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彩霞老师谈唇腭裂心理——再谈亲子关系

“疫情下的亲子关系”,这个话题是我近段时间以来第三次谈及。从“谈谈……”到“又谈……”到今天的“再谈……”,每一次谈及总会引起不少家长朋友的转发和评论,感觉这确实是疫情期间比较受关注的话题。

最近两天,随着中小学的纷纷开学,以及大学生返校复课,各微信群、朋友圈、论坛、贴吧,家长和孩子都在各自抒发“感情”。

比如,这边家长们说:“神兽归笼百般静”,那边孩子们说:“我终于结束看人脸色吃饭的日子”;

也有家长说:“哎,家里没个神兽太寂寞,是我之前不懂得珍惜”,也有孩子说:“曾经三个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摆在我面前,而我却不懂得珍惜”

……

一时之间议论纷纷

其实这些调侃算是相对轻松的话题,真正沉重和担忧的几乎都没有在线上发声,而是在线下叹息。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自疫情稳定开始复工以来,虽然还没有恢复现场咨询,但是我接收到身边亲朋好友介绍或线上辗转咨询有关亲子关系的案例已将近十例,其中较轻微的有情绪控制不好亲子冲突的,严重的有孩子出现抑郁要自杀的,还有两个唇腭裂孩子出现厌学不想返校。

以上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可能与疫情期间,全家整天共处一室,家人之间交往距离过于接近有关。

上两期话题我们谈过如何关注亲子关系的三个成分(抚养、管教、培育),以及关于家庭教养的三种风格(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的话题。今天我准备来谈谈亲子关系中“亲子距离”的话题。

谈到“人际关系”,自然会涉及“亲疏远近”,这个亲疏远近就是人际距离。“亲子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自然要涉及到有关“亲子距离”的问题。

现在很多家庭都忽略了“亲子距离”这至关重要的一点,以为亲密无间才是正确的亲子关系,尤其一些唇腭裂孩子的父母,面对有缺陷的孩子,家长很容易出现“过度保护”甚至“包办代替”的行为,在亲子关系中缺乏界限感,以为时时刻刻面面俱到的管控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事实上,界限感的丧失,反而会让亲子关系恶化,甚至导致教育失败。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见到许多唇腭裂孩子和父母之间由于亲子距离把握不当,彼此缺乏界限感而“上演”的“亲子战争”。

比如,有的患者已经二十几岁,或者早已成年,但是父母却将其视为几岁孩童,不厌其烦地叮嘱“你要穿厚点”,而且一边说一边拿着衣服往孩子肩上披,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躲闪与不耐烦;

有的家长随时都在安排患者:“该喝水了”,“快去上厕所了”,“不要看手机了”,“你在跟哪个聊微信?”

这样的对话往往是单向的,孩子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就是冷眼相对,常常弄得双方不欢而散。这样的情况就是父母没有充分认识和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亲子交往中没有足够的界限感所致。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亲子距离呢?有学者提出三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父母控制(6岁以前),大部分决定由父母做出,孩子完全依赖。

★第二阶段,共同控制(6~12岁),父母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加强儿童的自我监督能力,教儿童知道何时寻求父母的指导。

★第三阶段,儿童控制(12岁以上),儿童自己做出众多的重要决定,不完全依赖父母,和家长保持一定距离。

☀如果把握不好亲子距离,在幼年时期,孩子与父母过分亲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过分依赖,孩子则易形成高社会行为,比如总是表现忙乱,寻求高接纳、高关注;

☀反之,如果孩子与父母距离过分疏远,则会出现低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担心自己不受欢迎、不被喜爱而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

☀如果父母对儿童既有要求,又保持一定的界限,给孩子适当的自由,让其有充分的自主权,孩子则会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从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俗话说“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四川有句谚语说“树大分丫,儿大分家”,作为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孩子越来越大,会越来越独立,他们最终会与父母分离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让我们试着用距离来衡量亲子关系:

★0距离(孩子的世界几乎只有你)——出生到五岁

★家跟学校的距离(不再喜欢整天呆在父母身边)——六到十二岁

★有代沟了(青春期,几乎事事跟父母对着干)——十二至二十岁

★每年从学校、公司回来几次(自己成家了)——二十到三十岁

★根本顾不上父母,自己家的事都忙不过来——三十到四十岁

★慢慢往回靠近父母(体验了做父母的不易,重新关心父母)——四十岁以后

以上从空间距离到时间距离的分离,正是亲子距离的真实写照。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和孩子保持信任和默契的良好关系,那就让我们以下面的话语共勉吧:

我不问,你不说,这叫距离;

我问了,你不说,这叫隔阂;

我问了,你说了,这叫信任;

你不说,我不问,这叫默契;

我不问,你说了,这叫依赖;

距离不可怕,只怕心越来越远。

愿所有父母和孩子都能在恰当的亲子距离内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