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处高山峡谷区厚层堆积物病害治理
高山峡谷地区崩坡积物分布广泛,公路通过时应根据其具体的地质条件、线路与其的相互位置关系、公路等级等因素进行综合确定崩坡积物对公路的危害,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原位处治还是进行线路绕避。
一、某三级公路位于高山峡谷区,线路宽度约6.5m,路基外侧为深切河流峡谷,内侧为高大山体在积雪冰冻风化等作用下的形成的厚层崩坡积和冲洪积体。该崩坡积体从坡脚至高大山体的部位的堆积体后缘长约300m,自然坡度约35度并有一定的胶结而呈中密状态。坡体在后部高山崩塌、融雪和降雨的作用下,具有明显的冲洪积层面特征和大块石分布。
图1-1 高大山体的崩塌与堆积体滑塌落石威胁下部公路
由于堆积体后部正对高山冲沟,造成堆积体存在明显的冲刷现象,形成了大面积的滑塌和危岩落石现象。由于公路无法向外改线绕避,造成线路须在堆积体前部通过。
考虑到路基内侧高大山体的崩塌现象,以及山前长大的堆积体在后部地表汇水冲刷作用下存在滑塌和危岩落石现象。基于此:
1、线路通过时尽量采用路堤填方的形式通过,减少对堆积体的开挖,适当采用反压和避免降低堆积体的稳定性。
2、由于山体高大和堆积体规模宏大,故不采用原位处治的主动加固方案,而采用以保路为主导的被动防护方案。即
考虑到堆积体存在一定的胶结,在结合适当反压的基础上,在路基内侧的堆积体坡脚部位设置抗滑挡墙,外侧高陡堆积体河岸侧设置桩基础,继而形成棚洞结构对线路进行针对性的保护。
其中,棚洞上部设置必要的导流槽和缓冲层,挡墙后进行必要的反压处治,达到稳定堆积体和防止坡面滑塌与落石威胁路基安全。
图1-2 棚洞治理方案断面图
该方案特别适合路基宽度较小的低等级公路防护,工程费用低,线路保护效果好,是一个较好的工程处治方案。
二、某高山峡谷区的高大山体在崩坡积、冰碛、坡洪积等作用下,形成了长约1000m左右的长大、顺直碎石高陡堆积体斜坡。斜坡主要由颗粒直径约1~10cm的颗粒组成,其间有含量约为15%左右的粘粒胶结。自然坡度约为40度左右,坡面存在厚约30cm的松散层,常有落石滚落而威胁下部三级公路的安全。
图2-1 高陡堆积体全貌
图2-2 堆积体坡脚的高大直立树木
图2-3 既有开挖边坡的显示堆积体呈密实状态
由于从侧面既有的开挖断面和坡前粗大的直立的树木来看,该堆积体胶结程度高,呈密实状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故:
1、线路通过时尽量采用路堤填方的形式通过,减少对堆积体的开挖,适当采用反压和避免降低堆积体的稳定性。
2、由于线路无法向外改线,故公路加宽只能向靠山侧改移开挖宽约2m左右。由此,依据坡脚既有的开挖堆积体的坡面形态和稳定性,结合工程地质类比,线路开挖时采用高约3.5m的挡墙对开挖掉的堆积体进行工程补偿,并在墙顶设置高约3m的钢格栅,从而效拦截坡面松散层中的落石。
图2-4 工程防治断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