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的婆婆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1948年,婆婆出生在邹平县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兄妹七人,排行第三。因孩子多,家里特别贫困。

婆婆大约五岁的时候,父母把她送给了县城西关的一个远房亲戚。小小的她发现哭闹无效后,竟心生计谋,一面甜甜地叫人家爹娘,一面盘算着如何逃走。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独自在家门口玩耍的她,遇见了本村一位拾粪的老人,便谎称自己迷路,央求老人把自己带回了家。震惊的父母看到哭成泪人的孩子,不忍心再送回去,婆婆也以为这个家重新接纳了她。

又过了两三年,家里穷得实在揭不开锅了,万般无奈下,婆婆的奶奶只好领着她去讨饭,当讨到韩店上口村的时候,无意中听说一户人家没有孩子,想收养一个,奶奶便忍痛将她送了过去,说:“孩子,找条活路吧,我们实在养不起你了!”当婆婆明白过来去追奶奶的时候,早已被人牢牢抓住。在她绝望的哭声中,奶奶含泪掩面而去,婆婆又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过了不久,放心不下的奶奶偷偷来看她。婆婆的养母非常生气,一下把婆婆推出门去。对老人说:“领回去吧,我不要了!”“咣当”一声关上了大门,祖孙俩在门外抱头痛哭。已经懂事的婆婆毅然央求继母把她留下来,奶奶一步一回头地走了。这也是祖孙俩的最后一次见面。

婆婆进入新家不久,养父因解放前的政治问题被劳教数年。养母非常强势,对粗活细活都要求极高,婆婆小心翼翼地在与养母的磕磕绊绊中逐渐长大。读了四五年书后,因为家里没有劳力,小小年纪的婆婆就变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地里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十五六岁就随着村里的男人们到博山去推煤。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她都默默忍受,勇于担当。令她难过的是养母严禁她和亲生父母来往,怕她一去不复返。骨肉至亲不能相见的痛苦,时时煎熬着她的心灵。

有一次,婆婆和村里人去弹棉花,路过亲生父母家的村子,便趁机回到了离别多年的家。她的母亲到邻居家借了半瓢面,非常愧疚地说:“闺女,吃了饭再走吧,我这就给你做!”婆婆含着泪说:“不用了,这个家没有我的饭。”母女俩都哭了。多年后,婆婆向我提及此事,仍热泪盈眶,我在一旁也直掉眼泪。我知道,她的心被深深地伤害了。

婆婆一生最为得意的是十九岁的时候,她被选进了村里的戏班,出演样板戏《红灯记》的主角——李铁梅。她唱得字正腔圆,一招一式颇具专业水平,备受好评。村里的戏班还经常到别的村里演出,婆婆开始小有名气。至今,村里的同龄人有的还叫她“铁梅”。唱了一冬天的戏,她赚了一百五十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唱完戏不久,有几户人家先后上门提亲。憧憬美好未来的婆婆哪里知道,她的人生轨迹又一次被无情地改变了。她的养父母怕断了后,决定招上门女婿。婆婆知道后,只有无条件接受了。

于是,本村的公公就来到了她的家。公公不善言辞,老实忠厚。他家中兄妹六人,父亲早亡,因为家里贫穷和家庭成分等问题,无奈入赘,两个苦命人走到了一起。婆婆的养母是个非常挑剔的人,她对这个女婿也不满意,不时地找茬惹是生非。于是,家里经常鸡飞狗跳,矛盾频发。婆婆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矛盾严重时,婆婆曾一度想轻生,因可怜无辜的孩子们,才放弃念头。艰难困苦的日子,婆婆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婆婆接连生了四个儿子。在那个物质匮乏,只能土里刨食的年代,沉重的家庭负担使她起早贪黑,在地里辛勤劳作,有时甚至忙得吃不上饭。公公做得一手好豆腐。这个活儿非常辛苦,他和婆婆晚上做好准备工作,凌晨一点多就得起床烧锅点卤。每逢夜晚有空闲时间,在昏黄的油灯下,婆婆总是飞针走线,给孩子们缝衣做鞋。对于针线活儿,养母是从来不管的,可婆婆并不记恨她,说是养父母毕竟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一直善待他们,凡事孝顺,精心侍奉,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

作者的公公与婆婆

再苦再难,婆婆始终坚持让孩子读书成才。待孩子们成家立业,婆婆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从此苦尽甘来。而老人家却闲不住,都七十岁了,还为村里打扫街道。我们都劝她别干了,她总说:“活动活动挺好。”门前的小菜园品种齐全,我们每次回家,都会带回几样。一口小院,鸡鸣狗叫;两位老人,养花种草,怡然自乐。

一生坎坷的婆婆,勤劳善良,历尽磨难。如今儿孙绕膝,安享晚年。母亲节来临之际,愿老人家身体健康,福寿绵长!

作者:赵淑珍,邹平县明集镇初中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