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电子——农产品二道贩子的逆袭之路

大韩民族国土面积只有 10万平方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算下来仅占山东总面积三分之二。而在如此狭小、气候并不宜人的国土之上,却诞生了三星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巨型企业,而作为三星集团影响力最大的三星电子,既是三星父子两代人全力打拼血汗凝聚的成果,也有韩国在寻求崛起过程中的历史进程,是一部非常励志却也夹杂着一些黑色幽默的成功典范。
我们普通人对三星的了解可能只局限于在手机,家电领域,其实这只是三星业务的分支。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三星,那么“财阀”无疑是最合适的。这家公司的业务涵盖电子、航空、化工、机械、航运、保险、医疗,几乎涉及了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其一年的营收占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了20%。
我的天,一家企业居然占据了全国经济的五分之一。如果把韩国比作一家上市公司,三星的影响力已经可以被称之为“实际控制人”。难怪在韩国有句话:人一辈子脱离不了三件事:税收、死亡和三星。
三星入围世界 500强的三家企业
排名
公司
营业收入(百万美元)
12
三星电子
211940.2
421
三星人寿保险
28272.5
458
三星产物
25901.7
这就意味着,只要你生产手机,就必须要看三星的脸色,苹果手机牛不牛,那又咋样?他也需要向三星采购面板和内存,甚至代工CPU。而中国的华为手机,更是在崛起的过程中,切实领会到了三星电子的强大。
三星为何如此强大?讲到这大家已经对三星的发家史颇感兴趣了,这么牛的企业是怎么做到的,它真的是一位半导体的行家啊。
错了,说到行家,三星并不如美国、日本等骨灰级别的企业。其实,三星的前身说白了就是个“农产品商贩”。说出来你可能都不信,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做化肥生意起家的韩国三星,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电子巨头的?
贸易起家:英雄也得看出处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三星电子创始人李秉哲,第一次创业李秉哲是打算和朋友一起卖精米。他拿到家里提供的资金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马山碾米厂。彼时,正处于战乱期间,大米的价格上下波动,在高买低卖被割了几次韭菜之后,李老板迅速调整了自己的思路,依靠对数字的敏锐和绝佳的盘感,基本掌握了市场行情,开启了低吸高抛的创富之路。
三星公司一代目李秉哲
但是好景不长,中日战争爆发,为扩充军备,日本政府要求银行回笼资金,放到当下的环境中,就是要求企业“降杠杆,抽贷款”。一夜之间,李老板昨天的饕餮盛宴被人釜底抽薪,公司的资金链几近断裂,不得不壮士断腕,将土地、碾米厂和其他产业割肉清仓,才还清贷款,勉强保存了继续创业的根本。如果当时李老板像当下A股市场的老司机一样各种并购重组增发花式加杠杆,估计真的只能去天台谢罪了。
其实在那个时候韩国是日本的殖民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处是战乱满目疮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困扰着整个国家。温饱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也是因为这个那一次创业因为跟市场条件的不匹配,所以赔得很惨。痛定思痛李秉哲明白了做生意必须要从市场角度出发,根据需求对症下药。后来这一点也变成了三星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
三星商会正式起航
创业失败的李秉哲经过反思很快意识到在一个战乱的年代,重资金的制造业和需要“加杠杆”的地产业绝不是一门好买卖,因此在他38岁时,成立了三星株式会社,把跨国贸易作为二次创业的切入点:轻资产,重资金,低杠杆,快速周转,现金流稳定。因此,1938年李秉哲成立三星集团前身——三星商会,商会的主要业务是进行蔬菜水果干鱼和面条贸易。因为商业模式选择准确,市场条件匹配。这一次的创业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他就这样继续做起了外贸生意,只要是他看准了的市场,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就带领着自己的商会一直往前冲,钱越赚越多,这样的强劲势头一直持续到朝鲜战争爆发。
转型制造:得遇贵人
南韩建国后的第一人总统李承晚可以说是李秉哲的“贵人”,在李秉哲意欲转战制造业得时候,得到了李承晚的大力的政策支持。1969 年李秉哲创办三星电子公司成立之初为日本三洋公司,以组装黑白电视机为生,同年三星还出资与日本三洋电器住友商社合资成立三星三洋电器。不过他们要向日本公司进口核心半导体元件,这也是三星日后决定迈向电子行业的导火索…
1973年发生石油危机后,三星很难再从日本公司购买半导体,没有了半导体供应,三星的电视和冰箱生产不得不停产。当时日本政府将支柱产业从钢铁、造船、水泥调整为半导体、电脑、新材料,三星的李秉喆会长发现变化后,对半导体业务产生了兴趣,咨询专家、查阅资料,并决定将所有精力注入到半导体产业,因为他知道在未来它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对其他产业具有强大的波及效应的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业。目前来看,他的决策可以称得上是上佳之选。
受尽侮辱,奋发图强,超越强敌
一个外行人怎能染指高精尖的半导体产业呢,当时任何半导体企业都没有帮助他,并且还给小鞋穿,包括NEC。此后三星走上了自主开发的道路,李秉喆会长给经营层下令:“必须超过NEC”。这后来也成为了整个三星集团的课题。
1988年李健熙刚继任三星会长为消除三星集团的大企业病,推行二次创业,大规模调整集团组织结构。三星电子与三星半导体和无线通信进行合并形成今日三星电子的根基,同时三星电子确立目标进入世界五大电子公司行列并以索尼作为自己学习与赶超的标杆企业。
三星电子崛起:逆周期绞杀,制霸内存市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罗伯特-登纳德(Robert Dennard ) 发明第一块 DRAM芯片,随后英特尔推出第一款 1K的商用 DRAM芯片。随后日本利用“官产学”这一模式进行攻关,掌握了这一技术,日系三强(日立、富士通、NEC)合计占DRAM全球市场 69%的份额,到了 198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令人感到绝望的 80%。
三星也不甘示弱,派兵赴美学习;随后,三星从美光公司进口了3000个64k DRAM芯片,在韩国进行组装,迅速吸收了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通过与硅谷工程师你来我往的交流,迅速提高自己内在技能,经过6个月艰苦工作,韩国的研发团队成功制造出可行的模具,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生产DRAM芯片的国家。
依靠着这种模式和坚韧的毅力,在1994年,三星超过日本和美国,全球首发256M DRAM,不论市场还是技术,都实现了世界第一。
 逆周期投资,漂亮的翻身仗
事情是这样的,三星办厂虽然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但整体来看,韩国与美国、日本相比,劣势仍然十分明显,没有美国强大的科研体系和人才积累,也没有日本完善的工业体系,那么为什么短短二十年时间,三星就一跃成为了市场霸主呢?期间的战略布局,不得不称赞一下三星的三公子李健熙,他在整个存储行业颓势之期,依旧奋勇向前。
其实,内存芯片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涨起来自己控制不住自己,跌下去亏得你只能跳楼。意识到这一点的三星电子,采取了非常超长的逆周期投资打法的打法:越是在内存市场不景气,产品价格下跌的时期,越是扩张产能,造成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直到行业中的竞争者彻底倒闭,行业集中度提高以后,剩下的企业议价能力提升,此时,产品价格开始回升,三星公司就利用提前布局的产能优势迅速扭亏为盈,并挤占市场。
经此一役,整个DRAM行业只剩下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大玩家。其中,三星和 SK海力士两大韩国巨头独占 75%的份额,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霸主,三星的市场份额更是直接从 30%升到了50%以上。
这种行业格局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三星在1993年成为半导体存储器领域第一,此后的20多年,三星没有从这个位置退下来过,还逐步扩大了与后发企业间的差距,目前三星在全球存储器的市占率超过40%。而这期间,曾经领先的日本企业都已没落,东芝存储器事业甚至处于要出售的境地。2017年,三星电子终于把世界霸主英特尔踹下了王座,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企业,销售额近600亿美元,2018年三星电子继续保持第一,销售额近760亿美元。
反思,再反思
三星如何在10年间零起步成为半导体存储器领域第一并保持20年领先?简单看完了它的发展历程也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有所启示。
三星只是一个做农产品贸易的二道贩子,半路出家进军电子业,而且当时韩国国内没有其他配套的半导体厂商,发展到现在却培育了3 家世界 500 强企业。这几乎可以被定性为一种经济奇迹。
但三星在技术追赶期凭着危机意识、挑战精神、速度文化,在十年间实现了技术反超,之后的技术领先期,三星更是将这三者发挥到极致,与其战略战术相融合,对市场精准分析预测,迅速果敢的大规模投资,高效运营集团整体层面的“并行开发体系” 和“防御式技术革新战略”,积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持续寻找新的成长引擎。这充分说明,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来都不是什么纯粹的市场经济,更多的是国力之间的比拼。三星对半导体产业的投入,无论是财力、人力还是精力,对中国而言都是值得借鉴的,不论是在体育还是高科技行业。
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习惯的差异,简单模仿三星的逆袭之路是无法成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总结先进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自身去付诸实践,找到不足并持续改进,最终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而突破自我,迎向新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