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使用手册0(内容枯燥,无图)

论语使用手册0

今天为什么读《论语》?

如今这个时代被称为“读图时代”“信息时代”,拜科技所赐,人们被淹没在无穷尽数的碎片信息之中,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抽身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

不读书虽然早就成了惯例,只是不读书的焦虑却还在。所以,每隔一段时间都能看到国人自己制造或者引用他人的内容差不多的统计数据,来表达这种焦虑。他们对比美国人、日本人、又或者其他一些诸如德国、法国、以色列等国人,跟我国人的年平均阅读书籍的册数,比例自然是很悬殊,而后慨叹国人之不读书。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书少的问题尚未解决,又有了新问题。有人对我国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所借图书的前二十名做了统计(借来读还是不读暂且不论),即便按照借来的都读了来看,在为数不多的几本平均阅读量里面,也多是些休闲快餐读物和各类考试的参考书籍。作为这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根本之一的《论语》遗憾的榜上无名。

如果情况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还有什么理由能够让我们,或者可能让我们拿起这本记录几千年前先辈言行的书呢?换句话说,习惯不读书了的我们,还能有什么理由促使我们“花力气”读《论语》呢?做这样一件看起来已经不算太轻松的事情,总是需要个理由的吧。

宋代的朱熹在做《四书集注》的时候,曾经提到二程的一个说法,《论语》这书不是用来背诵的,即便你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也未必能够得到它的精髓。《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告诉你圣人是如此这般的活的。你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去体会那个具体情境之中夫子为什么那样做,体悟孔子对人对事对个体生命的那个生存状态,并以此体悟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己的人生。毕竟,几千年前也好,几年前后也罢,我们都是一种需要意义,希望活的有价值的生物。

再往前追溯几年,二程去周敦颐门下问学的时候,周敦颐给兄弟二人的作业就只有一个,去想清楚为啥当年孔子和颜回所处的环境已经那么恶劣了,他们还能快乐,这就是传说中的“孔颜乐处”。你找到了这个,也就找到了为什么要读论语的答案了。

宋代的中国,《论语》尚仍是一本读书人的必读书,朱熹提二程的这个说法,原意并不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读论语,因为大家多多少少的都在读。朱熹要表达的是,怎样读论语才更能切中要害,读出心得来,读到生命中去。虽然先贤原意不是如此,不过当我们今天要解决要不要读的问题时,还是可以借用这个“怎样读”的观点来回答我们面临的问题的。

如果你希望能够活的更有意义,希望自己不但能够活下去,还能够安顿好为什么活着,过得有意义一些,那么,去看看那位在“至圣先师”和“丧家狗”“孔老二”之间几经浮沉的先祖是如何去生活,怎样去过这一生,怎样去看待这个世界,就不会是没有意义的了。这起码比“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这种观点背后的人,更适合作为一个追慕的榜样。

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的焦虑”“意义的丢失”“人被连根拔起”,人们更需要在精神上找到自己的家园。一百多年来科学进步,高扬着人的变化云云。可能进化论对人的影响除了去解释了一些东西,还有就是生出来一种莫名的对古人的傲慢。过去的人生活水平低下,认识能力低下,能想到的东西太少,已经不适合现代的生活。往最根底处说,人性也好,对生命的理解也好,对幸福和崇高的理解也好,到底有多少进展,想来很是未必。

认识的发展,不过就是人为的不断给人与自然和世界之间不断增加概念中介的过程罢了。最初我们要寻找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后来发现这需要哲学,再后来又说哲学的本体论是独断的,需要有认识论的反省,要有思想的“哥白尼式革命”,再后来说认识论的反省还是不够,还要对我们去认识所使用的语言进行反省,中介在增多,只是,我们真的离安身立命的根本更近了吗?当然了,中介自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只是,人脱不开自然,也脱不开世界。你加了的中介再也减不回去了,只是,那份生出来的傲慢,却是莫名其妙的被保留了下来。现如今,能不能活明白,能不能活踏实,依然是个,甚至更加是个问题。

这可能会成为《论语》在今天被拿来阅读的一个理由。如果这个理由成立,那么《论语》就应该是被拿来用的。当我们去想“要做什么,不想要做什么,觉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的时候,那么找到了他的心安之处的老者,会给你的生命以滋养。

(0)

相关推荐