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英国:五分之一属贫困人口,14万人用不起电...
有14万人因为交不起预设电表费用,至今没有用上电。
有近40万名儿童和30万名养老金领取者处在贫困之中。
这是一个你不曾了解过的英国,在“日不落”帝国的阴影处,有着一群人在苟延残喘。
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的发表奠定了二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基础,根据当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贝弗里奇的建议,一对英国夫妇一周享有的福利水平为32先令(相当于现在70英磅)。按照他的设想,公民通过缴纳保险,在失业、生病的时候可以获得保障,在退休的时候,可以领取养老金。设想完美的《贝弗里奇报告》在推行的过程中,不断走样......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英国的穷人到底过着什么样的日子。
英国的慈善救助体系推出的流动厨房(Soup Kitchens)和食物银行(Food Banks)简直是穷人的救命之光,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让很多英国穷人都免受饥饿之苦。
流动厨房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粥场,免费为流浪人群提供食物。在流动厨房提供的食物种类很多,基本上家里常吃的食物在那里都能见到。
而食物银行也属于慈善组织,与流动厨房不同的是,它主要是为较为贫困的家庭提供食物。有很多挣扎在贫困边缘的穷人,在面对物价飞涨,工资却入不敷出的情况下,食物银行便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这里有一包包的免费食物,来帮助他们暂时度过难关。
流动厨房让无家可归的人不再挨饿,食物银行让穷人可以不再为了食物发愁。
走在英国的大街上,很少可以看到穿着光鲜的人。大多数人都衣着简朴。初来乍到的很多国外留学生都在想:这么旧的衣服还穿啊?为什么不买新衣服啊?
英国的大学校园内,也有很大一部分穷学生,衣服老旧。当然衣服的好坏不能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在英国穷人穿的衣服绝大部分都来自旧货商店,在旧货商店里,七成新的衣服、鞋子都是超便宜的价格。他们可以在这里买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
准确来说,英国的穷人聚居区很少,一般都集中在大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在这里居住的人通常被称为“Lower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 People”。
这里的建筑大多都是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建造的,旧红色的砖楼,带着工业革命时期独有的文化气息。当然这里不是名胜古迹,这里是英国穷人聚居区 。
这里的房屋大多都靠近繁华的商业大街,在他们家里,三合板刷漆的门,廉价的化纤地毯,塑料的地板革,开裂的墙纸,掉漆的墙壁,这几乎在每个穷人家里都屡见不鲜。
所以说英国虽然有非常多的穷人,但是因为高福利的存在,他们的日子还是过的美滋滋。有工作的必须周末休息,回家陪老婆孩子。没工作的,领着政府救济,整天琢磨要去哪里溜达溜达。反正饿不死就行了。
“我们可是一个富裕国家。”英国人经常会这样说,对国家福利的信任,对自己生活乐观的态度,让很多英国穷人都坦然的享受着贫困。
高福利让穷人不用担心吃不上饭,于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决定不去工作,好好的享受生活——拿着政府的钱,听着音乐,看着电视,晒着太阳。没事抱怨一下政府,吐槽一下社会不公。至于工作,算了还是不想了。
对于一部分没有工作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来说,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因为只要他们打工就要偿还所欠的社会救济款,辛辛苦苦干了一个月,可能90%的工资都要交给政府。与其这样,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吃救济。
当然,绝大多数的穷人还是非常渴望通过工作可以摆脱贫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解决就业方面,政府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
广告合作微信联系:ybirds-uk
小编微信:ybi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