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坊·美文」孙晨辉|尿罐和笼娃
作家新
干线
尿罐和笼娃
一
尿罐和笼娃是一对堂兄弟,尿罐比笼娃略大一俩岁。旧时农村医疗条件差,为了儿子好养活,都会起个粗俗,烂贱的小名,还有诸如"狗剩","毛娃","黑球"等,越贱越好。小名叫顺口了,以至于真名反倒被人记不起来了。
尿罐娘是幼时旧社会从河南逃荒过来的,后来就嫁到我们村。我从许多资料上看到过关于河南大饥荒的描写,"水灾,旱灾,蝗灾空前绝后,几百万人流离失所,老百姓卖儿卖女,背井离乡,赤地千里,惨绝人寰",想想都很可怕。大概是小时候物质匮乏,农民衣食条件差,那时候五六十岁的人就衰老得不成样子了。印像中的尿罐娘灰头土面,一身粗布黑衣裳,说着叽哩哩啦啦生涩难懂的方言,踮着小脚坐在门口的石墩上。笼娃妈则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听说她还是党员,思想觉悟高,还担任着村上的妇女主任。没分家时,两大家在一个院子里,妯娌俩相处得很好,乡邻们经常开玩笑说"罐罐提汤,笼笼装馍″,看这光景多好。
二
笼娃生性懦弱,忠厚老实,是一个活络不足,古板有余的人。尿罐则不同,他为人强势,头脑灵活,点子很多,干什么都很有一套。生产队刚解散那会,他就和朋友在煤矿上承包工程。那时村里大多数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老老实实在地里刨食,在外面闯荡能包活的都是有本事的人。笼娃则是恪守着老祖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手里拿着锄头,眼里看着庄稼,他家的地干净得一棵草都没有,腰包却是瘪瘪的。
老实,偏执,忧郁这些深埋在基因里的东西,一辈子都很难改变。许多人一生也受困于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婚姻大都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前双方都见不了几次面,深层次的了解就更谈不上了。根正苗红,贫农家庭的笼娃说了一个好媳妇,模样俊不说还心灵手巧是个裁缝,人们奔走相告。
后来谁也说不清笼娃的新婚之夜到底发生了什么?反正第二天笼娃眼睛通红,情志癫狂,叫嚷着要离婚,这在当时民风淳朴的乡村几乎是未曾有过的事。有迷信的人就说结婚时择的日子不好,冲撞了什么……新娘子被迫回了娘家。那时候女人的观念比较传统,"嫁鸡随鸡,嫁给随狗",轻易不走离婚这条路,新媳妇捎话说等笼娃病好后再回来。
三
笼娃妈后来想了许多办法,都没有做通他的思想工作。笼娃铁了心不跟媳妇过了,还传话媒人让女方赶紧拉走嫁妆。等到人去财空,他反倒像卸下了一副重担,了结了一桩心愿似的,情绪才慢慢稳定。就这样单身了几年,后来有人介绍了一个带着孩子的离婚女人,他俩一下就看对了眼。这个女人有先天性的气管炎,一到冬天天冷时,就上气不接下气咳嗽个不停。婚后他俩反倒琴瑟和鸣,恩恩爱爱,不久又生了一个男孩,日子总算是步入正轨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熟悉的乡邻都说笼娃是穷命,那么好的媳妇不要,却娶了一个半口气。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尿罐生了三个男娃,在农村男娃多的人家就人丁兴旺,连说话都有底气。后来,老二,老三相继考上了大学,尿罐和人合伙收花椒也发财了。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多的时候尿罐喜欢叼着个大烟斗吞云吐雾,看上去日子就滋润得不得了。笼娃后来承包了村里的小商店,这是个苦差使,早晨要四五点钟起来到城里发菜进货,起早贪黑,整天都泡在商店里,很多次都见他神情疲惫,一幅缺眠少觉的样子。好在他为人厚道,卖东西从不缺斤少两,都是街坊邻居,买把葱有时他还额外添两瓣蒜,小商店也办得红红火火。
人们为活着而忙碌,却不知命运的大脚何时会踩在自己头上。厄运降临时,它连招呼都不会打一下。老天爷真不公平,笼娃这么一个本本分分的人却被检查出得了癌症。病毒肆虐很快掏空了他的身子,弥留之际,他叮嘱儿子不要在他身上白花钱了,埋葬了笼娃,他媳妇也在一年后的那个冬天终于再也熬不住了,追随他而去。村里人摇头叹息,回忆起笼娃生前往事,都报以惋惜,把世事看淡些,谝闲时相互叮咛。"笼娃是好人,好人不常命,好人没好报"呀。而他的堂哥尿罐两口子,安顿好家里的一摊子后,就去西安看孙子去了。
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小人物,不会拨弄时局,左右潮流。社会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小人物组成,烟火和市井才是绝大多数人要经历的部分。
每个人的故事里都会有悲伤,有温度,有触动人灵魂的某些东西。笼娃其实和我们的父辈一样,只习惯于压抑和忍耐,一生悲苦而不得舒展。
家乡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绿,西北风年年呼啸着刮过,从不为谁而停留。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人们像庄稼一样,一茬一茬的。慢慢地,他们就如村头田野上飘过的白云,不知不觉就消散在了无穷无尽的天空。
伫立在旷野之中的坟头,提示着人们这个世界他们曾来过。可以后,后人再也回忆不起来里面的人长什么样,做过什么事,说过什么话,也再难有人想起他们的音容笑貌。
THE
END
责编
杨志强
|
平台顾问: 李清水:运城市文联主席 李云峰:运城市作协主席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 策 划: 周 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 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