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人丨王朝隆先生轶事

王朝隆先生轶事
王之舟

王朝隆,字启延,号荷亭,世居界首县光武区范寨乡(老王寨,今新马集镇),清道光二十七年生,民国十五年去世(公元1841年一1926年)。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拔贡,一生从教五十余年。太、阜、涡、亳及河南沈丘、淮阳、鹿邑等地从其游学者数百人,其中成进士者二人、举人五人、秀才及贡生八十余人,清太和知县王树中(甘肃进士)赠诗说:“一方名儒兼名师,合邑秀才多弟子”并非过誉。

王朝隆一生做官的机会很多,太和县多任知县推荐他,他的好友、历任府、道、省长的高养趾保举他,他都一一谢绝。他有位至亲在袁世凯手下任职,多次保荐他出仕,他坚辞不赴。泗县杨士襄,与他同年拔贡,后来杨考中翰林,任河南大员,曾两次修书派人,请他去参助政事,他写诗给杨说:“名教从来称乐地,怡情原不在簪缨”坚辞不赴。

先生在教授学生上,实践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在他的及门弟子中,贫寒出身的学生占有很大比重,如刁际昌(贡生、太和人)、王纯儒(贡生、界首人)、饶拔(秀才、界首人)、郭占鳌(秀才、鹿邑人)皆因家贫,上他的学不但不要钱,每到春天,他还替这些学生出伙食费。特别是习际昌,父亲兄弟三人,只有五亩地,实在上不起学,王先生对他教养多年,直到他考中秀才,才让他离开自己。当时有位家有数千亩良田的纨绔子弟,去馆中读书,不久便拉扯同学吃喝玩乐,先生发觉后,立即逐出学门。先生常向人说:“穷学生读书,能成材的较多,他们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江苏阳湖县袁履准,曾请王朝隆先生阅课数年(袁履准之父曾两任太和知县,故得就王先生为师),后成翰林,其母亲自修书谢先生书中说:“先生善发人思,小子得有今日,先生教海之功居多。”的确,先生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思考。他常说:“一部论语,皆夫子与七十子相与问答。”他提倡师道尊严、但他反对教师过分严历,他在《师道》一文中写道:“观夫子曷各言尔志,则师徒如良友,被循循善诱者也。今则师如酷吏,生如犯囚、横加笞楚,动辄得咎,既违夫子之道,亦难收教育之功。”他晚年的学生李夺锦在记述先生教学工作时说:“先生教学,重读、问、议、写。”要求学生要日谈数千言,同学要质疑问难,遇着大难题,要共同争议,思想上有了收获,即行笔为文。在学生进行舌战的时候,“先生常杂坐其闻,微笑而不言。”“从先生学,如坐春风之中。”

先生教学一生,从不计学生对自己的报酬,但他从不忘记自已的老师的恩泽。他少年时的老师张老和(秀才、界首东十里张寨人,名张毅然),家贫无子,先生对他供应不缺。张老和死,王朝隆亲临哭奠,留住百日,出资建祠三间,书张先生及其先人位,并作对联云:

师范云遥,想当初雪立三冬,终身不忘事犹父;
桐堂告竣,从今后奉祀千载,继体何须叹无儿。
先生兄弟五人,家仅中产,所得书俸,全部入官,唯外课收入,托一贫穷蒙师经管,后置地一百五十亩。先生以五十亩赠蒙师,以一百亩入义学,知县田毓口(江苏山阳进士)为之立碑作记。
王朝隆先生一生处在农村,和一些贫穷农民建立了深厚友谊,至今仍传为美谈。他在太和县倪邱教书的时候,和一个叫秦大容的贫苦农民交成朋友,每次知县请他上县,都是大容陪同他去,知县请他吃饭,也必须给大容留个席位,否则他就不去赴席。他的邻村有个张铁匠,为人正直,和他十分要好,铁匠衣食不足,皆由他供给,铁匠死,他出资营葬。铁匠死后,铁匠的儿子也和他不断往来。晚年,他怀念这位老友,作《张铁匠传》,结尾说:“其子平,好赌博,不如其父,念与其父之交,亦常与饮酒耳。”
王朝隆先生一生勤奋好学,雅爱抄书。至今其后人尚存有他78岁时写的《记梦》、《华胥国梦》等文稿。他手抄的亳人梁山献《承晋斋积闻录》,1983年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将他写的“前记”影印在卷首。
民国13年(1924年),太和县知事丁炳烺倡修县志,亲去老王寨,请王朝隆担任总纂,他以年老辞谢,终被聘为首席参订(即今之顾问)。成书,审阅定稿,并为志书写了序言。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王朝隆先生去世,享年八十岁,天正大雪,临近七县政府皆送挽联,太和、鹿邑县长亲临吊唁。门生二百余人引灵送葬。弟子刁际昌,因事晚到,先生已葬,际昌拜倒坟前,口通祭文:“我是先生穷门生,先生待我最多情……”一恸而绝。
民国十八年,先生去世三周年,学生数百人前往祭奠,为先生建立丰碑,由门生曹逊之(廪生)撰文,颂先生之功德。
柴进综合自:《界首县志》《界首史话》《界首人物》
(0)

相关推荐

  • 【灵璧故事】殷拔贡轶事

    殷拔贡轶事 文/ 游传化     在灵璧北部游集镇运料河东岸有个古老的村落--殷寨,因村里清代出了个拔贡而远近闻名.拔贡名曰殷毓秀,字清林.号鸟音.清光绪乙酉年(1885年)拔贡. 殷拔贡出身于书香门 ...

  • 读几则小故事,理解枭印夺食

    受一朋友邀请,希望讲解枭神夺食.正偏印本一类,就一起来统讲,可能会更系统点. 枭印夺食是四柱里经常遇到的一种组合,要讲非常容易.但我答应讲这个话题后,一直在思考,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去讲解会讲得更加透 ...

  • 聊斋故事:崔秀才

    泰安有个叫刘书垚的大户人家子弟,性格放荡不羁,喜欢结交天下志同道合的好友.因此,他家门前常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人们都很仰慕刘公的为人,争相去讨好她. 有一天,刘公家中来了一位秀才想拜访他,刘公亲自 ...

  • 铁匠出上联“铁锤打铁铲,铁打铁”,木匠给出的下联,堪称经典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的一个分支,便是对联文化,在古代,对联也被称为对对子,是古代文人墨客聚会时,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如今,对联文化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逢年过节,家 ...

  • 【界首人】清末书法家李慎五先生轶事

    李慎五先生轶事 文.尚荣光 李慎五先生,界首大黄乡李楼村人.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贡生,曾任州判(知州的佐官).性豪放,喜诙谐,倜傥不群,博学强记,才思敏捷,下笔如行云流水,随意而出,不为八股所 ...

  • 界首史话丨徐枫:回忆界首市文工队

    回忆界首市文工队 徐枫 一九四九年七月,根据当时形势宣传的需要,市委决定成立"界首市文工队".市委宣传部长负责领导这一工作,队员从界首中学抽调有文艺专长的学生组成.黄树勤(团市委书 ...

  • 界首史话丨郝心恒:界首城寺庙初探

    界首城寺庙初考 郝心恒 笔者根据记忆将界首城内庙寺名称和遗址位置罗列于后,意图在:一.供有志于研究界首经济.文化以及宗教发展史者提供参考:二.大部分庙宇相继拆毁,面目皆非,特在这里罗列出来,以补县志之 ...

  • 界首史话丨界首清真寺的变迁

    界首清真寺的变迁 李慕唐 马慧杰 伊斯兰教又称回教.天方教."伊斯兰"阿语意为顺从与和平,因重视清洁,讲卫生,故又名清真教.全体穆斯林宗教活动的中心是清真寺.清真寺意即叩拜真主处, ...

  • 界首史话丨民间帮会组织——红枪会

    民间帮会组织--红枪会 刘慎五搜集 郝心恒整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界首县南泉河一带,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兵燹匪患,日甚一日.而豫皖两省的杆匪(大股土匪)即乘机窜扰.如老洋人破界首:阜阳老代正破沈丘:王 ...

  • 界首史话丨解放初期界首市的戏剧联合公演

    解放初期界首市的戏剧联合公演 卫戈 一九五零年初,我在界首市文化馆从事剧团工作.当时界首共有三个剧团:一是成立较早的大众剧团,徐玉琴领衔演出豫剧,其他主要演员有张凤云.阎荣卿.郭玉田.周广德.刘国富. ...

  • 【界首人】尚秉政

    卢山先生在<追忆家父二三事>中提到了为人仗义的老中医尚秉政,我在<界首市中医中药志>找到了尚先生的介绍. 尚朝臣,字秉政,1892年3月生于界首城东尚庄,1965年病逝. 尚秉 ...

  • 【界首人】王丹岑

    王丹岑(1909 一 1959),号萍草,男,汉族,界首市光武镇东街人. 王丹岑早年拜读于私塾名师王宪邦门下,1926 年,入上海中国公学读书,与王升堂同学,毕业后考入北平大学. 王丹岑在校读书时接受 ...

  • 界首史话丨抗战时期界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其发展

    抗战时期界首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及其发展 张士友   展开中国地图,在陇海路以南.津浦路以西.京汉路以东这一广阔地区,有一条连接在津浦线上的蚌埠和京汉线上的漯河之间的陆上主要通道,界首就在这一通道与沿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