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一生赋诗四万多首,只有一首入选教材,深受小学生喜爱!乾隆写了4万多首诗,唯一入选教材的那首诗,点睛之笔还是别人写的!
兴起于东北的满清,入主北京后,皇位传到第四代,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了,因其年号“乾隆”,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乾隆皇帝。所谓“乾隆”,系寓“天道昌隆”之意。乾隆帝活了八十九年,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最长寿的皇帝之一。
乾隆帝是个比较自恋的人,自称“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据清高宗 《十全记》的记载是:“则予之十全武功,庶几有契於斯,而可志以记之乎!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 廓尔格 降,合为十。”乾隆的自信并不是盲目的,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他是有自恋的资本的。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除了治国安邦,创下“十全武功”外,乾隆还是个狂热的文艺青年,爱题字,勤赋诗,一生写下了4万多首诗。乾隆虽然是高产诗人,但是,传世之作并不多,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当属曾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飞雪》诗:这首诗写的是下雪天最常见的情景:天空中下起来一片又一片的飞雪,好多雪花在天空中自在地飞舞,飞到芦花丛中却又消失不见了。全诗用词通俗,表意明白,人人能出口成诵,因而深受小学生们喜爱。
这首诗的前三句平淡无奇,诗眼在最后一句,一句“飞入芦花都不见”化腐朽为神奇,全诗的境界一下子有了质的升华。但是,据传说,这首诗并不是乾隆帝独自完成的,而是与大才子纪晓岚一同完成的——前三句的口水诗是乾隆写的,后一句精华是纪大学士为救场给补上的。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乾隆有一次和臣子微服私访到了杭州西湖,看着西湖的美景,他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就在这时,天空中竟然飘起了大雪。乾隆见景生情,随口吟诵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在最后一句时,想不出来了。随行的臣子看皇帝陷入了尴尬,纪昀立即补救道:“飞入芦花都不见。”
其实,乾隆《飞雪》诗的这种写法,应归于逆挽诗之类。逆挽诗又称逆转诗、抑扬诗、陡转诗、雅俗诗。这类诗歌,一般是起句平常,甚至让人感到十分粗俗,但从全诗来看,知只是一种铺垫,后半部分语意陡转,别开生面,不落窠臼,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其诗构思之巧妙。逆挽诗可分为五小类:铺垫式、巧补式、波浪式、解疑式、扬抑式。乾隆的《飞雪》诗,就是铺垫式的。与《飞雪》相类的铺垫式诗,常常被提及的,还有清代李调元的《咏麻雀》:“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明朝江南才子唐伯虎颇擅长“逆挽诗”的写作,他的《游虎丘山》就是此类诗中的名作:“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起,四海五湖皆一望。”前两句写举步登山,拾级而上,语意浅俗,后两句笔锋一转,写登高所见,俯仰天地,使诗的境界骤然开阔,气势宏伟, 堪称点睛传神之笔。乾隆的《飞雪》是与纪晓岚合写之事,也许是后人的编排与演绎,因为,乾隆帝的诗歌水平,绝对不会是“一片一片又一片”的水平,因为,在乾隆留下的诗作中,也有不乏文采与才情之作的。乾隆帝在藩邸时期的诗文作品,就多是有感而发的情怀之作,有些诗文就表达了年轻皇子弘历的理想、抱负、情趣以及闲适恬淡的心境。其中浸透着正统儒家的理念。
比如,他的《过蒙古诸部落》:“猎罢归来父子围,露沾秋草鹿初肥。折杨共炙倾浑脱,醉趁孤鸿马上飞。”《泛月》:“泛月宜何处,山庄景最新。夏宵含飒爽,塞水漾明沦。鹤唳孤松顶,鹿寻曲涧滨。锤峰玉台迥,温峤早痴人。”《萨尔浒》:“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征战,留得艰难缔造踪。”等等,都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