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杰原创】范蠡故里淅川的深入考证和研究(淅川文化探索之七十三)

淅川县范蠡研究会主席王耀杰先生近照

范蠡:字少伯,号陶朱公,别名鸱夷子皮。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营思想家。

范蠡的一生既大起大落,经历坎坷又大智大勇,声名显赫,青少年时代,他虽生活在丹江岸边的“哀贱”之家,却饱读典籍,胸怀大志,但又愤世嫉俗,性情怪异,被人误称“狂人”、“疯子”。后受宛令文仲拜访,二人结为挚友,共同离楚赴越,共创大业。

到越后,他先受命出任越国上大夫,后任上将军,担任相国(亟相)要职,从政率军,二十余年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以文韬武略、深谋远虑襄助越王勾践奋发图强,兴越灭吴,功绩卓著,名炳史册。范蠡勇而善谋,能屈能伸,克敌制胜,胸有成竹,是一个卓尔不群、颇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范蠡的后半生急流勇退,自称“鸱夷子皮”,甘愿弃官经商,举家飘泊齐宋两国,置身于山村乡野,混迹于平民之间,改名陶朱公,自食其力,先后经营农林牧渔工商医药,通过劳动发家致富,并“三致千金”,富甲天下。他富行其德,救危济困,仗义疏财,在商界美名远扬。

1992年,淅川县范蠡研究会主席王耀杰先生在淅川县城大十字范蠡塑像前留影

自古至今,从司马迁、苏轼到冯友兰、胡寄窗等史家界和学术界对范蠡都有极高的评价。说他文武齐全,德才兼备,忧深思远,坚忍不拔,忠以治国,勇以克敌,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是“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学大师”、“经营之神”。说他是“春秋末年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古代谋臣的楷模”、“中国古代第一个弃官经商者”、“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创始人”......

范蠡在中国辉煌的文化宝库里,留下了可贵的“遗产”,诸如“什一之利”、“陶朱事业”、“陶朱遗风”、“富行其德”等成语典故都是由他而来的,甚至一看到“忍辱负重”、“韬光养晦”、“急流勇退”、“卧薪尝胆”、“弃官经商”、“多难兴邦”等这些成语典故,人们也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范蠡。范蠡还先后撰著了《陶朱公商训》、《致富奇书》、《范蠡养鱼经》等。同时,还撰写出了《理财致富十二法则》、《理财致富十二戒律》、《商场致训》、《经商十八法》、《经商十六宝》等。范蠡的一生充满着神秘和传奇的色彩。正如唐代诗人李白在《悲行歌》中所说:“范子何曾爱五湖,功成名就身自退”。元代王昙在《留侯祠》所言:“君不见范蠡五湖载西施,一舸鸱夷去已还”。范蠡集老子、孔子、孙子思想之大成,真不愧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华商始祖”。这在我们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历史上均可成为第一人。

然而,人们对范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连其原籍都搞不清楚,为此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淅川县范蠡研究会主席王耀杰先生与全国著名范蠡研究专家、上海东华大学叶荣鼎教授,日本青森中央大学副学长、世界著名经济学博士、范蠡研究专家酒井甫先生在一起

一、范蠡故里在淅川进一步考证

关于范蠡的籍贯问题主要由“徐人”和“楚宛三户人”两说。

“徐人”说仅见于《史记集解》引《列仙传》云:“蠡,徐人”。徐,赢姓,在周代为东夷集团中最大的国家。它的地域,按《左传》僖公三年杜注:“在下邳僮县东南”。《清一统志》云:僮县故城在今安徽泗县治东北。另据《清一统志》云,徐县故城在“旧州城西北,周时,徐子国”。它又说,“泗州故城在今州城东南一百八十里”。这就是说,徐国作为东夷集团的主要国家,于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灭。蠡“徐人说”即源于此。此说内容空洞,缺乏充分的旁证材料,更无范蠡遗迹相佐,因此,“徐人说”不足为凭。

“楚宛三户人”说,见于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源于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原书十二卷,今存十卷。叙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无余至勾践的史事。于旧史所记外,增入不少民间传说,有补充正史缺漏的史料价值。赵说距范蠡生活的时代相去不远,《吴越春秋》较《太史公素王妙论》所载的范蠡原籍更为具体,故引起了唐代张守节作注时的注意,出现了蠡“宛三户人”的说法。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时的“宛”与“三户”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理概念。“宛,本申伯国”(《汉书·地理志》)。周宣王在位时,申伯以王舅续封,国都于谢。1981年,在南阳市北郊发现了一批中国铜器,其中一件谓“仲苒父簋的铜器”。上有“南中伯”铭文,金文学家据此认为今南阳市即为古之谢地,西周时之申国,春秋时楚之申县、宛县。据《诗经》载申国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688年至公元前678年间为楚国所灭,楚遂在申地设申县,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县级单位。楚文王为了防止灭国遗民为他国利用,实施“申人治申”的策略。申人为楚人逐渐融化后,以中国、申人命名的申县也就随之被四方高、中央低的宛县取而代之。《说文》云:“宛,屈草自覆也”,“于阮切”,引申为凹入。宛的地形是:北部、西部为伏牛山,东部为桐柏山,南部为武当山和大洪山,中部主要为白河冲积平原,总的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宛县坐落于盆地的中央,犹如坐落于碗底之上,故古人称此地为“宛”。“宛”出现的确切年代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据考大约出现于春秋晚期,或即楚平王时期。《正义》注引《吴越春秋》云:“荆平王(公元前528-前516年)时(文种)为宛令”,这是“宛”字见著于史书的最早记载。文种为宛令时,辖区广大,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也就是说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约三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宛令所辖,三户当在其中,故《吴越春秋》有文种“之三户之里”走访范蠡的记载。三户,古城名。《左传》鲁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晋执“戎蛮子”以畀楚师于三户,即此。《水经注·丹水篇》云:“丹水又东南迳一故城南,名曰三户城,昔汉祖入吴,王陵起兵丹水以归汉祖,此城疑陵所筑也。丹水又迳丹水县故城西南,县有密阳乡,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师所戍也,春秋之三户矣。杜预注,县北有三户亭。《竹书纪年》曰:‘壬寅,孙何侵楚,入三户郛者是也’”。根据以上文献记载,丹水县当在今南阳市淅川县寺湾乡淇河与丹江汇流处,其西北有三户城,范蠡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春秋时南阳这个地名还未出现,故赵晔著《吴越春秋》对蠡冠以“宛三户人”之称。《南阳古今》“范蠡”条认为,宛“三户”,即今南阳市南三十里屯。然而此说不仅不见文献记载,甚至连春秋战国时期一块陶片也难以见到,所以三十里屯说有待进一步考证。

《吴越春秋》亦谓:“范蠡本宛三户人,与文种俱入越,吴之后自越适齐而终。”

《明一统志》南阳府载三户城在内乡县西南,春秋时晋执蛮界楚三户即此。

清《方舆考证》载:“三户城在淅川县西”。《舆地志·古迹》里载:“三户城在县西南淤村保周围一里。”《括地志》曰丹水古城在内乡西南一百二十里。《辞源》1986年版“三户在河南省淅川县西南”。《辞海》1979年版“三户在河南省淅川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载“三户在河南省淅川县西丹水之阳”。《白话二十五史》载“三户城在淅川县西南”。

《水经注》卷三十一载:“淯水之南,又有南就聚。《郡国志》所谓南阳宛县,有南就聚也。郭仲产言宛城南三十里,有一城甚小,相承名三公城,城侧有范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后汉末,有范曾字子闵,为大将军司马,讨黄巾贼至此祠,为范蠡碑,文勒可寻,夏侯湛之为南阳,又为立庙焉。”魏起鹏先生据此认为,即以“祠为故宅”可信,故宅未必籍贯所在地,范蠡籍贯以三户为是。

关于三户之地望,赵逵夫先生言之甚明,“三户属宛而不在宛,在丹水以北的古商密,其地正在古之丹阳,丹阳为通称,三户为邑名”。后来他在《西周末期楚都丹阳考》一文中又详细考察了清人宋翔风、今人童书亚等人的论述,并结合近二十年来在淅川发掘的地下资料,从而更加具体地指出,丹阳“其地当在今河南省西南部丹水北边,丹淅二水之间,西周后期至春秋初期楚都于丹淅是没有问题的”。

综上所述,范蠡字少伯,籍贯为三户邑,即古之丹阳。

淅川县范蠡研究会主席王耀杰先生在肥城范蠡墓参加祭拜活动

二、范蠡故里淅川交流研究

早在1992年“全国楚文化研究会第六次年会”在淅川县召开,为了进一步宣传商圣范蠡,我们就在县城中心树立起商圣范蠡的大型雕刻汉白玉圣像,轰动了全国,吸引了国内外的大批游客,影响很大。

2001年8月,在上海东华大学叶荣鼎教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日本青森中央大学副学长、世界著名经济学博士酒井甫先生从日本专程来到河南省淅川县,踏寻商圣范蠡故里。经过一个多星期的考查、走访、座谈,酒井甫先生十分激动,感慨万千,他给我们讲道:他对于范蠡百般祟拜,他研究范蠡40余年,到世界上许多国家讲学,都要引用中国的经营思想家范蠡的实例,他说范蠡太伟大了,他要尽他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宣传范蠡。为此,他为总结范蠡的经营思想而设计制作了”金玉良言星云图”,当下我们就将该图雕刻在我们淅川县范蠡公园大门前的范蠡巨型汉白玉像下面。

2007年9月,在我们中国南阳(淅川)召开了大型的商圣范蠡经济思想研讨会,该活动共有祭拜大典、范蠡经济思想研讨会、经贸洽谈和参观考察等活动。该活动由市委、市政府主办,淅川县委、政府承办,整个活动办的十分成功。

淅川县范蠡研究会主席王耀杰先生与日本青森中央大学副学长、世界著名经济学博士、范蠡研究专家酒井甫先生在淅川范蠡公园考察

三、范蠡故里淅川文化建设

淅川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是楚始都丹阳所在地。楚国历史819年,在淅川就有353年,42任帝王在淅川就有18任帝王,从筚路蓝缕到问鼎中原,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同时淅川人文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1、在地质上在古代是扬子盆地的东北边缘,灰岩地层十分发育,内含丰富的动物化石,是研究探讨古代生物演化和发展的好地方。

2、地质时期的中生代,红层发育。南阳发现的第一枚恐龙蛋化石就在淅川县滔河乡朱家沟村。另外还有胡岗地质剖面,它是不多见的从中生代到新生代连续沉积,它是研究探讨恐龙演化和灭绝最为理想的地点之一。

3、淅川李官桥盆地是新生代哺乳动物发生演化的好地点,许多古老哺乳动物发展于此,它是孕育人类发生的地区,对于保护和研究古兽类,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4、“淅川猿人”发现于淅川。在毛堂乡中药材收购站发现10多枚远古人类牙齿化石,从百万年到十几万年人类遗骸均有。这就是“盘古氏”的化石。研究和探讨远古人类生产状况,已是现在人民追求的谒祖需要。

5、在五帝时代的尧舜时期,曾征战苗蛮于丹水之浦。这里曾孕育了上古的文明辉煌。

6、楚兴于淅川。淅川是初楚的发源地。李官桥盆地中的龙城,屈、昭、景三户之遗存三户城,下寺楚墓群是楚国贵族死后归葬之福地,均为早期楚国在淅川有力之证明。开发和保护好楚文化,是发展楚文化旅游的难得资源。本文所述之范蠡,他与文种一起去越国,他们都是楚国的人才。“楚才外流”是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值得重视。就是吴国的伍子胥、伯嚭也是楚国人。百里溪相秦,百氏也是楚国人。

7、淅川下王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科学价值重大。再此证明江汉文化和中原文化起码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了较密切的交流。这里亦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域。

8、《后汉书》作者范晔、《无神论》作者范缜等墓地在李官桥盆地。这里文采横溢、名人辈出。范姓后人来此凭吊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年来,我们淅川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宣传范蠡精神,打造诚信淅川,先后投资上亿元对范蠡公园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修建和改造。在范蠡公园内建造了全国最大的“商”字范蠡广场,东、西、南三个大门雕梁画栋雄伟壮观,1188阶诚信天梯庄严肃穆,范蠡公园四方的四尊范蠡雕塑像引人入胜。范蠡公园山顶的范蠡词与西施的大型雕刻像、西施望越台吸引着四海宾朋和八方游客,人们纷纷拍照留念,流连忘返。我们又在范蠡公园建起了范蠡三聚三散亭、极目阁、聚宝盆、货值山道,同时在淅川还设有商圣范蠡街道办事处、商圣派出所、范蠡宾馆、范蠡商店、楚都饭店、楚都公园、蠡园、蠡楼、范蠡一条街和范蠡大道等。另外,我们又在范蠡的故里丹江岸边建起了范蠡阁、楚风楼和范蠡西施泛舟五湖的大型汉白玉雕塑像,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从事范蠡与西施研究的大批文人和广大游客。目的就是缅怀我们的老乡“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家始祖”范蠡,从而弘扬范蠡精神,打造诚信淅川。

愿商圣范蠡精神在淅川、在全国、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丹江湖畔主编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