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荷踪影:《往事越千年》之初读嵩山
《往事越千年》之、初读嵩山之奥
一.题 记
走进山水。这山水能把自己泼洒成一幅画的多,能把自己吟哦成一首诗的多。能把自己点染成画中留白、诗中诗眼的也多,但能把自己空灵成禅境的则少而又少,当属山中极品。嵩山,就属于此类!
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篇》中就有“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的记载。嵩山,峰岳连绵奇崛深奥气势磅礴的风骨和形貌,曾吸引过无数文人雅士帝王将相,前来拜谒。她历亿万年而修来的风骨和形貌、神韵和气质;她荟五岳之精华,纳三山之灵气,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内蕴曾使清乾隆皇帝,以“自古山川秀,太少无穷奥”来形容嵩山的奥妙。
有人说“石头地球之魂”那么嵩山的石头是当之无愧的,有地质学家在考察嵩山的地质地貌时,高兴地说:“嵩山的石头会唱歌”。嵩山嵯峨多姿的岩溶岩貌令仰慕她的游人流连忘返,遐想联翩。
嵩山的奥妙,在于她的千年奇石所折射出的音乐般的韵律,诗一样的语言;她天书般的奇妙深奥,她神工雕琢般嶙峋与奇绝,使与她相识的人们无不陶醉于她绝世的形貌俊秀和风骨傲然;她的魅力更在于使初识她的人们感到熟悉和亲切,使久别重逢的人们更迷恋于她的风情与大度。
嵩山的奥妙更在于:你若是诗人便能读出她的诗韵,你若是音乐家便能品出她的音乐之美 ,你若是地质学家便能探访出她历经亿万年沧桑,传承而来的千古奥秘。就是我们这些什么也不是的凡夫俗子吧!只要你深入了解她的内蕴,她便回报你一份愉悦与温馨,美妙与感叹。若站在她的奇峰登高一呼,那声音随着山川的起伏而穿透而缭绕而回荡的空蒙与浩瀚之韵,便会震撼你的灵魂,那种空谷传回声的余韵,像古庙宇的晨钟暮鼓空灵你心灵底部的俗念浊气,单纯的你便会产生一种富含哲理的随想,被现实的浮华濡染得复杂的你也会变得空灵和简单;若站在她的奇峰上极目远眺,那种天地间的浩淼与广阔,便会使一个囿于偏执与狭隘的你走出自我封闭的窠臼,遁入空灵邈远的境界。
因之,嵩山引来了汉武帝刘彻、女皇武则天、清乾隆、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等等三十几位皇帝和众多的文人学士登临和拜谒。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带来的旅游开发热潮,使普通百姓登临嵩山游览的机会越来越多。每逢双休日或是“五一”、“十一”长假,嵩山步道更是人来人往。嵩山亿万年修来的神韵与风骨,峻拔与秀美陶冶前来拜谒她的善男信女。而嵩山也在他们各自的领会和审美中述说着她亿万年的故事和沧桑。
二.初读嵩山
一
嵩山,是一个山水的组合,一个风景的系列,一个文化的系列,一个民族历史的系列;她甚至怀抱着一个小山城的厚重乡土,淳朴民风——一个新兴的闻名于世界的旅游小城。
走进登封县城(县级市)那种小城俊秀,高山仰止的体验,余韵悠长地牵挂着为之动情的心魂;步行与嵩山环抱的小城,仰望着她的高度,默默地艳羡,默默地猜测,默默地遐想她内蕴的丰富与多彩;远远地凝视着她的伟岸雄姿;那种神往与期盼是只有经历过了才能够体会的。
初读嵩山,是在七十年代的中期,偶然的一次机会走进登封县城,县城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简单。不,是简陋。老街道,老房子,街道上稀疏的行人,灰蓝黑白的素色服装。想问路,走了好远才碰到一个着灰色衣裤的少妇,人是极其地安静严肃,面色也与那她身上的服装一样的素净。我极热情地走上去问:大姐,和平旅社怎么走?那女子抬眼望着,眸子里满是迷茫,张圆了嘴巴,“我......啊!”
俗语“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那时登封正处在“动乱”重创末期,有无数伤痕待抚,有千万饥民待哺,有百样事业待兴。人们正以饥饿的眼神凝视着虚幻中的面包,盼望着能够吃得饱吃得好。然而,嵩山就是嵩山。步行于登封县城的街衢,仰望嵩顶蓝天白云,任凭想象的翅膀飞越峻极峰巅,探幽访古,却只是满眼的迷蒙。
在我幼稚而单纯的心灵底部,只是仰慕山谷的幽静,峻峰的苍翠;冥想深山幽居的佳境和妙趣,同时也担忧饮食的供给和困难。因此,有多少次遐想,就有多少次否定。因为“民以食为天”嘛!特别是在那个除了顾吃,再也没有更远大理想的年代,探险访幽,寻觅古文化的灵韵,简直是一种奢侈的妄想。生活在凡尘俗世间的我,又怎能只图一个幽静的去处?!
对于嵩山的向往和崇敬,只是出于先天的人性的感悟。因为那是诞生我生命的土地,是她养育了我尚处于懵懂幼稚的混沌期的生命,对于嵩山的仰慕与崇敬纯粹是出于子女对与父辈的亲情般的敬仰和亲近。我甚至于渴望了解她的历史和现在——傲然耸立的嵩山,以致我的祖国——母亲。
二
嵩山,是一座不张扬,不矫饰;内秀中透着一种风骨的山脉。千万年积淀的文化内涵,丰富了这一方厚土,纯朴了这一方民风。想要读懂她,必须要付出一份真诚和信念,要有一份与之相匹配的胸怀和意志,在更多地了解华夏历史的基础上,才能读出她的沧桑与身世来。同时也必须了解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以及祖国母亲的厚重与沧桑,劫难与兴衰,沉浮与繁华。才能有资格去欣赏嵩山那深藏的奥妙和毓秀,才不会把她当作一座普通的山来观赏,才会深入她的内核,用她亿万年积淀而来的厚重与灵慧之气陶冶你的气质与审美。
华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累,一点一滴地注入我懵懂而贫乏的心灵空间。我感慨于她深厚而悠久的文明;惊诧于她广博而美艳的山川;感佩于她负重而耸立的英姿。也许是时间老人给予了我感悟这山川沧桑的灵慧之气,她富于内涵的气质,丰繁而不张扬的外表,都是我为之倾倒和迷恋的理由,我的胸襟越来越开阔了。
嵩山,生我养我的一方厚土,在我仰望的目光里,愈加深邃、高耸、厚重、峻拔、浩瀚。
嵩山,因居于五岳之中故称中岳,与泰山、衡山、华山、恒山齐名。全长一百二十公里,主体以峻极峰为中心,嵩山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且峰峰有名寺寺有典。文物荟萃,名声诱人。这里从十五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史,从七千年前的三皇五帝到四千年前的尧舜禹;从八千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类型,到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大量的古文化资源(149处被列入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景观(30多处)牢牢地奠定了她名山的根基。
嵩山的钟灵毓秀引来了历代帝王将相名人雅士,千里迢迢领略嵩山的峻拔,感受嵩山文化的熏陶和峻极远眺的妙趣。清代诗人施润章游嵩山后,曾于嵩顶书壁题诗:“最是千峰秀,秋登第一峰。中原归林底,长啸倚古松。”宋范仲淹登嵩顶远眺有诗:“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马。洪崖与浮邱,襟袂安足把。不来峻极峰,何能小天下?”道尽了峻极峰上,极目远眺,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凌空一览的妙趣和境界,以及层峦叠嶂呼啸而来的感受。
嵩山在她千万年的积淀和造势下,所给予我们今人的实在是目不暇接。在感慨之余便有几句抒怀:天外啸啸来古风,万岁封侧笑语声。昔日遗典成新贵,山涧景色添几重?
三
传说当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嵩山,听到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就有臣子敷衍说:是山呼万岁!是汉室江山的好兆头。想来那汉武帝也算是一代明君吧!也未必相信“山呼万岁”之说。然而,汉武帝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善意的谎言,并随口封了“万岁峰”。
人类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谎言被用来装璜溜须者的某种需要,也满足了像汉武帝一样高高在上者的虚荣。是统治的需要?是人性的需要?是人类的劣根性衍生出来的一株含毒的奇葩!它在人们艳羡的目光中毒害着为之追逐的心灵,甚至整个民族的素质和思维模式,甚至不顾及他人牺牲的血泪。人类历史的陈列里储藏着多少阿谀者的奸诈?敢言直谏者的血泪?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践踏和同胞与同胞之间的蹂躏?!而当我们这一代人登上嵩山,温习那有关“万岁峰”的传说,再听那汉武帝听过的山风呼啸,便有一种新的思考: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类似于“山呼万岁”的谎言被贻误的冤案和生命啊?!有谁能说那不是用淋淋鲜血,涩涩泪水,浩浩生命书写的历史。而阅读过诸多沧桑,血写的历史,磕磕绊绊走来的我,与几位好友再游嵩山之时,则有几句这样的感叹:嵩山访幽情,魏寺汉柏风;有幸与君游,千古留回声。
嵩山的钟灵之气历千年而秀于峻极。“峻极于天”的自然景观和毓秀之气,缔造和影响了嵩山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乃至居民建筑。
秦时在太室祠建太室阙,汉武帝登太室后又进行扩建,后来发展成现在的“中岳庙”,被道家尊称为“第六小洞天”;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印度僧人跋跎传法,建寺与少室山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达摩在少林讲习禅宗,开辟佛教禅宗之始,成就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地位。少林寺也由于它对于佛教的传播,以及佛教弟子们在修炼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完善和传播了少林功夫。闻名于世的少林功夫同时也创造了让世人瞩目的辉煌。
嵩阳书院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建时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朝时改建为“嵩阳观”,到了宋代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一,成为当地名儒讲授两宋理学经典的教育场所,久之又形成一个个地方学派。
当时理学大师程颐、程颢,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司马光等都曾在嵩阳书院教授弟子。中州地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嵩阳书院成为名声远扬的高等学府,对东京开封的理学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使程朱理学成为儒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嵩阳书院的地位和影响,在我国的书院教育史上,在儒学的运动史上是一朵令人艳羡的奇葩。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有嵩山一路走来的身影,她的闪光与荟萃任何光环都无可替代。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