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齐桓公一死,齐国就让出了霸权?并非内乱所致,而是另有原因

公元前643年冬十月初七日,被病痛折磨许久的齐桓公,孤独地死在了宫中

此时,齐国的五位公子正在相互攻杀,忙着夺取国君之位,

以至于齐桓公的尸体躺在床上,却无人为其殓尸入棺.......

整整两个月后,蛆虫都爬出了门外,寂静无人的齐国王宫才迎来新主人——

长卫姬所生的公子无诡,在易牙、竖刁的帮助下,最终继承了国君之位,

这才将齐桓公殓尸入棺,并讣告诸侯桓公已死,

然而这场内乱并没有就此停止,

诸侯们并不买账,他们不认可新君无诡,

三个月后,宋襄公联合卫、曹、邾等国,护送齐国太子归国继位,齐国人很害怕,杀死了无诡,

公元前642年五月,太子昭继位为齐君,这就是齐孝公,八月,齐桓公才被埋葬......

一代霸主竟落得如此凄凉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更让人感叹的是,随着齐桓公病亡,齐国的霸业也随即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向来强盛的齐国这么迅速就让出了霸主权柄?

不少人说,这是齐桓公晚年听信奸佞、昏庸无道,以至于齐国在他死后便陷入了内乱之中,

给了别的诸侯国坐大的机会,

不过,这只是表面原因,其实早在齐桓公晚期,

看似仍坐拥最强国力的齐国,已有衰退迹象,即使没有内乱,早晚也会让出霸权。

不拘泥于“周礼”的齐国

西周初期,姜尚因助武王伐纣有功,受封于齐地,建国于营丘,也就是齐国

营丘曾经是许多古老氏族部落活动的地方,

少昊时爽鸠氏始居此地,后来是夏朝诸侯季蒯氏,之后是殷商的诸侯逢陵氏

后来是殷商的支族蒲姑氏,最后才是姜尚。

这意味着,

齐国被众多古老氏族部落及殷商遗民的包围,

姜尚初到此地不得不接受当地的东夷文化和殷商文化

所以,不同于“周礼尽在”邻国鲁国,姜尚到了齐国后“因其俗,简其礼”,并没完全搬用周礼

就拿春秋时期齐国的婚姻关系来说,仍然保留着过去一些原始婚姻的因素,

齐襄公,与妹妹文姜私通,爆发了当时一桩“丑闻”

世人讽刺这是“雄狐绥绥”的兽行,就连无辜被“绿”的鲁桓公也未能幸免,众人指责他对妻子管教不严所致,

这也说明齐襄公的婚姻观念,受到了原始“兄妹婚”观念的影响,他并不觉得这有违人伦,

哪怕这是周礼的禁忌,还为此事勒死了前来做客的鲁桓公.......

另一方面来说,正是受齐国这种“其俗宽缓阔达”、不拘泥于周礼的思想风气熏陶,

当其他诸侯国在人才甄选、任用中,依然还停留在先“亲亲”(近亲),后“尊贤”(选士、俊士、造士的做法时,

齐桓公率先打破了旧有的传统,破格重用管仲这样“不知礼”未经国学培养的人才。

不可否认,齐桓公这一举动可谓十分大胆,尤其是管仲还算是他的“仇人”,

并且管仲年轻时属于一个“失败者”

经商亏本、做官被罢免、从军入伍又十分怕死,表现得实在不怎么样。

小白与管仲的纠葛

在齐桓公上台前,齐国虚弱得要求助于郑国来驱除北戎,国内也混乱不堪。

齐僖公死后,由长子齐襄公继位。

齐襄公不仅昏庸、好酒色,对诸位兄弟的猜疑心也很重,以至于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外逃避难,

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保护下自然是逃到了鲁国;

公子小白则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了莒国。

谁知齐襄公后来被堂弟无知杀死,接着无知又被雍廪杀掉,齐国国君位空缺了,

贵族们商议立谁为国君时,与小白关系好的正卿高傒国懿仲便在暗中抢先从莒国召小白回国继位,

而鲁国那边也得知这一消息,慌忙派人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

不过莒国离齐国更近,管仲见公子纠不能先到齐国,就主动要求带一队人马,急速赶到小白的必经之路上埋伏,

小白果真被管仲一箭射中,只不过被衣带钩子挡住了箭头,但他很“配合”地装死麻痹了管仲,

就这样,公子纠以为小白死了,缓缓来到齐国,但当他们到达国都城下时,却听到小白已当上国君好几天了.......

虽说鲁国因为外甥公子纠没能当上国君很恼火,还派出军队伐齐,结果失败了。

当然这个故事还有《国语·齐语》记载的另一个版本

原本齐国贵族们想要迎接公子纠回国为君,可是鲁国不放。

于是,公子小白从莒国抢先一步回到齐国,立为齐桓公。

随后鲁国伐齐,与齐桓公战于乾时,

管仲也参加了战斗,他射中了齐桓公的带钩,

后来,齐国打胜了,公子纠被齐国押回杀死,管仲则被囚在鲁国。

无论如何,管仲站错队不说,还射了齐桓公一箭,两人结仇没跑了,

刚开始齐桓公是想杀掉管仲报一箭之仇的,

终因人才难得,被高风亮节的鲍叔牙说服,最终用计从鲁国要回了管仲,并且重用管仲为相。

管仲改革

齐桓公上台后,急着向外发展,灭掉东边的纪国,西边的谭国、遂国。

然而齐国太虚弱了,国不小,却国力不强,想要成就霸业,没有雄厚的国力都将是空谈

于是齐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

在社会方面,主张要调节贫富差距;

在教育方面,推行礼法并重教育,以守礼带动奉公守法;

在经济方面,提出'相地而衰征'

一是承认土地的现实占有状况,改劳役助耕制为收取实物地租;二是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

西周时期,住在城里的“国人”虽然不用交税,但土地所得也不是归他们所有,而是奴隶主,

但是“国人”要承担负担军赋和兵役,还要自备武器、粮食和军需,

表面上他们不受剥削,但遇到战乱时期,他们根本就难以生存,战败还有沦落为奴隶的危险;

更凄惨的还有生活在乡野里的'野人',也就是“庶人”,负责给奴隶主们耕种井田和服杂役。

这一变革,是顺应形势,对传统井田制进行了否定,“民不移”国民不再逃亡。

此外,管仲设“轻重九府”、“通鱼盐之利”,即设立国家仓库,谷贱时买进,贵时卖出,以平抑物价,调节货物。

管仲还推行“三国五鄙”制度,强化了国内治安,加强对百姓的控制

三国,即武士、工、商三种“国人”各自聚居在一起,不相混杂,按照轨、里、连、乡编制起来,各设长官治理。

五鄙,即“野人”按照邑、卒、乡、县、属编制起来,各设长官治理。

在军事上,管仲采用“作内政以寄军令”,实行兵民合一,如15个士乡,每家出一人为士兵,

将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对应结合起来。

..........

经过管仲的改革,齐国经济发展,成为崛起于东方的大国。

齐桓公的霸业

周室东迁后,王室衰微,当时北方的戎人势力大涨,

虽经率先打起“尊王”旗号的郑厉公两次打击,但威胁仍未解除。

郑厉公也病死后,

北狄趁乱越过太行山向东侵扰、山戎也乘机扰乱燕齐边境,华夏文化有被丧失的危险,

南方的楚国锋芒也直指中原,当时的局势很严峻,中原各国岌岌可危

危急关头,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崛起,担负起保卫华夏传统文化的重任

山戎侵犯燕国,燕国向齐求救,齐桓公率领大军,大败山戎;

之后,狄人伐邢,齐人救邢;

狄人入卫,齐人救卫.......

这就是“攘夷”。

在诸侯各国再也不能指望周王室之时,齐桓公自然就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且他在救邢存卫后,妥善安排了邢、卫两国国民,有“邢迁如归”、“卫国忘亡”的说法,

这大大提高了齐桓公的威望。

此外,齐桓公阻止楚国北上,这一功绩也被后世广泛称道。

前面写过,楚国就是一时服时叛的诸侯,不过华夏文化在楚国的浸润也是很深的,

可中原诸侯偏偏视楚国为蛮夷之邦——“南蛮”

楚国人也无所谓,南蛮就南蛮,反正谁也别想拦着我们自称为王,

这时楚国的力量强大,陈、蔡、郑、宋等国无不受其威胁。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进攻蔡国,接着邀集宋、鲁、郑、卫、陈、许、曹等八国诸侯在召陵会师,向楚国问罪

齐桓公责备楚国对周王室不贡“苞茅”(包茅是祭天用的茅草),以致“王祭不供”(祭品不齐全)使周王不能顺利举行祭祀,

楚使屈完承认“不贡苞茅”的确是楚国的错,被迫在召陵与齐国结盟,

齐桓公用这种结盟的方式,暂时阻住了楚国北上的势头,

这是齐桓公霸业的一个高峰。

鲁僖公九年,齐桓公与鲁、宋、卫、郑、许、曹七国国君在葵丘结盟,周襄王派王臣宰周公出席会议,正式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这次盟会的盟词也比较有意义:

一是,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儿子要孝顺父母,不得随意以宠妾为妻,更换太子;

二是,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即选贤任能;

三是,敬老兹幼,无忘宾旅。即要尊老爱幼,社会互相救助;

四是,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即改变世官制,不得随意诛杀大臣;

五是,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无告。即不要利用水道来为自己谋利益,对下游的人造成破坏,不要把河流改道,作为攻击对方的手段,经济上互通有无........

这在周礼崩塌后,相当于一种新的过渡性政策,互相约束,来稳定时局。

在齐桓公的努力下,中原诸侯逐渐联合在一起,抱团抵御戎狄侵扰、保卫华夏文明,

结盟之后,各国间的摩擦也减少了,百姓生活得到安定。

所以说,齐桓公是当之无愧的一位霸主!

为什么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就落花流水了?

不过,为什么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业就落花流水了?

这是因为,齐国的军事实力并不算最强,且霸业并不是建立在开拓疆土的基础上,

而是通过经济和外交手段

齐桓公晚期时,晋国和楚国纷纷并吞小国,疆域不断扩大,

齐国虽然仍坐拥最强国力,但依然采取了以往的和平战略,没有及时开疆拓土。

这就如同走了周王室的“老路”,

齐桓公的角色就如同周王,诸侯们在不断扩张,而齐国却固守一亩三分之地,

政治、经济、军事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

久而久之,日渐强大的晋国、楚国早就蠢蠢欲动了,偏居东南一隅的齐国,无力参与西南局势,

早期管仲提出的“富国强兵、匡正天下”和平外交的政策,

只适合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总的方向是齐桓公代替周王室,来团结诸侯抵抗外敌,

不过,当戎人侵扰不再是各诸侯关心的首要问题,而是来自其他诸侯国的威胁时,

齐桓公这一霸主的角色,需要依托强大的军事能力,来介入各诸侯国的矛盾,

然而,他没有及时转换,方向也没有顺应局势及时调整,

即使齐国没有内乱,即使齐桓公没有昏庸无道,齐国的霸业注定早晚也要衰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