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弧圈球的“最高境界”这样修炼!
乒乓神球 今天
▌弧圈球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手比身体快。这种情况在业余球友中很常见,基本是靠手在打球,没有身体的配合,即便有引拍、蹬腿转腰这些动作,也是“假动作”。一句话概括就是:手比身体快、动作不协调。
第二重:手和身体同步。这种情况常见于业余高手,弧圈球技术有一定功底了,动作比较协调,击球的力量和旋转自然比第一种情况好得多。
第三重:手比身体稍慢。这种情况下是迎着来球,通过蹬腿转腰先把球“吃住”或说“咬住”,然后瞬间发力收小臂把球“甩”出去,这种击球又比第二种情况的出球力量和旋转高出一个档次。这种“境界”才是我们这些业余球友梦寐以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我这个帖子要重点分析的。
动作要“标准”更要“协调”
平时打球总有球友问“我的动作是否标准”,我一概回答:动作“标准”很重要,但动作“协调”更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别说我们这些业余球友,即便把国际上顶尖运动员的动作都拿来看一遍,又有谁的动作是一模一样的?根本不可能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动作!当然,肯定的一点是你的动作框架必须“标准”,这样就是为什么我对那些初学者的建议都是最好跟着教练先练基本动作,等到你的动作框架基本成形之后才能谈得上“协调”,也就是说“标准”是“协调”的前提。
动作是外在,意识是内在
乒乓球运动不仅是体力运动,更多时候是“脑力运动”。你练习多年没啥进展,兴许不是你不够刻苦,而真的是因为你打球时不太爱动脑筋,在乒乓球的“意识”方面领悟太少。所以,打球要注重练习“动作”,更要注重体会“意识”和“感觉”,弧圈球分成的这三个境界都需要你自己去“悟”,尤其是第三个境界。
▌最高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
最高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一句话: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还真的别以为我是在故弄玄虚。前面我为什么说“意识是内在”?就是为这里做铺垫的。最高境界的关键点是“球在拍子上有个短暂停顿时间”,而这个“短暂停顿时间”短到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我只能说它是一个感觉、一个意识。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摸索过程谈谈个人的几点“感觉”或是“体会”:
一、自身发力必须过关。这一点不作更多解释,试想你连发力都不过关,还奢谈什么“弧圈球”?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么要怎样才能做到发力过关呢?动作“标准”就够了吗?还是狂练哑铃俯卧撑?都不是!是要“动作协调”!前面说的第一点就是为这做铺垫的。
二、拍型稍立,让胶皮海绵“咬”住球。在此之前,我也有一个误区:认为旋转是靠胶皮的粘性摩擦出来的。但是现在我已经意识到胶皮固然重要,但是海绵的作用甚至更重要,因为你只有用海绵把球“咬”住,我说的那个关键点即“短暂停顿时间”才能真正体会到、感觉到。而拍型稍立是为了更好地迎球并“吃”住它。
三、器材选择很有讲究。我见到不少初学者刚开始入手就是高档底板,以为板子越高档练球就越好。我原先也犯过这个错误,但是你知道我是用什么底板找到第三种感觉的吗?是最低档的底板,加料板、纯木七夹一般而言球脱板都太快,对于练球不好。所以,我个人体会是如果要找那种“吃”住球的感觉,软五夹底板绝对是首选(不要在乎价钱高低,反正是练球嘛)。至于套胶,建议选海绵要又软又弹的,太硬不好找感觉,弹性差的话又会觉得出球无力。
▌最高境界比第二个境界强在哪、区别在哪?
以加转弧圈球为例,第二个境界往往是依靠胶皮的粘性死命往“上”“蹭”,而最高境界是敢于向前发力,“咬”出球后“甩”出去,不但旋转比前者强得多,而且对手会感觉到来球很“顶”。
▌怎样找到这种最高境界?
首先要说明的是,不可能速成!见过很多弧圈球速成法、多少天练成暴冲等等,我个人一直是持怀疑态度的。就拿我个人而言,自认为打球的悟性还不错,但真正有点感觉也是练习(虽然不是“苦练”)了两年时间之后的事。如果真的有人能够“速成”,那么此人绝对是天才了!
阅读 818
分享收藏
赞3在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