五行生克图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本来是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种东西,它们有着自身的特性。火性灼热而向上燃烧;水能滋润而向下流;木能曲伸舒展变直;金有砍伐和变革的作用;土能种植和生产粮食。根据这五种物质的特性,引伸、推理、归纳分类,分别代表了自然界的五类物质的属性。同时也说明这五类物质之间的运动关系。五行对事物的归属关系。自然万物与人体的关系,通过“五行”而实现了“天人合一",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五行中的“木”,在自然界的四季中属于“春”,在气候变化中属''风”,在五色中属“青”,在五味中属“酸”,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属''生”,在人体五脏中属“肝”,六腑中属“胆”,在肢体中属“筋”,在五官中属“目”,在五志中属“怒”。余类见附表:自然界人体发展过程五味五色五气时令五行脏腑肢体五官五志生酸青风春木肝胆筋目怒长苦赤暑(热)夏火心小肠脉舌喜化甘黄湿长夏土脾胃肌肉口思收辛白燥秋金肺大肠皮毛鼻悲藏咸黑寒冬水肾膀胱骨耳恐五行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举例。在起居方面:木主生长发育,故春季应早起、散步、须避免风邪所伤,心情要保持舒畅,忌怒,不要生气。这就是适应春季的养生方式。在饮食方面:酸味食物入于肝脏,善走筋,多食酸则容易拘急,所以筋有病不易多食酸。甘味食物入脾,善走肌肉,多食甘则肌肉壅满(肥胖),所以肌肉病不宜多食甘。辛味食物人于肺,善走气分,性主发散,多食辛则能耗气,所以气病不宜多食辛……。在防病方面:肝属木,木旺容易乘土,土为脾,为防止肝病传脾,可以用充实脾土的办法。我们在治疗“肝气郁结”的两肋胀痛不思饮食时,常用健脾(实土)舒肝的办法,这就是五行中“培土抑木”的方法。在治病方面:患有肺气虚弱久咳不止的人,用补脾的办法治疗,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脾属“土”,肺属“金”,这就属于五行中“培土生金”的方法。“五行”学说在中药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很好的全面而持久的指导中医运用中药防病治病的实践,这也正是中医独特之处。(二)中医的脏腑学说1.以五脏为核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人体内有五脏、六腑,是人体的核心脏器,主宰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人有五官,耳、眼、鼻、舌、口,内通五脏,分别属于五脏的外窍。肾与耳相通,肝与目相通,肺与鼻相通,心与舌相通,脾与口相通。人的躯体有皮、肉、脉、筋、骨,也分属五脏所主管,肺主管皮毛,脾主管肌肉,心主管脉,肝主管筋,肾主管骨。五脏与六腑相配合,中医学中称为“相合”,又叫“互为表里”,脏为阴属里,腑为阳属表。脏与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保持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生病后也可通过这种关系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心与小肠相配合;肺与大肠相配合;肝与胆相配合;脾与胃相配合;肾与膀胱相配合。这样以五脏为核心,配合六腑,主管五体,开窍五官,相互联系,内外沟通,形成了人的生命整体现象。例如:当患眼病时,可以根据肝脏通于目的关系,在治疗上选用治肝脏的药物;当患鼻病时,可以根据肺脏通于鼻的关系,在治疗上可选用人肺经的药物。又如:肺主管皮毛,当皮肤有病时,可以从肺上治;肾主管骨,当骨有病时,可以从肾上治。全身上下、左右、内外、脏腑、四肢、五官各器官之间的联系通路,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大的纵向干路叫“经”;小的横向网状支路叫“络”。两者合在一起称为“经络”。人本还有气血、津液,在五脏的主管下运行在经络之中,传递运输着各种生命信息和生命所需的物质,从而维持了一个健全的生命整体。2.五脏的功能是什么?五脏的“脏”,有“藏”的意思,就是贮藏人体的各种精气,用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例如: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各有职能。心脏如同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主宰全身,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心脏发出。肺脏如同国家的总理官职,帮助(辅佐)着君主(最高领导者),主管一身之气并调节着全身的活动。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军),勇武能出谋划策。脾胃如同国家主管后勤粮草的最高官员,饮食五味靠它进行消化吸收,并运送到全身。肾脏有发挥强力的作用,能产生技巧。心脏的功能正常,则其它脏腑就会正常的发挥各自的作用。如果心脏的功能失常,则其它脏腑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形体就会受到严重损害。五脏各有主管。心脏主管血和脉,血液的运行和脉络的通畅与心脏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常说的“心情舒畅”、“操心”等都是心主管人的精神思维的表现。肝脏主管藏血,能使人耐受疲劳。人在睡觉时血就回归肝脏,人在活动时血就向最需要的地方流动。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利。脾脏是人的后天根本,主管对食物和水液的运输和吸收转化,并把精微物质输布到全身。中医叫做“脾主运化”。脾脏还有提升中焦之气的作用。凡是内脏脱出(子宫脱出、直肠脱出、疝气)多与脾气下陷不能升举有关。脾脏主管人体的肌肉四肢的正常发育成长和正常活动。脾脏还主管统摄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而不外溢,这就是“脾统血”的功能。肺脏主管着一身的气,全身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依靠着肺气的作用。人有没有气力,也要依靠肺的作用。肺脏还主管呼吸,进行吐故纳新。肺脏还与心脏紧紧配合,推动着全身的血脉运行。肺还能调节全身的水液,使水液下行。肺还主管发出声音,凡发声的问题都与肺有关系。肾脏是人的先天根本,贮藏着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和繁衍后代的精气,是人的真水,真火(即:元阴、元阳)的所在地,决定人的生老病衰亡的全过程。还主管着生殖机能和全身水液代谢及大小便的排泄。肾还主管着脑、髓和骨骼及牙齿的发育生长,决定着人的精力、智慧与才干。所以古人总结出了保养肾精是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六腑的“腑”,有“府合”的意思,是空腔的器官,好像房屋一样,有出入和暂时停留的意思。它的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液代谢等。总的说六腑是起输泻作用,与五脏的“藏”的作用正好相反。比如:胆主管输泻胆汁。胃主管接受和容纳食物。小肠是承受胃里下传的食物与“浊”的食物渣滓分开。大肠是管传导的,接受小肠中传下的东西,再回吸收水分,变成大便排出体外。例如:胃的正常功能发生了改变,就会出现胃胀、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如果大肠的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三)什么是中医的气、血、津、液人的生命活动主要靠脏腑的机能来实现,而脏腑的活动又是以气、血、津、液、精为物质基础的。就如同汽车的汽油、润滑剂、水和电路打火一样,没有这些物质基础,汽车就发动不起来,就不能正常的运转。当然,人要比汽车复杂的多。精是指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以及人类繁殖后代所需要的一切物质。血有营养全身和运送营养到全身的作用,也是产生气的物质基础。我们常说:目(眼)得到血液的濡养可以看东西,手得到血的供给而能握,女子血足可以养胞胎而生育等。总的说,血液充足旺盛,身体就会健康。津液是指体内其它液体,津指质稀而清,液指较稠浊为液体。津液可润泽全身,充养内外。例如:汗为心液,唾为肾液,泪为肝液,涎为脾液,涕为肺液。(四)中医的经络经络是沟通全身上下,表里,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独特系统。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个部分,经是直行的道路,络是网络状的经脉的分支。全身有正经十二条,手臂的内侧有三条,叫手三阴经;手臂的外侧有三条,叫手三阳经。下肢的经脉与手臂的情况相似。下肢的内侧有三条阴经,下肢的外侧有三条阳经。这就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直接与五脏六腑相联通。经脉之间还有网络相沟通。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路线在身体里面循行。上面布满了穴位。人体发生疾病,往往可以从穴位和经脉上反映出来。针炙治病就是通过这些穴位用针或炙(艾火熏烤)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变化来完成的。除十二正经之外还有奇经八条。这八条经脉如同水库一样,调节着十二经脉的有余和不足。其中督脉、任脉二条经脉是气功锻炼中首先要用气贯通的经脉。调理肝肾的简单道家功法:握固握固是道教养生修炼中常用的一种手式。出自晋朝的著名道士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上倡导“握固守一”。隋朝太医令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上也有介绍。握固与练功结合起来的,“〈养生方〉导引法云: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法屈大拇指,着小指内抱之。”随后,道书《云笈七签》上记载:“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户也,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魂法,若能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得入。”意思是说,握固之法,就好像关上房门一样可以静心安魂;同时握固可以固护精气,明目延年;整天进行握固,还可以辟邪防毒。可见,握固对于“精气神”的固守具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握固的具体方法,许多养生功法书上都有记载。《道枢·众妙篇》说:“握固者何也?吾以左右拇指掐其三指之文,或以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以拄腰腹之间者也。”“握固”就是将左右手的大拇指掐在其它三个手指的掌指横纹上,或者是置于手心,用其余四个手指握牢,然后可以将左右手拄按在腰腹部或背部。
《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记载:“两手当屈,两大指抵食指根,余四指捻定大指,是为两手握固。” 《诸病源侯论》说:“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 《苏沈良方》认为:“以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 《道门通教必用集》则记载:“以大指掐中指中节,四指齐收于手心。”这些说法大同小异,都是将大拇指握在四指当中,不同之处在于大拇指尖位于哪个手指根部,有的认为是食指,有的认为是中指,还有就是无名指和小指。在四套健身气功当中提倡的握固法:将大拇指扣在手心,指尖位于无名指(第四指)的根部,然后屈曲其余四指,稍稍用力,将大拇指握牢,如攒握宝贝一般。为什么是无名指根部呢?古人认为此处正是肝魂关窍之所在,中医学理论也提出“肝主握”。
我们看新生的小孩子肝经气特别充足,小孩子出于自保,往往会本能地紧握拳头以“固魂”。当人的生命结束的那一瞬间,却是“肝魂尽失,撒手而去”的。从上述的前人记载来看,握固有助于安魂定神,收摄精气。因此,可以认为握固所作用的人体系统应当是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中医学理论认为:“肝肾同源”,肝属性为木,主升发,能疏泄情志、调畅气血,其中肝经系统包括肝、胆、眼睛、筋、爪甲等组织器官。肝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侧旁。肾属性为水,主封藏,是生长发育之本,肾经系统包括肾、膀胱、耳朵、骨、头发等组织器官。肾经系统的经脉运行在身体内侧。肝经系统和肾经系统平时互相协调配合,可以使人体精气收藏、气血布散,长期坚持可以安定神魂、辟邪防疾。 可见,养生的方法不在于多,而贵在坚持。不妨你也经常保持两手握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