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人丨王朝隆先生轶事
王朝隆,字启延,号荷亭,世居界首县光武区范寨乡(老王寨,今新马集镇),清道光二十七年生,民国十五年去世(公元1841年一1926年)。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拔贡,一生从教五十余年。太、阜、涡、亳及河南沈丘、淮阳、鹿邑等地从其游学者数百人,其中成进士者二人、举人五人、秀才及贡生八十余人,清太和知县王树中(甘肃进士)赠诗说:“一方名儒兼名师,合邑秀才多弟子”并非过誉。
王朝隆一生做官的机会很多,太和县多任知县推荐他,他的好友、历任府、道、省长的高养趾保举他,他都一一谢绝。他有位至亲在袁世凯手下任职,多次保荐他出仕,他坚辞不赴。泗县杨士襄,与他同年拔贡,后来杨考中翰林,任河南大员,曾两次修书派人,请他去参助政事,他写诗给杨说:“名教从来称乐地,怡情原不在簪缨”坚辞不赴。
先生在教授学生上,实践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在他的及门弟子中,贫寒出身的学生占有很大比重,如刁际昌(贡生、太和人)、王纯儒(贡生、界首人)、饶拔(秀才、界首人)、郭占鳌(秀才、鹿邑人)皆因家贫,上他的学不但不要钱,每到春天,他还替这些学生出伙食费。特别是习际昌,父亲兄弟三人,只有五亩地,实在上不起学,王先生对他教养多年,直到他考中秀才,才让他离开自己。当时有位家有数千亩良田的纨绔子弟,去馆中读书,不久便拉扯同学吃喝玩乐,先生发觉后,立即逐出学门。先生常向人说:“穷学生读书,能成材的较多,他们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江苏阳湖县袁履准,曾请王朝隆先生阅课数年(袁履准之父曾两任太和知县,故得就王先生为师),后成翰林,其母亲自修书谢先生书中说:“先生善发人思,小子得有今日,先生教海之功居多。”的确,先生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他常说:“一部论语,皆夫子与七十子相与问答。”他提倡师道尊严、但他反对教师过分严历,他在《师道》一文中写道:“观夫子曷各言尔志,则师徒如良友,被循循善诱者也。今则师如酷吏,生如犯囚、横加笞楚,动辄得咎,既违夫子之道,亦难收教育之功。”他晚年的学生李夺锦在记述先生教学工作时说:“先生教学,重读、问、议、写。”要求学生要日谈数千言,同学要质疑问难,遇着大难题,要共同争议,思想上有了收获,即行笔为文。在学生进行舌战的时候,“先生常杂坐其闻,微笑而不言。”“从先生学,如坐春风之中。”
先生教学一生,从不计学生对自己的报酬,但他从不忘记自已的老师的恩泽。他少年时的老师张老和(秀才、界首东十里张寨人,名张毅然),家贫无子,先生对他供应不缺。张老和死,王朝隆亲临哭奠,留住百日,出资建祠三间,书张先生及其先人位,并作对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