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孩子,我对你狠换来的是你对自己更狠

A场景故事一

很早以前了

大约是九十年代末

一家三口逛商场

孩子只有两三岁的样子

看样子应该是第一次来这样的地方

小家伙很兴奋

东张西望

眼睛都不知往哪儿放了

突然看到了橱窗里的玩具

精巧、魔幻的小汽车

再也转不动眼珠了

“来,小朋友,来玩玩”

售货员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

小孩子扑到了柜台上

爱不释手地玩弄起来

“让妈妈给买一个?”

“买---买---买”

声音里透着贪婪和第一次发出这个字的陌生

一边玩耍一边抬起渴望的小脸

“五块钱一个小汽车”确实够这两位年轻的夫妻斗争一会子的

“五块钱”是一个蒸米饭小盆的价格

“买不买也得我们说了算啊,你小孩说买我就给你买啊,那不翻了天了”经过一番短暂的内心斗争

“不买!”

夫妻俩不约而同异口同声

小孩子就像被判了死刑一样从梦幻的一端跌落下来

“买,哇哇哇”趴在地上就哭

“那还了得,这不直接上天了”夫妻俩拔腿就往商场外面走

“哇”小孩子蹦起来,狂追出去

B场景故事二

这次这个逛商场的小男孩显然“成熟”多了

从他的眼神就可以看出来

淡定多了

一般不上将就的玩具已经引不起他的兴趣了

这时有一件新型的小舰艇引起了他的兴趣

“过来,小朋友,很好玩的”

早已熟念此道的售货员一眼就扑捉到了孩子眼中漫不经心的贪婪

“太贵了,三十二,不买不买”

小孩子刚听到不买两个字

抱起小舰艇拔腿就跑

一看就是个惯于斗争的高手

两夫妻中的女士大笑着望着男士“快交钱吧,你儿子又抱着跑了”

不知这种情况让第一对夫妻赶上会如何应对

“把孩子揪回来暴揍一顿?”

或许这样的场景压根就不会发生到他们家

因为他们没有创造发生这种场景的契机和土壤

C场景故事三

一个小男孩和妈妈逛超市

显然小男孩非常熟悉这个环境

妈妈逛蔬菜、食品区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跟着

路过儿童区

精神气来了

蹲下来一个一个地玩弄

“走吧,这些东西家里都有多少了?还没够”

“我要这个!”

“放下!”

妈妈显然耐心不足有点粗暴

又或许不是耐心不足

而是久经沙场了

“我就要---我就要----哇哇哇----哼哼哼”地哭闹起来

“你走不走”妈妈提起了孩子的耳朵

“我就要----哇哼哇哼”

一路都在干嚎

到了家

也就两三步的路

躺在客厅的地上“我就要---我就要---哇哇哇”

还是没完没了地斗争

此时这个小孩子可能早就忘了要什么

他只是在想要“胜利”

一种斗争的“胜利”

一种占有的“胜利”

占有的快感过去后什么东西都扔一边了

“得了得了,给你十块钱,自己买去”

当爸爸的实在不耐烦了

乖乖投降

小孩子拔腿就跑

一会就拿回了口口声声要的“小火车”

往地上一放

和家里的一比根本看不出区别

小汽车、小坦克、大积木成了灾

一行行、一列列扔的哪儿都是

这样的场景恐怕家家司空见惯吧

没有对错

分寸很难拿捏

你要是一松手

松一寸孩子就会进一尺

这叫得寸进尺

你没看见最近网上传出来的

女儿在海外留学

一万元的生活费还嫌不够花

辱骂父亲的段子吗?

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一寸一寸骄纵出来的吗?

在买与不买、惯与不惯之间

没有统一的标准

要有就好办了

面对这种需要内心斗争的场景

我到有一个勉强可以说标准的标准

在一个东西给孩子买与不买都可的情况下“选择不买”

“答应不答应”都可的情况下“选择不答应”

在不是质量问题的前提下给孩子“买便宜的”

毕竟一尺与一丈之间

过不如不及

宁可过于苛刻

不要过于纵容

“再富不能富孩子”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是“再穷不能穷孩子”

才养出了那么多“白眼狼啃老族”

实际上我就是场景一的那个母亲

时至今日

我有时都在问自己

当初是不是做“过”了?

今天我倒是可以淡定了

没有正合适的标准

那就宁可过于苛刻!

从孩子以后的发展来看

我也多亏自己当初那么苛刻

因为孩子从那以后

什么也不懂得要了

彻底砍掉了“物质诱惑”这个成长陷阱

我对他的狠

换来的是他对自己更狠

记得他上高中时

高烧三十九度

也舍不得请假回家

自己在校医室晚上打吊瓶白天坚持上课

最后是老师看不下去了

把我叫而去

在此我不是鼓吹和宣扬这种行为

我是宣扬这种精神

人活一世

靠什么活着

靠“精神气!”

没有宁死不屈的精神气抗美援朝不可能成功

没有精神气

人与四肢行走的猪与狗没什么区别

“精神气”是在温室里腐化掉的

过度的“物欲”严重地消耗掉一个人的精神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