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情侣三年裸辞两次旅行:看得见的“远方”,看不清的“前方”。

GOODNIGHT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你是怎么理解的?

刷微博时,看到这样一条热搜。

杭州一对26岁的小情侣,三年内两次裸辞,游遍中国。

这对情侣是大学同学,2015年毕业后,在互联网行业工作。

2016年和2018年,俩人曾辞职自驾游共计14个月,累计里程86000多公里,总共花费50多万元。

他们觉得,在最适合的年纪,年轻人就要活出自己,不给人生留下遗憾。

文艺范十足,个性更是独树一帜,听起来就让人心潮澎湃。

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不少人过着我们羡慕的生活,朝九晚五+浪迹天涯,可是,真的都是这个样子吗?

我想,不是的。

更多的应该是,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很早的时候,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理想就是离家,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之所以离家,是因为在人的眼中、心中,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

可能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助长了我们对前方的幻想。

但是貌似现在的很多人模糊了“前方”和“远方”的界限,一旦自己焦虑了,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像旅行就是万能的解药一般。

然而,千篇一律的旅行,带来的只是疲惫和失望,甚至是更多的焦虑和迷茫。

印象最深的旅行就是一个人去敦煌的时候,不管是当地的司机师傅,还是旅馆的老板,抑或者是景点的工作人员,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你们来这边,可能觉得是新鲜,就我们而言,只是待腻了的一种感觉罢了。

当自己一个人在敦煌的街道上走走停停,在沙洲的夜市中转来转去,在鸣沙山上看日出日落,在雅丹魔鬼城中短暂停留,总有一种从喧嚣中剥离出来的感觉,虽然周边人潮涌动,却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及至现在,还是会怀念当时的感觉,它让我学会与自己相处,让我知道跟自己交流,而不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状态。

所以,当从敦煌回来的时候,并没有很累的感觉,反而是一种极致放松后的舒适,以至于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精神状态很好。

作家咯味说,越来越多人喜欢出去玩,但真正懂得旅行的人越来越少。

想去旅行,随时都可以,但是知道自己为什么旅行,却很难。

很多人总喜欢把梦想和生活、现实对立起来,嚷嚷着要抛弃六便士,去寻找月亮。

为此辞掉工作,卖掉房子,去走遍千山万水,去放逐自己。

可是,旅行从来不是与生活对立的。

作者吴苏媚说,旅行不是现实生活的对立面,旅行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朋友圈里有一个人我很是佩服,之所以记得她,是因为每天都会被她的状态刷屏,一天能发十几条票圈,由不得你记得不住。

但是就是这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姑娘,自己在国内有着自己的仓库,每天忙着晒美图的时候,还夹杂着各种各样的代购。

旅行就是她的工作,工作就是她的生活。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因为人类就喜欢流浪,或者说,人来不得不流浪。

但是知道自己为什么流浪,知道自己的前方在哪,才是流浪的最终归宿。

所以,愿你的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能有自己的“前方”。

毕竟,旅行不是梦想,生活才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