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音频+文字”](四)虎口脱险
虎口脱险
一、成语
[虎口脱险]指在危险的关键时刻能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保住了自身安全。
二、故事
“虎口脱险”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叔孙通的传记,讲的是秦末大起义时待诏博士叔孙通“忽悠”秦二世的一个故事。
秦时叔孙通因为精通典章制度和诗书礼乐被朝廷征召,但还未授予博士一职。过了几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到咸阳,秦二世将博士与儒生们召过来,说:“那些去驻守边疆的人不仅攻战了蕲县,而且又进入陈县,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那三十多个博士和儒生们上前说:“那些人竟然敢聚集起来造反,这可是十恶不赦的死罪。陛下您应马上派兵镇压。”二世听后很生气,脸色都变了。二世为何变脸色?因为情况危急,为陈涉吴广起义生气?
二世为何生气?只有叔孙通看得明白。他上前一步,道:“各位儒生都说错了。现在天下一统,各个郡县的城墙也早已拆除,兵器也收缴铸成了十二个金人,天下早已用不着城墙与兵器了。现在我们的皇帝如此英明,法律又如此健全,所有的官员都奉公职守,四面八方的人都归顺朝廷,怎么可能有人造反?这只不过是一群像老鼠和狗一样盗窃的窃贼罢了,何足挂齿!叫各个郡县的守尉加以逮捕然后依法处置就行了,哪里用得着陛下您来担忧!”
叔孙通将起义造反说成是一群窃贼,颇合秦二世心意,二世高兴地说:你说得好!然后又一个一个地去问那些儒生的看法。但是许多儒生还是看不透二世的心思,有的还是说造反。于是二世就让御史查办那些说是造反的人,一个个都抓起来丢进监狱。然后赏赐叔孙通二十匹布,一套衣服,还授予他博士职位。
叔孙通回到住处,其他的儒生都指责叔孙通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叔孙通笑着说:你们不知道啊,我差点就脱不了虎口。然后,他打点行装,就离开了朝廷。先在项梁、项羽手下,项羽失败后,他投降了刘邦。在刘邦手下,最后成了一代儒宗。
三、评析
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故事。秦二世生的不是因陈涉起义造反,而是儒生们说陈涉在起义造反。明明造反了,他不相信这个事实,而是要听只是小偷小盗的假话,其荒唐昏庸可见一般。古代有“讳疾忌医”的说法,二世就属于这一种。不敢正视事实,而是逃到自己想象的美好情景中去,这样的王朝可能长存吗?二世就像驼鸟,遇到危险首先将自己的头埋到沙子里面去,以为看不见便没危险了,然后,在他感觉没危险的幻境中,他的秦国便灭亡了。
叔孙通很会揣摩二世的心思,且能投其所好,说出令二世高兴的话,同时对二世判断得准,在得到博士一职和赏赐后果断离开。叔孙通的对二世阿谀奉承,不是为了赏识与官职,而是为了保命,这一点展现的不是叔孙通的劣迹而是他的英明,同时也是对秦二世最辛辣的讽刺。中国汉字真伟大,“阿谀”的“谀”与“愚弄”的“愚”读音相同,表示的就是 他把秦二世好好地耍了一把,让秦二世至被赵高杀害都是糊里糊涂的——从始至终,叔孙能将起义军定位为“盗”之后,朝廷统一口径,对起义军始终以“盗”言之!
叔孙通“谀君”在汉高祖刘邦面前也有表现,但内涵更为丰富。叔孙通是儒生,穿儒服,但刘邦最讨厌穿儒服的人;于是,叔孙通就很高兴地把儒服脱了,换成了刘邦喜欢的楚制短衣,从而赢得了刘邦的欢心,然后成就了他的一番事业——汉朝的班朝礼仪、宗庙仪法都是他制定的。如果把叔孙通“易服”的行为与坚持不易服的刘敬比较,可能会让人大跌眼镜——刘敬通过虞将军去进见刘邦时,身上穿的是破烂衣服,虞将军想给他一件鲜亮的衣服,他却拒绝了,说:“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我穿着绫罗绸缎,就穿着绫罗绸缎去见;我穿着粗布衣服,就穿着粗布衣服去见:我不会因为要见刘邦而特意地装扮自己。他要靠自己的才华见识来呈现自己,不靠外在的衣饰来展现自己,这是一种怎样的自信耿直与本色坚守。但事情有两面性,叔孙通通过易服来取悦刘邦,也未尝不是一种自信。我腹中自有诗书,这诗书的有无,与我所穿的衣服无关——既然你不喜欢我穿儒服,我就换成你喜欢的短衣便是了,这于我的才华见解有损失吗?没有,那我就易服——这也是一种自信!看来问题不能看表面,还得往深层次探究。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在汉高祖刘邦要易太子而立戚夫人之子如意时,叔孙通不再如秦时一样阿谀奉承,而是说“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陛下您一定废除適长子而立少子为太子,我愿意死在你面前,让我的颈血把你面前的地染红!这一警示抗争的话,让刘邦被迫说出“公罢矣,吾直戏耳”的话。为何叔孙通此时会以死抗争?原因是叔孙通是儒生,“適长子”继位可是儒家的传统,他争的不仅是太子,更是儒家道统!从这个角度看,叔孙通是有原则的,且坚守原则;叔孙通并没有因为脱去儒服而改变其儒生本色;叔孙通觉得刘邦值得他卖命,他才会把自己的生命豁出去!
“虎口脱险”这段文字,出现的成语也多,如鼠窃狗盗、何足挂齿、四方辐辏等。如果感兴趣,花几十分钟,将《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读一读,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四、原文
一、“我几不脱于虎口!”
叔孙通者,薛人也。秦时以文学①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②,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攻蕲入陈,于公如何③?”
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④,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⑤。
叔孙通前曰:“诸生言皆非也。夫天下合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示天下不复用。且明主在其上,法令具于下,使人人奉职,四方辐辏⑥,安敢有反者!此特群盗鼠窃狗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郡守尉今捕论⑦,何足忧。”
二世喜曰:“善。”
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言盗者皆罢之。乃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
叔孙通已出宫,反舍,诸生曰:“先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释]
①文学:这是个古今异义词。古代,把一切典章制度和诗书礼乐都称作“文学”,是当时文化的总称。
②以闻:“以之闻”的省略,报告皇上,报告朝廷。
③如何:疑问代词。怎么,怎么样。根据上下文,此处译为“怎么看”。
④人臣无将:作臣子的不能聚众。“将”字无聚集的意思。我怀疑“将”是将领的意思。有将领,才会聚集一伙人来造反。
⑤作色:脸上现出怒色。如“愤然作色”。
⑥辐辏:车辐的一头聚集在毂上。形容人聚集像车辐集于车毂一样。
⑦论:判罪,判决。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会论虞常。”这是第三次注。
二、衣帛,衣帛见
刘敬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①。娄敬脱挽辂②,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③。”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④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上召入见,赐食。
……
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释]
①焉:代词,那儿。
②脱挽辂:脱,摘下。挽辂,车上供牵引用的横木。也代指所拉的车子。
③便事:三个含义:一为便宜于行事;二为希求行事之便;三为利国之事。此为“利国之事”。
④不敢:不会。
五、其他成语
鼠窃狗盗:指小偷小摸,像老鼠一样的少量窃取,像狗一样的钻油偷盗。
何足挂齿: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的意思。
四方辐辏:sì fāng fú còu,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