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电影

每到周末,都会听到周边的同事在议论着本周要看某某大片的计划。有的是结伴去电影院,一来可以享受两人世界,二来可以感受震撼的音响。有的则是买几张盘,抱着枕头在自己的沙发上看,别有一番情趣。算下来,我买的大片光盘也不下上百张了。但童年的电影依然是记忆深处最难忘的,包括那些看过的片子,以及那种企盼看电影的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来自农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这些70后十几岁的时候。那时候电影还是一种很奢侈的东西,只有遇到娶媳妇或者生孩子了这种大事,而且当事的人家还得是比较有钱的,才能包一场电影。当时一个村里有电视的没几家,所以大家对电影都是充满了期待,包括大人在内。
只要是附近的村子演电影,一般都会提前一天知道消息的。有的是一个班里的同学正好在那个村子,所以就提前把消息说出来了,有的是一些走街串巷的做小买卖的,会把四周一些村子里的新闻带过来,包括演电影这样的新闻。还有的就是一些串门的亲戚朋友等,也会提前透露消息。总之,无论附近哪个村子演电影,你不必担心不知道,因为当时来讲,演电影绝对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所以但凡是有一点的消息,很快就会传开的。
还有就是,只要确定放电影了。一般都会在天黑前竖起杆子,拉起电影幕,然后会提前放音乐。只要一放音乐,附近几个村子都能听到的。大家也就知道肯定有地方要演电影了,顺着音乐的方向,一般都会很容易的找到具体的位置。记得每次放学回家我们都会先做完作业,然后在村里的大街上溜达,心中很期盼着哪里突然传来放电影的音乐声,然后大家就会奔走相告:演电影了、演电影了。于是有人问:在哪里啊?在哪里啊?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哪里演呢,只是听到了音乐声。但那种兴奋激动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都是那么的有滋味。如果这时候碰到一个人说:我早知道了,确实要演电影,今天我在学校听某某说的,他们村有娶媳妇的。如此一来,我们就更加的兴奋了。赶紧回到家,催促着父母赶紧做晚饭,有的怕去了占不到好位置,直接就拿着一个凉窝头搬着小板凳上路了。
放电影的地方一般都选在一个空旷的地方,电影幕早早拉起来了,如果碰巧拉的是一个宽的影幕而不是平时那种正方形的,这说明今晚要演的电影是宽影幕的,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新的片子。我们到了现场后,先在靠近影幕的正中占据一个好的位置,然后派一个人去打探今晚要演什么片子。那时放电影的机子,是那种很老式的,放两个胶片盘,播放起来有时还哒哒的响着,不过即便这样,我们也会无比兴奋的沉浸在其中,那些哒哒的声音都成了最美的伴奏。
父母一般是最后才来,收拾好家里的东西,锁好门,然后再匆匆的赶到现场。不过这时候电影一般都开始了,黑压压的到处都是人,父母只能站在影幕前面张望着,然后大声的叫着:小亮,小亮!这边还没停下,那边又喊起来了:小强,小强!
然后你就听吧,一会这里答应:娘,我在这里呢。那边又喊:姐,我在这儿呢,我给你占地方了!
“前面的人赶紧坐下,挡着影幕了”,喊叫声、电影里面的声音、机器的哒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那个年代放电影时最让人难忘的交响乐。
一个影片一般是上下两部分,中间需要换胶片盘。如果电影正好演到高潮的地方,中间换胶盘的时间虽然只有几分钟,但却是最让人难熬的,所有的人都会瞅着放播放机的那张桌子,看着放映员的每一个动作,然后心里默念:快点、快点。看到放映员最后把镜头咔嚓一下扭过来对着影幕,就知道马上开始了!然后大家又会齐刷刷的将目光投向影幕。
散场了,乌压压的人群慢慢的散去,长长的队伍看不到尽头。大家议论着电影里的情节,月明星稀的夜晚,伴随着村子里此起彼伏的犬吠声,真的是一副非常让人留恋的乡村夜景。晚上,躺在炕上,睡梦中回味着刚刚电影中的情节,然后再期待着明天又不知会从何处响起的音乐声。
最后,说一下那个年代曾经看过的电影,这都是我看过的,而且一直记在脑海里的。看看这些名字,估计你就会有一种难言的留恋:《蓝盾保险箱》《神秘的大佛》《南北少林》《木棉袈裟》《代号213》《喜盈门》《月亮湾的笑声》《武林志》《霍元甲》《平原游击队》《雾都茫茫》.......
作者:刘立明,山东阳信人。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MBA,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找同行网(www.zhaotonghang.com)发起人,公益校园组织(www.gongyixiaoyuan.com)执业导师。曾先后供职于多家知名地产集团,现任北京某投资集团副总裁。自幼爱好文学,现身在闹市,心却在故乡的田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