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落难龙巢寺,读书处倡导淅川教育一千年
欧阳修小传:欧阳修,出生于公元1007年,卒于公元1073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在今江西省永丰县沙溪镇。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系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在碧波荡漾的丹江湖下,有一座小山岗,名叫马饮山;在马饮山上,有一座寺,名叫龙巢寺;在龙巢寺的背后有一个小院,名叫欧阳文忠公祠。这里曾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童年读书的地方。每天凌晨,当龙巢寺的钟声响后,寺院里便传出欧阳修读书的声音。这种读书声不仅弘扬了好家风好学风,而且影响了淅川一千年。
欧阳修是江西人,缘何在淅川龙巢寺读书?这可不是传说,而是有史书记载的。据清朝徐光第编写的《淅川直隶厅志》记载:“龙巢寺在城东三十里,魏太和初,僧德皎创建。因有龙巢于此,故名。今窟尚在。欧阳公读书(于此)。”不过,这件事还得从欧阳修的家事说起。
欧阳修祖籍江西永丰县沙溪镇。欧阳家族世代以读书为荣,文人骚客较多,在外做官也很多。但在欧阳修以前,多为地方小官。其父欧阳观当时就在四川绵州做官。欧阳修就出生在父亲欧阳观绵州的官邸里。欧阳修像其他欧阳家族的子弟一样,很小就开始接受文化教育。
欧阳修4岁那年,欧阳观从四川调往陕西做官。在宋代,官员调任的路费是有自己支付的。那时候,交通与通讯不发达,只能靠水路、马车或者步行。有时候,官员赴任需要走好几个月才能到达。由于路途遥远,欧阳观赴任不久,就一路奔波患病而死。
母亲是家,父亲是天。当时,地方小官俸禄很少,也没有安葬费、遗属补助费等费用。欧阳修家中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父亲一死,连回江西老家的路费也没有了。幸亏舅父郑生及时赶到。在舅父的帮助下,一家人带着父亲的灵柩,往江西永丰县走。
屋漏偏遇连阴雨。欧阳修一家在经过秦岭的时候,遭遇强盗,盘缠被抢劫一空。舅父与母亲推着父亲的灵柩,领着只有四五岁的欧阳修,讨饭往前走。公元1012年,欧阳修随舅父郑生、母亲郑氏护送父亲灵柩到达淅川龙巢寺。龙巢寺的方丈看到欧阳修眉目间有一颗若隐若现的明珠,知道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便把龙巢寺后面的一个小院让给了欧阳修一家人。
郑生把姐姐和外甥安置后,把姐夫的灵柩存放在龙巢寺,自己到板桥镇(后来称双河镇)打工,积攒回家的路费。由于家庭贫寒,欧阳修没有钱上学,母亲郑氏便亲自教欧阳修读书。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每天3更时分便被母亲叫醒。为了节约点灯的香油,欧阳修便拿着书,来到龙巢寺大雄宝殿,借着佛像前的灯光,大声读书。龙巢书声成了当时龙巢寺钟声之外的天籁之音,在马饮山以及鹳河两岸荡漾。三年后,舅父攒够盘缠,再次踏上归途。一家人历经周折,终于回到了江西永丰老家。欧阳修长大后,考中了进士。先后任宋代史馆修撰、殿试主考官、开封府知府、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
北宋景祐年间,欧阳修被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东南)县令。欧阳修赴任,再次途经淅川,居住在龙巢寺幼年居住的故居里,受到了龙巢寺方丈的热情款待。当时,兴化寺的方丈延遇刚刚建起了四道廊坊。听说大文学家欧阳修在龙巢寺,便慕名来访。受延遇方丈的邀请,欧阳修奋笔疾书,写下了《淅川县兴化寺廊记》一文。该文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当时欧阳修倡导的文化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淅川在中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该文被后人收入《欧阳文忠全集》。
欧阳修在任谏官的时候,上书宋朝皇帝,吸取黄河决口的教训,建议疏通丹江河道,加固河堤。当朝皇帝采纳了欧阳修的建议,丹江河道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为淅川的水路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1073年,欧阳修死在颍州(安徽)家里。欧阳修死后,按照他的遗愿,家人把欧阳修埋葬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欧阳修去世后,历朝历代的淅川人对其非常怀念,在龙巢寺旁边修建了“欧阳文忠公祠”,用来纪念欧阳修,倡导好家风好学风。因为战乱, “欧阳文忠公祠”多次修建,几度废兴。
公元1627年,时任明朝礼部侍郎、太子太傅的彭凌霄辞官回到了淅川老家,决定重修龙巢寺及欧阳文忠公祠。彭凌霄自己拿出一部分钱,靠自己在淅川的影响力,号召一些大家族捐赠。很快,就筹措到了修缮的银子。几个月后,欧阳修读书处就修建起来了,龙巢寺也焕然一新。
为了纪念欧阳修,在淅川倡导读书之风,彭凌霄亲自为欧阳文忠公祠提名。彭凌霄修建的欧阳文忠公祠一直保存到1971年,因为丹江口水库蓄水而被迫拆除。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